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镜头,一种可以使宽幅度的
场面,被压缩入标准的
画面区域的光学透镜。1927年由亨利·克瑞雄根据中国的
哈哈镜而发明。二十世纪福斯公司在1953年拍摄《
圣袍千秋》时,第一次使用这种镜头。
传统的胶片电影
拍摄,通过使用变形镜头,将2.35:1的宽屏幕影像“压缩至”35mm的菲林之中
说起变形镜头的诞生,最早出现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让坦克可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而在其中加入变形镜头,之后这种技术被引入到电影制造之上,以满足更大长宽比的宽屏幕拍摄的需要。在传统电影拍摄的过程中,是如何将2.35:1、2.39:1或者2.40:1的影像放置入35mm的胶片(1.37:1)中的呢?其实并不复杂,主要是在电影拍摄器材的镜头中加入一组椭圆形的压缩镜片,将所拍摄的影片变形垂直拉伸,调整到适合于35mm胶片的大小。在放映时,只需采用相反的椭圆形放大镜片,就能完整还原出2.35:1的原生影片。这种方法也是诱导家庭影院投影机使用变形镜头来满足2.35:1影片放映的主要因素。
变形镜头并非指镜头可以变形,而是指通过镜头对投影图像进行变形处理。变形镜头的种类繁多,这里所谈及的变形镜头,主要是指为了满足观看2.35~2.40:1比例的画面而诞生的投影机外置配件,通常针对性地指从16:9转向2.35:1的变形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