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复合褶皱。它是在岩层(或面状构造)经受两次以上的褶皱作用时,后期褶皱重叠于先存褶皱之上的总体形象。当两期褶皱的轴向垂直或以较大角度交切时,称为横跨褶皱。如两者轴向一致或近于一致时,称为共轴褶皱。这些都是常见的叠加褶皱类型。
释义
叠加褶皱又称重褶皱、复合褶皱。它是在岩层(或面状构造)经受两次以上的褶皱作用时,后期褶皱重叠于先存褶皱之上的总体形象。当两期褶皱的轴向垂直或以较大角度交切时,称为横跨褶皱。如两者轴向一致或近于一致时,称为共轴褶皱。这些都是常见的叠加褶皱类型。当发生两期褶皱的叠加时,由于先存褶皱对后期褶皱的控制,或后期褶皱对先存褶皱的改造,会使叠加褶皱的总体几何形态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干扰图式。
特点
叠加褶皱在造山带十分发育,在变质岩中亦常见。就其形成时间而言,叠加褶皱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旋回中的褶皱变形的叠加,也可以是同一构造旋回不同构造幕的褶皱变形的叠加,甚至可是同一期递进变形过程中晚期增量应变对早期褶皱的叠加。
分类方案
由于各期褶皱的形态、强度和方位的不同,叠加褶皱有多种分类方案,以J.G.兰姆赛提出的两期褶皱叠加的3种基本的叠加型式最简明而常用。①1型(图a),后期褶皱的最大应变轴(或流动方向a2)与前期褶皱的轴面近于平行,两期褶皱的中间应变轴(b1,b2)大角度相交,也称横跨褶皱或斜跨褶皱。变形后,前期褶皱的轴面一般受变形的影响不大,而枢纽被再褶皱成有规律的波状起伏。常见的形态是一系列穹隆和盆地相间的构造。②2型(图b),后期褶皱的最大应变轴(a2)与早期褶皱轴面成较大的交角,两期褶皱的中间应变轴(b1,b2)也中等或大角度相交。一般前期褶皱形态常为紧闭甚至等斜的斜歪或平卧褶皱,这时前期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一起再褶皱,其枢纽也被再褶皱成波状,从而在水平切面上形成新月形、蘑菇形等复杂的图形。③3型(图c),后期褶皱的和前期褶皱的轴近于平行,也称共轴叠加褶皱。早期褶皱的轴面和两翼共同被再褶皱,在剖面上可呈现双重转折或钩状闭合等形态。以上3种褶皱叠加型式之间还存在着一系列过渡型式叠加褶皱。
辅助理解概念
褶皱:是指岩层的层面、变质岩的片理面 、岩体的流面等,在应力作用下所发生连续弯曲变形现象。褶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可大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小者在显微镜下才能观测到。
褶皱要素:
核部:褶皱弯曲的中心部位。背斜的核部地层最老,向斜的核部地层最新。对同一褶皱而言,随着出露高度的不同,褶皱的核部地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翼部:褶皱核部两侧的部位。对同一个褶皱而言,核部两侧的翼部地层以核部地层为共同的翼部,即一褶皱的核部不得包含另一褶皱的翼部。
转折端: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位。转折端在横切褶皱的剖面上可以是一点、一段曲线或一段直线。
枢纽:褶皱同一岩层面转折端上最大弯曲点的连线。枢纽在空间上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等。
轴面:由褶皱各岩层枢纽所构成的面称轴面。轴面在空间上可以垂直、倾斜、水平,也可以是平面、曲面。
轴线: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它是一假象线,是平面上描述褶皱的重要要素。
轴迹:轴面于地面或剖面的交线。
脊和槽、脊线与槽线:褶皱某一岩层面的最高点称脊,反之称槽。脊的连线称脊线,槽的连线称槽线。在空间上,脊线或槽线与枢纽可以重合,也可分离。故脊线或槽线在空间上也可以是直线、曲线、水平线、倾斜线。
翼间角:正交剖面上两翼间的内夹角。圆弧形褶皱的翼间角是指通过两翼上两个拐点的切线之间的夹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