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穗雀稗
禾本科雀稗属植物
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为禾本科雀稗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横走、粗壮,长达1米,向上直立部分高20-40厘米,节生柔毛;叶片披针形,无毛;总状花序2枚对连;小穗倒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端尖,疏生微柔毛;颖果浅褐色,长圆形。双穗雀稗的花果期在5-9月。
形态特征
禾本科雀稗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茎横走、粗壮,长达1米,向上直立部分高20-40厘米,节生柔毛。叶鞘短于节间,背部具脊,边缘或上部被柔毛;叶舌长2-3毫米,无毛;叶片披针形,长5-15厘米,宽3-7毫米,无毛。总状花序2枚对连,长2-6厘米;穗轴宽1.5-2毫米;小穗倒卵状长圆形,长约3毫米,顶端尖,疏生微柔毛;颖果浅褐色,长圆形。第一颖退化或微小;第二颖贴生柔毛,具明显的中脉;第一外稃具3-5脉,通常无毛,顶端尖;第二外稃草质,等长于小穗,黄绿色,顶端尖,被毛。双穗雀稗的花果期在5-9月。
产地生境
双穗雀稗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乐清、永嘉、鹿城、瓯海、瑞安、文成、平阳、苍南)、江苏、台湾、湖北、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份,在全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均有分布,多生长于海拔200-2000米的沟边、河岸、湖滨、田边等地。
生长习性
双穗雀稗性喜湿耐阴,在农区潮湿的空地、稻田及一些旱作物田间常常成片生长。
繁殖方法
双穗雀稗主要以茎扦插、根茎和种子繁殖为主要繁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种用根茎应选健康无病的植株,把茎连根掘起.如过长可剪成0.5-1米的茎条,平直埋入开好的浅沟里,后将细土覆盖.3-8月都可种植,而以4月上、中旬最好,移植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每公顷需根茎3-6吨。
栽培技术
选地
选择潮湿、半积水的田块、水边、沟旁等处栽培,特别是利用水库、水塘内边易干易涝和排水渠道积水的土地,或灌溉条件良好的土地种植。移植前应将土地翻耕一次,水田还要耙-遍,除去杂草,每公顷施栏粪、绿肥等有机质肥2.5-37.5吨、过磷酸钙225千克、氯化钾112.50千克,做成2米宽的畦,如水田不必做畦,可成片栽植。
管理
双穗雀稗移植成活后,每公顷施尿素25千克,同时除去杂草。如果土地千燥要定期灌溉,保持湿润,水田以维持浅水为宜。每次收刘后,要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顷,并要看苗施磷、钾肥.氮肥施量过多,茎叶嫩青,易受蚜虫等侵害,要及时刈割,并减少氮肥用量。
收刈
双穗雀稗3-4月移植,二个月后开始收刈;5-8月移植,一个月即可收刘。头年可刈割5-6次,以后每年可刈割7-8次,年均产鲜草236.17吨/公顷。4-11月为产草期,平均月产鲜草29.52吨/公顷,以7、8、9月产量最高,为57.20-44.13吨/公顷。双穗雀稗长至50-60厘米时,即要收刈割,过高易倒伏,留茬一般5厘米,植株过稀时,应留茬10厘米,让多一些茎节扎根抽枝,提高产量。
保种
在中国浙江省金华市双穗雀稗能够自然安全越冬。11月下旬至12月重霜冻后,双穗雀稗茎叶枯死,但其根茎和根存活,一旦气温回升,即开始萌发生长。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双穗雀稗叶片葱绿而大,茎粗肥嫩、多汁,质他疏松可口,略有甜味。双穗雀稗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其营养成份高。双穗雀稗不但是草食动物如牛、羊、兔、鹅、草鱼、蝙鱼等良好饲草,而且猪、鸡、鸭等也非常喜食。双穗雀稗与淡水养殖配合甚优,尤其是栽种于水库中易涝易干的消落地,作为草食性鱼类的饵草。据观察:草、鳊鱼对该草适口性特好,利用率很高,是比较好的鱼草之一。种植于水面的旁边,便于水禽采食,以提高其经济效益。双穗雀稗可以青贮,也宜晒制干草,或制取草粉,加工畜禽鱼的配合饲料,一般可加入10-30%。
生态价值
双穗雀稗为优良牧草,葡茎发达,可用作保土植物,可用于固堤、防沙及保土。
物种危害
曾作一优良牧草引种,但在局部地区为造成作物减产的恶性杂草。
参考资料
双穗雀稗.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4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产地生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