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斑副沙鳅
鳅科副沙鳅属鱼类
背鳍iv-9—10;胸鳍i-14;腹鳍i-7;臀鳍iii- 5。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2—13。鳔2室,前室部分包于骨质囊中,呈椭圆形;后室长,呈圆锥形,膜质状,前端为一粗而短的鳔管与前室相连。
识别特征
背鳍iv-9—10;胸鳍i-14;腹鳍i-7;臀鳍iii- 5。第一鳃弓内侧鳃耙12—13。鳔2室,前室部分包于骨质囊中,呈椭圆形;后室长,呈圆锥形,膜质状,前端为一粗而短的鳔管与前室相连。胃稍小,呈“U”形。肠管细而短,绕成“Z”字形。腹腔膜黄白色。标准长为体高的5.0—5.5倍,为头长的4.2 --4.5倍.为尾柄氏的6.3-- 7.3倍,为尾柄高的7.7-- 7.8倍。头长为吻长的2.0—2. 2倍,为眼径的5. 6--6. 2倍,为跟间距的4. 4—4.7倍,为眼后头长的2.3—2.6倍,为尾柄长的1.6--1.8倍,为尾柄高的l.7--l.9倍。体长形,体高较低,前躯稍侧扁,后段侧扁,腹部圆。头长而尖,呈锥形。吻稍长,前端尖,其长大于眼后头长。口小,下位。下颌中央有一缺刻。唇稍厚,其上有皱褶,下唇两侧叶短,唇后沟短。具须3对,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角须l对,较长,末端后伸达眼前缘下方。眼稍大,侧上位,位于头的中部。眼间凸起。眼下刺粗壮,基部分叉,末端达到或超过眼球中部。鼻孔2对,前后鼻孔之间有皮褶相隔,离眼前缘稍近。鳃孔小,鳃膜在胸鳍基部前下方与峡部侧面相连。鳃耙短小,呈突起状,排列稀疏。背鳍短,外缘平截或微凹,无硬刺,其起点至吻端的距离大于至尾鳍基部。胸鳍短小,末端圆形,后伸不达胸、腹鳍基部距离的l/2。腹鳍小,末端圆,后伸达到或稍超过肛门,其起点与背鳍第2—3根分枝鳍条基部相对。臀鳍短小,无硬刺。尾鳍宽大,较短,分叉稍浅,上下叶等长或下叶稍长,末端圆钝,尾柄宽,其长度等于或大于尾柄高。肛门位于腹鳍和臀鳍起点之中部。体被细鳞,颊部有鳞。胸、腹鳍基部具腋鳞。侧线完全,平直。体棕黄色,头两侧吻端至眼上缘各有l条黑褐色条纹。背部颜包较深.腹部灰白色。体背和侧线上部有l4--20条棕黑色横斑纹。背鳍有4—6列棕黑色斜行斑纹。胸、腹和臀鳍为灰白色。尾鳍上有3—5列棕黑色斜行斑纹。尾鳍基部上下两侧各有1个较大的棕黄色或黑褐色斑点。个体较小,数量不多,是一种底栖性小型鱼类。生长较慢。食物主要是水生昆虫成虫及幼虫,其次也食底栖无脊椎动物,如摇蚊幼虫和寡毛类等。生殖季节为6—7月,怀卵量较大,体长139mm,怀卵量为5000粒。产漂流性卵。
参考资料
物种信息 - 双斑副沙鳅.重庆市物种资源基础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5 11:5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