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稃草
禾本科千金子属植物
双稃草(Leptochloa fusca (Linnaeus) Kunth)是禾本科、双稃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或膝曲上升,高可达90厘米,无毛。叶鞘平滑无毛,叶舌透明膜质,叶片常内卷,上面微粗糙,下面较平滑,圆锥花序,主轴与分枝均粗糙;小穗灰绿色,近圆柱形,含小花;小穗轴节间两边疏生短毛;颖膜质,具脉,外稃背部多少圆形,先端全缘或常具2齿裂,内稃略短于外稃,先端近于截平,脊上部呈短纤毛状;花药乳脂色,6-9月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膝曲上升,有或无分枝,高20-90厘米,无毛。叶鞘平滑无毛,疏松包住节间,且通常自基部节处以上与秆分离;叶舌透明膜质,长3-6毫米;叶片常内卷,上面微粗糙,下面较平滑,长5-25厘米,宽1.5-3毫米。圆锥花序长15-25厘米,主轴与分枝均粗糙;分枝长4-10厘米,上升;小穗灰绿色,近圆柱形,长6-10毫米,含5-10小花;小穗轴节间长约0.5毫米,两边疏生短毛;颖膜质,具1脉,第一颖长2-3毫米,第二颖长3-4毫米;外稃背部多少圆形,先端全缘或常具2齿裂,具3脉,中脉从齿间延伸成长约1毫米的短芒,侧脉下部1/2处疏被柔毛,基盘两侧有稀疏柔毛,第一外稃长4-5毫米;内稃略短于外稃,先端近于截平,脊上部呈短纤毛状;花药乳脂色,长0.5-0.75毫米。颖果长约2毫米。
近种区别
双稃草与南方稻区发生的千金子属的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 (L.) Nees)很相似,二者主要区别为:双稃草叶舌长3-6毫米,端部无小纤毛;小穗长6-10毫米,含5-10小花;外稃先端常具2-4齿裂,有短芒。千金子叶舌长1-2毫米,端部具小纤毛;小穗长2-4毫米,含3-7小花;外稃先端钝圆,无齿裂和芒。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台湾、福建、湖北、广东等省;从埃及到热带非洲及南非,经东南亚至澳大利亚皆有分布。多生于潮湿之地。
生长习性
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双稃草水田层积10天、旱田层积20天和室温干储60天均能有效解除双稃草种子休眠,萌发率分别达到80.11%、92.51%和96.24%,低温干燥不利于其休眠的解除;双稃草种子萌发的适恒温条件为35℃,变温条件为35/20℃(升/天);24小时全光照条件最有利于双稃草萌发,萌发率达75.77%,而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仅有10.73%;双稃草能适应pH值4-10范围内的土壤条件,在此范围内的萌发率均为50%以上,但以pH为6-8时最有利于种子萌发;双稃草对水分胁迫敏感,随着水势从0下降至-0.6兆帕,双稃草萌发率从97.78%降至9.77%;对盐胁迫不敏感,浓度为160摩尔/升的氯化钠处理中仍有44.79%的种子萌发。表土层的双稃草种子出苗率最高,为72.22%,种子深度达0.3厘米及以上时不能出苗;50%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双稃草出苗率最高,为64.44%,当土壤含水量降至5%时则不能出苗。成熟期的双桴草平均株高为111.4厘米,平均有效分蘖3.2个,平均穗长25.7厘米,平均穗粒数826粒,平均千粒重0.3288克,结实量为2643粒/株。花果期6-9月。
主要价值
双稃草可作家畜饲料。
防治方法
发生情况:双稃草在中国山东冀东环渤海地带地势低洼处(近海的稻区地势低洼)盐碱较重,双稃草发生相应较重,而距海较远的地势较高、土质较好,发生相应较轻。双稃草虽与稗草同为禾本科杂草,但其对敌稗、二氯喹啉酸和五氟磺草胺均不敏感,此后随着这些高效除草剂的推广应用,稗草等杂草得到较好控制,而抗药性强的双稃草发生迅速加重,尤其在稻田地湿润育秧田和水直播田发生较重,在大田埂埝上发生量也较大,且难于防除。
化学防除:防除双稃草不宜选用敌稗、二氯喹啉酸或五氟磺草胺。封闭法防除可选用禾草丹、丁草胺、苯噻酰草胺和恶草酮等药剂,茎叶处理法防除可选用氰氟草酯或恶唑酰草胺,具体措施如下:
参考资料
双稃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双稃草属.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双稃草.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6:54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