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同谷县》是
唐代大诗人
杜甫在
安史之乱期间所作的诗。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从秦州前往同谷县的行程中,按所经路线写了十二首
纪行诗。杜甫在同谷县住了一个月左右。当年冬天,他离开同谷前赴成都,在这次行程中,杜甫同样写了十二首纪行诗,这是第一首,是序诗。杜甫在同谷,衣食问题并未得解决,但他对同谷仍有好感,和发秦州时的心情不同。
作品原文
发同谷县⑴
贤有不黔突,圣有不暖席⑵。
况我饥愚人,焉能尚安宅⑶?
始来兹山中,休驾喜地僻⑷。
奈何迫物累⑸,一岁四行役⑹!
忡忡去绝境⑺,杳杳更远适。
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⑻。
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⑼。
交情无旧深⑽,穷老多惨戚。
平生懒拙意,偶值栖遁迹⑾。
去住与愿违,仰惭林间翮⑿。
作品注释
⑴原注:“乾元二年十二月一日,自陇右赴剑南纪行。”赴剑南,指赴成都。唐时成都属剑南道。
⑵《
淮南子》:“孔子无黔突,墨子无暖席。”
班固《
答宾戏》则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此诗从后一说。贤指
墨翟,圣指
孔丘。这是传统的看法。黔,黑。突,烟囱。席,指坐席。二句言圣贤也不能安居。
⑶安宅,即安居。宅作动词用。
⑷休驾,即息驾,指卜居同谷。
⑸迫物累,为衣食之累所驱迫。
⑹这年春,杜甫由洛阳回华州,秋又由华州来秦州,冬十月复由秦州至同谷,而今十二月又去同谷赴成都,故云“一岁四行役”。行役与一般旅行不同,多出于无可奈何。
⑺忡忡,忧愁貌。绝境,犹胜地,指同谷山川之美。
⑻此二句实写“绝境”。龙潭,指“万丈潭”。因不忍遽去,故为之驻马停车。骖,原指车子两旁的两匹马,这里是活用。虎崖,可能就是《
寄赞上人》诗所云“徘徊虎穴上”的虎穴,在同谷县西。回首,回顾。
⑼此二句写同谷人情之厚。歧,歧路,即岔道口,指分手的地方。送别的人都握着诗人的手一再地为他的遭遇而掉泪。
⑽杜甫和同谷的人们原是萍水相逢的新交,但他们的情谊却如此深厚,所以说“交情无旧深”,犹言交情不旧而深。是赞叹语,也是铭感语。
⑾杜甫流寓同谷山中,其迹象有似隐居遁世,故曰“栖遁迹”。但不是他的本心,故曰“偶值”。
⑿不愿去偏得去,愿住下偏住不下,故曰“去住与愿违”。
陶渊明诗:“迟迟出林翮”,又“望云惭高鸟”,因不如鸟之来往自由,故不觉怀愧。翮,鸟两翅的劲羽,这里即指鸟。杜诗中也有以“翼”代鸟的,如“仰看西飞翼”(《
破船》)、“村墟过翼稀”(《
夜》)、“一笑正坠双飞翼”(《
哀江头》)。以个体代整体,文学作品中常有。
点评鉴赏
《诗源辨体》:
子美五自古,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写景如画。
《杜诗话》:
大山水诗须有大气概,方能俯仰八方,吐纳下古。少陵《发同谷县》十二首较《秦州》诗更为刻划精诣。
此为后十二首之开端。亦如《发秦州》诗,都叙未发、将发时情事。但彼则偷起所赴之区,逆探其景;此则只就别去之地,曲道其情。
邵子湘云:《发同谷县》后十二首,较《秦州诗》更尔刻划精诣,奇绝千古。以议论起,又一法。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尝自称
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
诗圣”,与李白并称“
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
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
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