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起翔,北京
传统玩具研究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31年出生,满族人,13岁师从北京“泥人圣手”李荣山。1962年至1965年就职于北京彩塑厂期间,作品共获7次优秀奖。作品“老北京泥娃娃”获2003年“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精制大脸谱”获2003年“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
1944年师从北京泥人圣手李荣山,历时三年半。1962年至1965年就职于北京彩塑厂期间,作品共获7次优秀奖。2003年被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北京市一级
工艺美术大师”。2005年被
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现为北京传统玩具研究会会员。作品《老北京泥娃娃》获2003年“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精制大脸谱》获2003年“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双起翔的作品有两个特点最为突出,一是继承了老北京民间玩具的优良传统,保持着浓厚的北京风味。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闯出了一条符合现代人审美兴趣的新路子。1994年,双起翔应邀赴新加坡访问,并举办“双起翔大师
京剧脸谱特展”,作品受到新加坡各界好评。
双起翔,1931年生于北京满族家庭。从事专业:彩塑 从事专业;年限:62年;工作单位:原中国北京金属工艺厂他从小酷爱彩塑艺术,三四岁时即到崇文门外花市一带看彩塑玩。13岁从师其舅父李荣山学彩塑,17岁学满离师自制自销。解放后,他到东安市场生顺祥玩具店做彩塑泥人、动物、花鸟、沙盘等。1953年在家自产自销。1956年合作化后,他到彩塑厂任彩塑组组长。1964年彩塑厂与金属工艺品厂合并,成为金属工艺制胎工人。
现为
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民间工艺委员会会员、民间玩具研究会会员。双起翔的师傅李荣山为民间彩塑艺人,技艺很高,作品粗犷、色彩艳丽,以民俗、人物、鸟兽为主要题材,受过花脸桂子的指点,做一些脸谱卖。因生活所迫要多出活多卖钱,所以没时间多搜集素材。李的作品路子虽不广,但已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作品“万象更新”、“北京兔儿爷”,均被首都博物馆所收藏。“泥虎”、“虎娃”等多种作品,得到中国和其他国家艺术家好评。双起翔先生的艺术造诣来源于儿时接受的北京民间艺术的熏陶,庙会、厂甸出现的民间玩具和街头玩具艺人的创作都深刻地影响着双老艺术思想的形成。
双起翔是北京市人。13岁随二舅——有“泥人圣手”之称的李荣山学习彩塑,17岁出师开始自己创作;1953年起他制作的彩塑脸谱在
北京东安市场及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出售;1958年到北京西城模具厂工作;1961年起任北京彩塑厂脸谱车间主任,并七次获产品评选优秀奖;1970年随企业合并到北京金属工艺品厂,任技术组设计;1983年退休后,与子女们一起制作泥娃娃供应市场;1994年赴新加坡访问,举办“双起翔大师京剧脸谱特展”;2003年,制作的“精致大脸谱”获“首届北京工艺美术展”金奖,“老北京泥娃娃”获“北京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同年,被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评为“工艺美术一级大师”。2006年被评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双起翔不仅学到了他师傅的全部技艺,而且有了很大的发展。多年来,他摸索了一套彩塑工艺的经验,作品多次得奖。他对造型、纹饰、色彩都有重大的创造。他的作品造型稳重大方,纹饰、色彩笔锋流畅,繁中求简,组色协调,不断推陈出新。他出自北京民间艺人之家,却能虚心博取众家之长,勤于学习,努力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双起翔喜好
京剧,借以观察探究京剧净角的脸谱妙处,并多方求教;搜集素材,不拘一格,也不追随某派,自己独辟蹊径。他经常看戏,请戏剧界各派指点,他观察到
郝寿臣、
袁世海的脸型上额大、底额宽,纹饰构图比较开展,所以将彩塑脸谱两腮加宽成七分脸,使人一目了然:纹饰纹样妙处和一幅画一样。他研究纹饰后,发现各流派各有所长,如
郝寿臣扮的窦尔墩脸谱好看,纹路清晰,但色彩过跳,他将大绿色改为粉绿色,更显得装饰味足;
袁世海演的
张飞,勾脸精神、火爆,性格突出,他在勾画时将眉心画得简练一些,这样显得精神劲儿足;金少山勾的
包公脸一团秉公正气,但双起翔也减少了黑色,使额头月牙更突出,一副清官面目;裘盛戎勾的姚期脸相稳重,徐茂公脸有正气,他就学习其长;侯玉山勾的钟馗活灵活现,用在彩塑脸谱上也不大适合,因此他将额上紫蝙蝠改为红蝙蝠,把黑胡子改为红胡子,这样效果更符合绘画要求。就这么一改动,使钟馗在1963年行业评比中取得了一等奖。他认为,舞台艺术要求远效果,因此色彩对比强烈,纹饰的夸张比较大;而彩塑脸谱不过三五寸,只在眼下欣赏,因此要求静中求动,色彩丰富稳重。他吸取
京剧各流派代表人物的长处,并对其加以改造,使之适应彩塑脸谱。其作品纹饰细腻,造型流畅,点睛之处最具神彩,能够聚焦到作者或观赏者的眼睛上。他将北京的泥土分为红、黄、蓝、白、黑五色,具有五种特点,根据泥土的“五色五性”分别处理,成为他的艺术创作特点。
双起翔就这些原材料,根据不同要求,制作各种工艺美术品,近年来多次参加展览。他的作品《万象更新象》、《兔儿爷》,均被首都博物馆收藏。泥虎、虎娃等多种作品,得到国内外艺术家好评。双起翔的北京传统民间彩塑,是北京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
北京传统脸谱是泥的,最大的不超过10厘米,装在锦匣里,供人观赏。双老现在做的脸谱却不是这样,是大脸谱,净高40-60厘米,再加上
髯口,就更大了。制作这种大脸谱,双起翔是全国第一人。大脸谱的工艺与泥玩具有所不同,都是双老的独创。脸谱做大了,完全用泥土已不可能。传统的面具,用
纸浆制作,其实是用废纸裱糊成型,费工费时,而且表面粗糙。双老经过多年的摸索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类似胶质的材料,叫“白泥”,性能安全可靠,便于加工,而且轻便、坚固,易于
运输保存。白泥由
纸浆、大白和胶构成,用它制作的大脸谱,可以20年既轻薄又不走形。从外头拉来泥土,晒干,然后用水洗涤,再尝试往里添加些别的东西,前后试验了一年多,才把泥土、
纸浆、大白和胶之间的几种比例关系弄好。
兔儿爷是老北京
中秋节的节令玩具,产生于
明代,盛行于
清代,曾经是旧日北京
中秋节的标志。以泥胎兔儿爷最为典型,模印成型,遍施彩绘,兔首人身,一副武将的装束,形态可人。 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初,北京的兔儿爷依然多见。
中秋节前,街巷仍设“兔儿爷摊子”,专售此物。大的约1米,小的不足3厘米,衣冠毕具,执药杵,或披甲胄,或衣红袍。又有骑黑虎的、骑黄虎的、骑鹿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纹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伞盖的,各式各样不胜枚举。 兔儿爷的造型多为模印,上底粉,施彩绘,注重衣着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通常两目直视,三瓣嘴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活泼生动惹人喜爱。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80年代,兔儿爷这种民间工艺品竟然不知不觉,从人们视线中消失了。有一次,双老无意中和一个老人聊天,他感叹说:好久没有在市面上看到兔儿爷了,可惜呀,现在的年轻人连什么是兔儿爷都不知道了。双老听了,心中一振:他想,咱是这行儿人呀,有义不容辞把它复制出来的义务。
于是,他就使劲回忆小时候在泥人摊上看到的兔儿爷的样子,先凭印象做出来,然后再拿给老人提意见。第一遍,老人说兔脑袋小了,拿回改进;第二遍又说兔脑袋合适了,可它骑的虎比例又不对了,再改。直到第三次,才复制成功。并且,他又对原有的兔儿爷进行了改进。到了双老这里,制作兔儿爷的泥土必须要经过“洗泥”的程序,或者又叫“澄浆泥”,把沙子滤出;如果还不够结实,又掺些“白泥”。而今,
中国美术馆收藏双老的脸谱作品300余件,其中就有1米高的大兔儿爷。现在,双老支持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并且还受了另外一个徒弟,以期把民间手艺继续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