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杯圆形,撇口,圈足。两侧镂雕童子,脚踏祥云,手扶杯沿,对称构图。杯体光素无纹。玉杯以双层套盒储之,内层锦匣和檀香木托,外层为黑漆描金匣,并附有“御制玉杯记”册。
双婴耳杯,在宋代的银器造型中就出现过,此后成为一种固定的题材。在
清代玉器中就发现多件,不过大都为清中期以后的作品。根据“玉杯记”的记载,这件耳杯制于清初。在清建国之始,宫廷新制玉器寥寥可数,有据可查的清初玉器更加罕见,而此杯有乾隆御制的“玉杯记”记载制造经过,是非常珍贵的史料。
更有意思的是,此杯经过人为的作旧。据“玉杯记”载,乾隆起初以为此杯是“炎刘以上物”,而在询问了当时宫廷琢玉名匠姚宗仁后,才得知此杯及杯上的沁痕都是姚的祖父所为。做法是在耳杯玉质不佳的部位用细金刚钻打出细密“如蜂虿”似的小麻点,涂上琥珀,用微火烧烤。这是清代宫廷仿古玉器“做旧”与“烧古”工艺的真实记录。
除去“玉杯记”中记载的方法,清代宫廷还有用血沁玉,使其呈现红斑;以烤色法掩饰瑕斑;用乌梅水煮等方法。总之,制造假沁色是伪制古玉的
关键,识别玉器的沁色是鉴别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