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身性,简而言之,就是相互决定性。在
数学上,一个元素等价于自己,称为它具有反身性。因为这个元素是怎样的,就决定了它的等价元素是怎样的。在
语言学上的反身代词是指:两个指代同一事物的词,因为它们具有相互决定性。
概念
反身性理论最早由
社会学家William Thomas提出,后由同为社会学家的Robert Merton完善.
反身性理论是传统
经济学理论的全新的突破与完善,其建立的基础分别是:对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性的质疑、人类理解认知活动的不完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的完全不同性、参与者偏向及参与者思维对参与对象的相互影响等等。
反均衡
传统经济学理论中致力于研究均衡点,如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点等等,均衡点往往是最终的结果,而且经常脱离实际,有明显的理想化的特征。现实市场的波动性经常让平衡点难以把握,这样所谓趋势,不过是不断变化的目标预期而已。经济理论的结构类似于逻辑学或数学,是建立在一定的原理之上的,其它理论是这些基本原理的推导。
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依据是充分的自由竞争。该理论坚信,无节制的追求私利将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的最佳分配,其假设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都不能左右和影响价格,于是达到了该均衡点,所有的参与者获得了利益最大化。该理论明显的缺陷在于:其坚持供给与需求的固定性,然而需求与供给均超出了经济学的视野,而且供给与需求是相互影响的,预期在市场中作用明显,买卖决策依据于对未来价格的预期,同时买卖的行为影响预期的价格,市场中的事件也直接影响供给与需要,所以价格永远处于波动中,其均衡点茫然不可求。
国内主要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上就出现了类似的现象,房价上涨后,投机者可获暴利,从而刺激需求,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如此反复循环,开发商扩大了生产,投放市场的房子越来越多,投机客疯狂入市,产生大量的投资性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状况,房价加速上涨,愈发不可收拾。
均衡点在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以及某个阶段的股票市场好像无法出现,房价一直快速上涨,股票市场经常暴涨暴跌。
不完备的理解
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不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造成了无法拥有完备的知识与信息,所以做出来的决策经常是有偏差的。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没有可靠的客观标准,理解不完备,预期经常发生偏差。思维也发生了双重作用,其一、参与者试图理解参入的情景(理解不完备);其二、参入者的见解干预和影响事件的过程;二者相互干扰,无法独立。
社会科学的问题
思考的问题包括两方面,其一、与研究对象相关;其二、与观察者相关。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包括了思维参入者,参入者的思维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而且社会科学无法认证,无法做实验(主要是参考社会历史)。
所以,社会科学无法采用与自然科学相同的研究方法,没有一定的模型。社会科学家的思维明显影响了其研究的对象,彼此相互作用,无法独立。
在股票市场中,权威人士的预测言论往往直接影响市场的发展,管理层的意图也直接作用于市场,股票市场无法完全独立,即所谓政策市、被操纵市、投机市等等。
参入者的偏向
认知的不完备性直接造成了参入者的种种偏向,所以有效市场学说、
随机漫步理论等等皆是空谈。
股票市场的技术分析理论是建立在市场永远有效这一前提下,所谓市场反应一切,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以后也会重复等等。但技术分析有天然的缺陷,只是记录了过去的市场行为,无法预测未来,技术指标可以作假,可以操纵股价骗线等等。
形成过程
所谓反身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因为人类获得知识的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偏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应。在人们活动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中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反身性的关联。通过参与者的抉择建立在对事物固有的不完备认识之上这一论证。
....................................................................................
市场是不均衡的,参与者本身不独立与事件之外,参与者本身所做的决定对整个事件本身也会有影响。即参与者也会影响事件,使事件处在一个动态的波动中。
...................................................................................
这个“反身性”,也有人翻译成“反射性”或“反馈性”。它的理论含义是:
假设人的行为是y,人的认识是x,由于人的行动一定是由人的认识所左右的,因此,行为是认识的函数,表述为:
y=f(x)
它的含义是:有什么样的知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同样,人的认识并不是孤立出现的,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的影响的,而客观世界又是与人们的行为紧密相关的。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行为对人的认识有反作用,认识是行为的函数,表述为:
x=F(y)
它的含义是:有某一类行为就会有某一类知识。
把上述两个式子合并之后,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公式:
y=f(F(y))
x=F(f(x))
这就是说,x和y都是它自身变化的函数——认识是认识变化的的函数,行为是行为变化的函数。
该函数模式称作“反射性”。它实际上也是一种“自回归系统”。
由于人认识上的局限性,所以,人的认识永远不可能达到绝对真理,因此,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不完全的。这种片面和不完全将会逐渐被累加,直到最后产生崩溃。
反映到金融市场上,由于人的认识永远是片面的和不完全的,因此,人的行为也自然永远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市场永远是错的。既然市场永远是错的,那么,达到极点,市场必然会崩溃。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在投资实践中就全力对付市场的错误,并从中挖掘投资机会。在《金融炼金术》中,索罗斯记录了1985年8月16日-1987年11月7日的一次实验性投资过程,这一过程,他的资金增值达到了113%,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理论缺憾和发展
反身性的概念只是在金融市场的某一段时间内中证明了其存在性,并且这一段时间内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都具有特殊性。在时间上又恰是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体系的不完备对金融市场所造成的冲击。有待于时间的考验。
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其它的领域比如历史和社会等方面还需要有更专业的人来发展和验证这一理论。这也将是一个很值的探讨和研究的深层次的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