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录病毒科
逆转录病毒科
又称逆转录病毒科。一科具包膜、含ssRNA的动物病毒,其成员都含反转录酶,基因组必须通过一个dsDNA中间物才得以复制。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中,包括哺乳类、禽类和爬行类等,对许多动物都打致病性,引起白血病、肉瘤等病症,最著名的是导致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俗称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粒直径为80~100 nm,有包膜,并具独特的三层结构。最内层为基因组核蛋白复合物,螺旋对称,含反转录酶中层为二十面体衣壳层,直径约60nm外层为包膜覆盖,成分源于寄主细胞膜,具有糖蛋白膜粒构造。基因组为二倍体,由2个线状正链ssRNA组成,每一单体大小约7~11kb,具2端聚A尾和5端帽。基因组有编码反转录酶的基因。反转录酶同时用作依赖RNA的DNA聚合酶、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整合酶和RNA酶,由二个分子的不同部位执行不同酶的功能。
定义
又称逆转录病毒科。一科具包膜、含ssRNA的动物病毒,其成员都含反转录酶,基因组必须通过一个dsDNA中间物才得以复制。存在于各种脊椎动物中,包括哺乳类、禽类和爬行类等,对许多动物都打致病性,引起白血病、肉瘤等病症,最著名的是导致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俗称艾滋病(AIDS)的病原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病毒粒直径为80~100 nm,有包膜,并具独特的三层结构。最内层为基因组核蛋白复合物,螺旋对称,含反转录酶中层为二十面体衣壳层,直径约60nm外层为包膜覆盖,成分源于寄主细胞膜,具有糖蛋白膜粒构造。基因组为二倍体,由2个线状正链ssRNA组成,每一单体大小约7~11kb,具2端聚A尾和5端帽。基因组有编码反转录酶的基因。反转录酶同时用作依赖RNA的DNA聚合酶、依赖DNA的DNA聚合酶、整合酶和RNA酶,由二个分子的不同部位执行不同酶的功能。
举例
美国和日本学者分别从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人建立了T 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并发现了病毒,这是C型RNA病毒,芽生,浆内合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100~110纳米,RNA为70S,含有病毒特异的反转录酶和6种不同的病毒蛋白,分子量从10000~52000不等。经核酸杂交等实验证明,这是一种与其他反转录病毒不同的新型病毒,现称HTLV-Ⅰ。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在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 T细胞中,可以找到HTLV的前病毒DNA序列,而在病人的B细胞和正常人的T、B细胞中则无此序列。在日本,100%成年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血清中含有 HTLV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日本西南地区是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的高发区,正常人群的HTLV抗体阳性率为6~37%,40~50岁为感染的高峰年龄组。与HTLV-Ⅰ病毒有关的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还发现于加勒比地区和非洲。此外,还从毛状T细胞白血病病人分离到HTLV-Ⅱ病毒。有时从获得性免疫缺损综合证(AIDS)病人也可分离到HTLV-Ⅰ和HTLV-Ⅱ病毒。法国和美国分别从AIDS病人分离到新的 RNA病毒,称为HTLV-Ⅲ病毒。87.7%的AIDS病人有此病毒抗体,而对照组正常人则很少有此抗体。现认为 HTLV-Ⅲ病毒可能是AIDS的病因。
牛白血病病毒 (BLV)使牛发生恶性淋巴肉瘤,其靶细胞是B淋巴细胞,在病牛的白细胞内有大量病毒存在,构成持续性感染,病牛血清内同时出现大量中和抗体。病毒粒包膜糖蛋白(简称GP抗原)具有型特异性,无糖结构蛋白(简称P24或P25)具有组特异性。病毒可以在羔羊肾、脾、人胎二倍体细胞中繁殖并形成合胞体。这些特性可用于对病牛的检疫。牛发病初期常无病状,潜伏期可长达数年。逐渐出现淋巴细胞增多、淋巴结肿大并产生肿瘤,死亡居多。牛群易感与否和遗传因素有关。病毒可通过胎盘、卵、精液传染。欧美的牛群发病率高,中国也有此病。还无有效疫苗。
分类
RNA肿瘤病毒亚科
下分4型:A型病毒为不成熟的病毒粒,无核酸;B型病毒为核样物在病毒粒的一侧,如小鼠乳腺癌病毒;C型病毒的核样物在病毒粒的中央,如白血病病毒和肉瘤病毒;D型病毒的核样物与B型病毒一样,在病毒粒的一侧,但病毒粒表面的突起较B型病毒短,如从猴乳腺癌分离的M-MPV病毒。RNA肿瘤病毒在自然宿主中分布广泛,许多成员能引起肿瘤。此外,还可以从正常细胞诱发出内源性病毒,不引起疾病,但可在细胞培养中复制。RNA肿瘤病毒中常见缺陷病毒,如肉瘤病毒本身是缺陷的,但可由辅助病毒的互补作用而使其复制出完整病毒。C 型肿瘤病毒包括小鼠、猫和鸡的白血病病毒和肉瘤病毒,猴和长臂猿的白血病病毒,牛、豚鼠、猪和大鼠的C型肿瘤病毒。1980年,美国和日本学者分别宣布从成年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建立了细胞株并分离到人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HTLV)。
泡沫病毒亚科
由于在细胞培养中引起泡沫样病而得名。包括牛、猫和地鼠的融合病毒,人和猿猴的泡沫病毒。其形态和理化性质与反录病毒的其他成员相似,但不诱发肿瘤。在自然界和实验动物中引起持续的无症状感染。在细胞培养中形成融合细胞。
慢病毒亚科
由于引起潜伏期和病程都很长的慢性疾病而得名。在形态上类似C型RNA肿瘤病毒。自然感染只限于绵羊。维斯纳病毒引起泛白细胞脑炎,在血清学上与之有关的梅迪病毒引起间质性肺炎,两者可能是同一种病毒。绵羊对人工感染易感,但3~6年后才显症状。中国尚未发现此种病毒。
重要的种类
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
70年代已经证明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含有反转录酶和 RNA基因组,但在1982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的第四次报告中并未列入此种病毒。马属动物(马、骡、驴)是唯一可以自然感染的动物,主要是通过马虻机械地传播。病马有发热、贫血、消瘦、鼻分泌物增加和皮下水肿等症状。感染分急性与慢性两类,慢性者常有周期性发作和缓解,最终引起死亡。人工感染各种实验动物均不成功。病毒在马体内可发生抗原性变异,相继出现对原有的中和抗体不敏感的变异株,这可能是马传染性贫血病周期发作和长期持续感染的原因。病毒可在马或驴白细胞等培养中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琼脂扩散试验可用于诊断。通过在驴或马的白细胞培养中连续传代使病毒毒力减弱而获得的活疫苗,经实验证明只能保护马抵抗同源强毒的攻击而不能抵抗异源强毒的攻击。关于疫苗的野外免疫效力,现正在深入研究中。在中国一些产马地区,此病毒还相当普遍存在。
白血病病毒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毒(HTLV)。美国和日本学者分别从 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病人建立了T 细胞白血病细胞株,并发现了病毒,这是C型RNA病毒,芽生,浆内合成。完整的病毒颗粒直径为100~110纳米,RNA为70S,含有病毒特异的反转录酶和6种不同的病毒蛋白,分子量从10000~52000不等。经核酸杂交等实验证明,这是一种与其他反转录病毒不同的新型病毒,现称HTLV-Ⅰ。应用核酸杂交技术在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 T细胞中,可以找到HTLV的前病毒DNA序列,而在病人的B细胞和正常人的T、B细胞中则无此序列。在日本,100%成年T细胞白血病病人的血清中含有 HTLV抗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日本西南地区是成年人T细胞白血病的高发区,正常人群的HTLV抗体阳性率为6~37%,40~50岁为感染的高峰年龄组。与HTLV-Ⅰ病毒有关的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还发现于加勒比地区和非洲。此外,还从毛状T细胞白血病病人分离到HTLV-Ⅱ病毒。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03
目录
概述
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