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丘》是
范晔创作的作品,出自《后汉书·绍刘表列传》,文学背景是东汉末年。
与摸金一派的手法接近,技术上稍微逊色,但比较注重众人合作。古代经常以当铺的
朝奉,古董商等身份为掩饰。不轻易出手,偶尔行动多针对某些大型陵墓,是四派中唯一不忌讳与官方合作的一家。清代因为外族迫害,流亡海外,多活动于东南亚及美洲一带,曾经在诸多大型古代陵墓发掘队中发现过他们的身影。国内余支多以考古学者的身份混迹于政府部门。
鲁迅曾经说,“
曹操设了‘
摸金校尉’之类的职员,专门盗墓”。这是根据
袁绍攻伐曹操时发布的檄文中的说法:“特置发丘
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
隳突,无骸不露。”檄文又具体指出曹操曾经亲自组织和指挥盗发
梁孝王陵墓:“(曹)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这篇文字成为古来檄文的名篇,起草者是大名士,列为“
建安七子”之一的
陈琳。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归附曹操集团。曹操曾经对陈琳此文中对于他祖上行为的揭露表示不满,对盗掘陵墓的批评却似乎取默认态度。所谓“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设置,或许确是事实。
当前很多小说、散文都说曹操设置过“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尤其是畅销小说《
盗墓笔记》和《鬼吹灯》系列,其中关于盗墓门派尤其是“
摸金校尉”描写得神乎其神。那历史上曹操是否设置过“发丘
中郎将”、“摸金校尉”呢?
其实,在正史中并没有关于曹操设置这一“官职”的记载,而是最早出自于袁绍讨伐曹操的一篇著名的檄文里面。该檄文有陈琳执笔,把曹操骂了个狗血淋头。其中说到曹操设置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讨伐
徐州陶谦时沿路掘人丘墓,先人尸骨散于道路,招致天怒人怨。
笔者研究了这一问题,发现古代一些专家就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清代历史学家
毛宗岗就评价《三国》的这一说法是“文人曲笔也”。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睿智如曹操,不可能设置这么一个违反中国伦理道德传统的官职。如果说三国期间谁盗墓最厉害,那只有
董卓。把洛阳地区的帝王陵墓挖了一遍。
曹操之所以会有此恶名,是因为其父曹嵩在途径徐州时为陶谦部将所杀,因此大举兴师问罪。曹操部队在进军道路上大肆杀戮、发人丘墓,曹操也予默许,即“你杀我父亲,我毁你先人坟墓”。当时的好事者予以讽喻,曹操就此被人戴上了高帽。
正史只记载在南朝
宋前废帝刘子业时设立过发丘
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记载:“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 采。以
魏武有发丘中郎将、
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 领之,其余事迹,分见诸列传。”至于建安王(刘)休仁是否真的盗墓,就不得而知了。
发丘将军行动多同时邀集多人,做好详细计划,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应对措施。然后按部就班,依次进行。因此在掘丘过程中危险性最低。而麻烦多来自事后分赃保密等等程序,因此有所针对地产生了一系列规矩。但具体细节暂时不详
东汉末年,
董卓拥兵自重,自
凉州至洛阳,所过之处“先帝山陵悉行发之”;及至曹操揽权,竟公然在军中设立“发丘
中郎将”、“
摸金校尉”,明目张胆地盗掘陵墓
范晔《后汉书·绍刘表列传》袁中记载:“操率将
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
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
毁突陈琳 最早为三国曹操所设,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南朝宋前废帝
刘子业曾仿效曹操设立发丘
中郎将一职,由建安王休仁担任。
其实
发丘天官和
摸金校尉百无禁忌”八个字。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