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池河
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
双池河,下游亦称段纯河。黄河支流汾河的支流,发源于山西省孝义市西泉寨界牌岭(一说交口县北部),到交口县双池镇与回龙河相汇向东南到下峪村进入灵石县境内,到段纯镇汇深井沟,到堡子塘进入弯曲峡谷,至三湾口注入汾河。主河道长约71.3公里(72.6公里),无清水径流,只有汛期洪水湍急而过,随即干枯,为季节性河流。实测常年水径流量约811.8万立方米。主要支流有院川河、大麦郊河。
干流概况
双池河上游有三支,分别是院川河(又称唐院川河)、村川河(又称下村川河,《交口县志》称宝岩河)、大麦郊河。按《吕梁地区志》,以村川河为正源。在交口县,村川河,发源于交口县境西北神南峪沟(属吕梁山脉上顶山南麓)(《灵石县志称发源于山西省孝义市西泉寨界牌岭),向东南流经交口县城,在回龙乡秦王岭右汇院川河,称回龙河。以上河长36公里,流域面积为277平方公里,至双池镇,回龙河与大麦郊河交汇。因为在交口县双池镇附近汇流,因而在汇流后称为双池河。向东南流至官桑园村入灵石县境。至三湾口汇入汾河。双池镇以下在交口县境内长1.5公里。以上流域面积982.6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为10.7%,年平均径流量为0.184亿立方米。
双池河东南流,到下峪村进入灵石县段称段纯河。到段纯镇汇深井沟,到堡子塘进入弯曲峡谷,至三湾口注入汾河。在灵石县境内长20公里,流域面积105.4平方公里,河床平均纵坡1.34%。
至此,全河道长约71.3公里(《吕梁地区志》称全长72.6公里),流域面积为1111平方公里。
水文特征
河流经地区均为强透水基岩岩谷,常年干涸。上游流域面积946平方公里,包括西北部灰岩裸露的中低山区和东南部黄土攫盖的低山丘陵区。区内白然生态环境良好,但是,只有6~9月才有几次短暂的地表洪水下泄。
据官桑园水文站和双池气象站1959 ~1961年的气象、水文资料表明,1959年为平水年份,全年降水量,城关地区为667毫米,双池地区为562毫米。6~9月的降水量城关地区为536毫米,双池地区为446.5毫米。官桑园河段的全年径流量为0.26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27.7厘米。1960年为中等干旱年,年降水量,城关地区为485.3毫米,双池地区为443.9毫米;6~9月的降水量城关地区为374.3毫米。双池地区为299.5毫米。
流域区内植被率66.1%。均为基岩强透水岩谷,除源头有短距离的涓涓清流而外,河道常年千涸。汛期有短暂的洪水,最大洪峰流量136立米秒。建在宝岩河中段的西山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93平方公里,1978年年降水量为785.3毫米,年来水量443.3万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23毫米。1979年年降水量为530.9毫米,年来水量109万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5.6毫米。1980年年降水量为556.1毫米,年来水量78.52万立方米,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4.1毫米。河床两岸有不对称的两级阶地,河谷上游稍宽而下游很窄。沟谷深度上游为8~10米。下游约30米左右。
官桑园河段的全年径流量为0.225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2.4毫米。1961年为中等丰水年,年降水量,城关地区为766.5毫米,双池地区为569.6毫米。6~9月的降水量,城关地区为536.5毫米,双池地区为345.6毫米。官桑园河段的全年径流量为0.95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10.4毫米。地表的径流量主要与当地6~9月的降水量以及降水强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和全年的降水总量,以及上游地区的降水量关系不大。灵石县段纯河段,实测常年水径流量约811.8万立方米。
主要支流
径流
回龙河,《吕梁地区志》《灵石县志》称院川河,发源于交口县西部后西村沟。向南经川口、张家川、康城镇折而向东北,经回龙至双池镇汇入双池河。全长为44公里。流域面积为397平方公里,流经地区属透水性基岩岩谷。1971年前,水神头泉常年可下泄至康城镇,富水季节可以流到王上坪、回龙。1971年以后,由于钻孔漏水、工业用水和采矿业的影响,河道常年干涸,只有在富水季节才能流至康城镇。但水量极不稳定。洪水流量占径流量的90 %以上。最大洪峰流量为366秒立米。
大麦郊河,发源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北的野甘泉沟,向东北流经西交子并折向东南,经大麦郊、桃红坡在双池镇与回龙河汇流后,称为双池河。至官桑园村以下进入灵石县境。境内长为32.4公里,流域面积为272平方公里,全流域植被率为41.9%,该河流经地区,除桃红坡至梁家沟河段为松散岩透水岩谷以外,均为强透水基岩岩谷。旱季河床千涸,无常流水,汛期有短暂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226秒立米。河川两岸有不对称的两级阶地发育。下游区为自然条件较好的农耕区。
泉水
水神头泉,位于交口县境南部康城镇贺家崖底村西2公里的山沟内,是交口县最大的泉水。为碳酸盐岩类溶裂隙上层滞水下降泉。水神头泉由主泉和哑泉组成。主泉位于康城镇西侧的支沟的沟口处,泉口标高海拔1233米,高出主沟沟底约10米,丰水期涌水量8600~17200立方米/日,清水可以流至回龙乡境内。而枯水期涌水量仅有1600~4300立方米/日。哑泉位于主沟东侧主泉北东约250米处,为间歇泉,泉口标高海拔1228.06米。丰水季涌水量为250~320立方米/口,枯水期断流。勘探资料表明该泉的补给径流通道为狭窄的带状,主泉与哑泉并不是近距离的连通的而是非完全排泄泉。
据山西省地质局216勘探队在1968年8月至1971年12月的长期观测,该泉涌水量平均为6653立方米/日,年际变化149.6-325.7万立方米/年,相差1.2倍。月际变化5.84~54.09万立方米明,相差8.4倍。一小时内部出现涌水高峰3~4次,一般变幅为0.5~2倍。1971年涌水量减至1/2,以后一支呈下降趋势,有时枯水季节主泉断流。仅在泉的周围有水渗出800 -1000立方米/日。这与1969-1971年在泉边及附近打了9个钻孔有关。特别是打在哑泉旁边的钻孔,造成了主泉的断流,后虽经堵漏主泉恢复涌水,但是,堵漏并不完全。水质属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为0.24克/升,总硬度为13-14德度。该泉向来是康城地区人畜饮水的主要水源,1971年以后,先后成为驻县国防企业和县乡工业的供水水源。
野甘泉,位于桃红坡镇大麦郊河上游南支流盘盘峪村西南4公里处。隔水层为下马家沟组灰岩,属裂隙上层滞水下降泉。涌水量枯水季节为36立方米/日,丰水季节为605立方米/日。水质优良,属于碳酸盐类钙镁型水,矿化度0.28克仔卜,总硬度13.8德度。该泉是盘盘峪、西交子、窑科、阳冶、大麦郊等村庄人畜饮水的水源。
治理开发
蓄水工程
西山水库,位于双池河上游宝岩河中游的交口县西山村附近。修建于交口县建立初期。水库控制流域面积为190平方公里。上游流域长18.1公里,其控制流域呈扇状,属于石灰岩地区。本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15毫米。工程从1973年7月开工,到1977年10月,历时4年方告竣。坝顶长234米,坝高34米,顶宽4.4米。大坝为粘土心墙碾压式土坝,迎水面用砂砾石块砌成,背水面以草皮护坡。总库容量为764万立方米,其中淤积库容量8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量189万立方米。愉水洞为卧管涵洞式,布于大坝的右肩坡上,泄洪流量为116立方米尹钞。水库总工程量为56.64万立方米,其中土方44.55万立方米、石方12.09万立方米,总投工54.32万个,国家投资142万元,补助粮食18.84万公斤,使用钢材11.43吨,水泥441.13吨,木材256.11立方米、炸药45.1吨。总计投资190万元。由于库区处于石灰岩地带,加之勘察不严,设计不周,水库在基本建成后即出现严重渗漏问题。1977年7月,工程尚未竣工,日均漏水70.1立方米。虽然起到了拦洪作用,由于无足够的水源可供利用,以致于原设计开渠37.2公里,引水到双池,沿途浇灌交口、川口、回龙、双池4个人民公社20000亩土地(其中自流浇灌1.4万亩)的计划未能实施。到1993年,水库每年以超过设计14.5万吨的淤泥量输人库区,淤埋严重。
老牛沟水库,位于交口县双池镇讲理村后沟。1975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双池人民公社确定的重点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工程于1975年11月开工,次年7月告竣,共动用土方3.5万立方米、石方1500立方米。坝高16.5米,为碾压式粘土心墙土坝基。水库总容量42万立方米,共投工3万余个,总投资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万元。库区地处密林区,坝基坚固,上游有一股日出水量150 -200吨的小泉水,水库建成后即可充分利用,年蓄水量10万立方米。从1978年开始投放鱼苗养鱼,年可产鱼500余公斤。在水库下游4公里以内的两岸河滩,先后打坝造地300亩。天早时,近百亩良田可获得浇灌之利,是全县效益最好的小型水库。1988年之后,由于流域内乱挖煤滥采矿并建有煤厂。使库内蓄水量急剧下降。不仅养鱼停止,灌溉也出现了困难。
1979年至1980年,灵石县段纯公社组织劳力在深井沟修筑石坝水库1座,蓄水量140万方,因排泥沙能力差,渠道工程未配套,仅能灌溉少量土地和调节水量。
防洪淤地
交口县建立之前,境内的防洪淤地工程规模小而分散。据1958-1966年的统计,累计筑河坝1100米,淤地近百亩,改善滩地110亩。到1970年,仅存河坝280米,淤地减少了44亩。交口县建立初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提出了“学习大寨人,改天换地”的口号,县社队三级都非常重视防洪和改河造田。1977一1979年,回龙河秦王岭至石嘴会河段改河造地工程上马,回龙人民公社采取了统一规划,集中治理,分段实施的办法,经过三年的施工,对大河裁弯取直,削平了7座山头,打顺水坝10000余米,凿通了长315米的穿山洞(即鱼山洞),建起引洪漫灌闸7处,坝休用水泥砂浆砌筑勾缝,坝顶平均宽度2.4米。在顺水坝内,又筑横向拦洪坝20道。总长度2500米。最多时投入民工2700人。嗣后,在大麦郊河、温泉河、石口河、宝岩河等4条较大的河道上,陆续实施9处河坝工程,到1980年全县累计修筑防洪河坝28950米。修筑拦洪坝127道,总长度11500米。
1970年,吴家沟、段纯等村组织劳力筑坝漫地。1974年,段纯公社组织沿河各村劳力截弯取直治理段纯河道,打石坝5条,总长4公里,坝内垒堰垫地,1977年从交口河工程上抽调民工500余人支援修坝垫地,至1979年,5年间新增滩地1500亩。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2-01 22:25
目录
概述
干流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