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单视
外界物体在两眼视网膜相应部位(对应点)所形成的像
外界物体在两眼视网膜相应部位(对应点)所形成的像,经过大脑枕叶的视觉中枢融合为一,使人们感觉到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物体,而是一个完整的立体形象,这种功能称为双眼视觉或双眼单视。
形成原因
两眼有相同视觉方向的视网膜成分称为视网膜对应点,两眼黄斑部是对应点,其他视网膜成分则各依其与黄斑部的距离结成对应关系,一眼黄斑部鼻侧的一点必与另一眼黄斑部颞侧等距离的另一点相对应。
视网膜具有向空间投射的固定方向性,也就是依据视网膜不同部位受到外界物体的刺激,而主观上感觉这个物体的视觉方向在空间一定不变的方位,视网膜黄斑部中心凹的视觉方向代表正前方,在它鼻侧的视网膜成分向颞侧空间投射,颞侧视网膜成分向鼻侧空间投射,上方的向下方投射,下方的向上方投射。在此基础上两眼视网膜对应成分则有其共同的空间投射方向,因此,一个物体的影象只有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传入大脑时才能被感觉为一个影象,形成双眼单视。落在非对应点的物象,两眼将投射到空间不同部位而被感觉成为两个影象。
分级
第一级
同时视,是指两眼对物像有同时接受能力,即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能同时见到两个不同而又相关画面的图象。
第二级
融合,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像,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能将大部分相同、小部分不相同的图象看成为一个图象。
融合可分为感觉性融合和运动性融合。
第三级
立体视,是指双眼有三度空间知觉的能力。用同视机检查,双眼能将两个分离的相同的图象综合成为一个引起立体感觉的图象。
黄斑(M)影像笔直向前(M');位于黄斑区右侧的点面R的影像,出现于M'的左侧空间(L');而位于黄斑区左侧的点面L的影像,则出现于M'的右侧空间(R')。
主要影响
眼位异常对双眼单视的影响
两眼12条眼外肌间力量的平衡及密切合作是维持双眼位置与运动、协调并保持双眼单视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平衡,就出现眼位偏斜并可引起一系列双眼视觉功能的变化。
复视
眼位偏斜后,双眼单视无法保持,同一物像不是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而是落在两个非对应点上,此时物像反映到大脑知觉中枢时成为两个印象,不能融合为一,产生复视。复视为麻痹性斜视的特征之一,因为发病较晚,双眼视觉反射已经牢固建立,突然出现眼位偏斜,复视明显;共同性斜视,多发生于幼儿,对复视感觉常不能诉述,且复视很快被视觉抑制、弱视与异常视网膜对应所取代,所以患者主觉上常常没有复视的症状。
视觉抑制与抑制性弱视
为了避免复视的干扰,在大脑高级中枢可引起主动的抑制。即在两眼同时注视时,大脑只接受一眼传来的物象而抑制另一眼的物象,这种情况称为视觉抑制。如果这种视觉抑制交替出现在两眼,则两眼视力并不减低。如果经常以一眼注视,则斜眼(常属屈光不正度数较大的一眼)的视力即逐渐下降(且不能矫正至0.9),有的可能降至0.1以下,而眼球本身并无器质性变化,这就成为抑制性弱视。
异常视网膜对应
斜视发生后,正常视网膜对应遭到破坏,但时间久了,注视眼的黄斑部与斜视眼斜角相应的视网膜之间,可以建立新的视网膜对应关系,两眼又取得共同的视觉方向,复视因而消失。这种关系称为异常视网膜对应。这个改变也是属于中枢性的。
产生条件
知觉条件
a .双眼视觉知觉正常或接近。双眼物象在形状、大小、明暗、颜色等方面相似,双眼物象大小差在5%以下。
b.双眼视网膜具有正常的对应关系。双眼能同时感知外界物体,并能同时结象在视网膜对应点上,无交替抑制现象。
c. 具有良好的单眼注视力。也就是说,具有单眼的黄斑注视能力,无论眼向哪个方向注视或目标向哪个方向移动,均能使目标不脱离黄斑中心凹。
d.双眼有共同的视觉方向。双眼眼球各方向运动正常,运动协调一致,注视近距离物体时,双眼视轴进行集合,使双眼接受的物象时刻落在双眼黄斑中心凹上。
e.双眼有一定的融合能力。双眼能将落在视网膜非对应点上的物象,通过感觉性融合和运动性融合调整到黄斑中心凹,即视网膜对应点上。
运动条件
a.双眼在各个运动方向上保持运动的协调一致,并有一定的运动幅度。
b.双眼有协调的同向和异向运动,并有一定的运动范围。
c.注视远处时,双眼视线能达到平行。
d.注视近处时,双眼能与所用的调节协调地行使辐辏与分开。
e.侧方运动时,双眼始终以相同的速度和幅度同时运动。
中枢条件
a.双眼视野的重叠部分必须足够大,能使注视目标随时落在双眼视野内。
b.大脑的中枢必须发育正常,能正确地接受从视觉及其他感觉器官来的信号,并加以综合和分析,自主地或发射地通过传出系统发出神经冲动,以调整眼球的位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17:00
目录
概述
形成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