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复习法,是一种记忆
训练法。 为了提高记忆效率,复习要及时。遗忘是记忆的大敌,为了和遗忘作斗争,要根据遗忘的规律正确地、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使已学知识在遗忘前加以巩固。
原理
复习是加强
记忆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普遍意义来讲,人如果离开这一方法就无法形成巩固而长久的记忆。有句关于记忆的
名言总结了复习的作用:除了汗流满面以外,没有其他获取的方法,要获取丰富、长久的知识,就必须付出劳动,付出汗水。因为记忆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增强记忆力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充满汗水和心血的勤奋复习。
大量实验证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越到后来就越缓慢,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根据遗忘的这一规律,必须及时进行复习,即要在遗忘大规模开始之前进行,以阻止通常在学习后立即发生的遗忘。知道了遗忘进程的规律,就会明白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复习时间相隔越长,花费的时间就越多,甚至几乎等于从头学习。有位科学家曾作过及时复习的研究,让两组学生学习一段文章,甲组进行一次及时复习,乙组则不给予复习;然后分别在一天、一周之后测验,结果甲组分别保持98%、83%,乙组分别保持56%、33%。有关自然、地理、历史等学科的记忆的综合研究也证明了及时复习的重要性,及时复习的组在一个月、二个月、六个月后分别保持70%、62%、60%,而不及时复习的组分别只是58%、48%、38%。较多的研究表明,识记后的两三天遗忘最多。学习外语则最好是在24小时内进行一次巩固复习。如早上识记的晚上复习一次,晚上识记的则在第二天早上复习一次效果较好。
使用
复习的时间间隔以多长时间为好呢?
心理学家实验证明,时间间隔与年龄有关。高年级的学生,时间间隔可稍长一些,而低年级的学生则要短一点。实验的结果是这样的,在学完一个材料后,在间隔分别为一天、三天、六天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以一天的间隔为最好。愈是低年级的学生,就愈是要及时复习,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有的学者认为,外语学习在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复习效果最好。
这是不是意味着复习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呢?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时间间隔过短对记忆的巩固同样是不利的。有一个实验材料说明,复习之间的间隔为半小时的时候,需要复习11次,间隔为两小时的时候需要7.5次,而间隔10小时的时候,只需复习5次。可见,间隔太短反而对记忆的巩固不利。时间一定要适中。
每一个中学生都可以用这条遗忘规律来进行学习和记忆,提高效率。有一位同学,外语学得非常好,单词记得十分牢。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做了“实验”,摸索出自己的记忆遗忘规律。“实验”很简单,他先背两个单词,过了二、三个小时想一想,还能背出来。再过两三个小时,好象记不确切了。于是他知道自己突击记两个单词,大约可以保持五、六个小时不忘记。过五、六个小时又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如此反复进行,在自己没有将单词遗忘前进行复习巩固。记忆的时间越来越来长,以至经久不忘。我们认为,这个同学能这样做,别的同学也能这样做。只要找到自己的遗忘规律,就会提高自己的记忆效率。
分类
从所占用的时间上分,有课上复习、课下复习;
从开始时间上分,有及时复习、周复习、期中复习和期末复习;
从内容上分,有章节复习、单元复习和总复习。
程序步骤
第一步,尝试回忆
这是一种积极的复习方法。下课后不要忙于翻书,而是先考考自己:这一课老师讲了几个问题?哪些已经弄明白了,哪些不明白,哪些理解得还不透?边回忆边把重点写出来,如果能回忆出全部或大部内容,就证明自己的预习和听课的效果好,在领会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基本记芦了。如果回忆不出,就要查出原因,改进预习和听课方法。回忆后再看书查笔记,从而提高看书和整理笔记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因为此时你会自然地把回忆不起来的部分作为看书和整理笔记的重点。
这种尝试回忆,比直接看书、看笔记复习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在回忆中要追寻思索的过程,概括上课所学的主要内容,一旦想不起来,就要千方百计地动脑筋寻找回忆的线索。一个经常“考考自己”的学生,不仅记忆力大增,还能养成好动脑筋的好习惯,改变“人们总是逃避艰苦的思考”的弱点。
第二步 精读课本
学校教育都是以课本为本,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建造,最根本的是读懂教科书。凡是教科书,都是经典著作。它是教育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有经验的老师依据教学大纲,翻知识的科学体系,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编写的。一般写得非常精练、严谨和深刻,是一般参考书无法代替的。教科书是教与学的共同依据,是考试的主要依据。记住并理解教科书的内容,也就抓住了基础和根本,什么样的考试也难不住。
精读课本是在预习、听课、尝试回忆基础上进行的。阅读应有所侧重,要抓住回忆时想不起来、记不清楚、印象模糊的部分。看书时要勤动手,把重点、新概念和容易忽略的部分画出来,并记下简要体会、高度概括课文内容的语言,以及有利于记忆、带提示性的语句,以后再复习时能迅速抓住要点,回忆起关键的内容。特别是在空白处把新概念的名称写出来,复习时容易记住。
第三步 整理笔记
经过预习笔记、课堂笔记和复习笔记,不断充实、修正、加工,再经过这一步整理,笔记就变成了以后复习的宝贵资料。
笔记应当分正副页两部分。用正页记谋堂笔记。例如,这堂课的题目,听讲时的体会、疑问、老师强调的重点,容易出错的问题等。整理笔记时,补上漏记的部分,更正不准确的部分,同时把记录的疑问弄明白,确保笔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副页主要记预习笔记。例如,预习时发现自己掌握得不太好或已经忘记的18概念、定理和公理;新发现的问题和体会;容易出现的错误和容易混淆的概念;参考书上摘录下来的与本课有关的精彩内容;补充书上或老师讲课中的不足等。
只要下功夫把笔记整理好,使之线索清晰,中心突出,内容精练,复习时大大节省查书、找资料、重新思考、临时归纳和重新记忆的时间。尤其是在考试前复习时,笔记会帮助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记记忆法,是强化记忆的最佳方法之一。研究结果表明记笔记的学生比不做笔记的学生在测验和考试中成绩要好得多,有一项实验,在开始讲课后九周内,对听课者进行一次测验。做笔记的人获得了65%的分数。而不做笔记的人只得了25%的分数。做笔记的人在测验前能够按照笔记进行复习和背诵,而其他人只能依靠以前那点记忆,做笔记有三大好处:
一是做永久性的记录,对于以后的学习和复习都是非常有益 的,对于建造人生知识大厦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是这种永久性的记录有助于克服头脑中记忆和储存知识时的局限性。尤其在那些常常要涉及图表、数字和公式的讲解课上是这样。我们的记忆能力,即使对于熟悉的材料,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应付大量的具体细节。教育虏要实现的是长时记忆,所以将内容做笔录是非常必要的。
三是做笔记过程中,由于牵涉到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因而加深记忆,促进学习。
做提纲式的笔记,使学过的知识很容易从记忆中再现出来。听课笔记,要做到既让自己的思维跟上讲课人,同时又记下可供以后进行回忆的足够的内容。由于你不是自始至终全都埋头于做笔记,因此在听课时也可以把时间更多地用于理解所讲的内容上。
事实上,要把这种提纲式的笔记做好,就必须能够理解课的内容。如果只是零星地记下一些突出的短语或感兴趣的内容,那样笔记可能显得凌乱而空洞。
第四步 勤问解疑
对学过的知识,通过及时复习必须彻底铲除理解上的障碍,发现疑点及时问:问课本、问工具书(包括参考书)、问同学、问老师。看参考书如同请教老师,目的在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一般是在阅读教科书并对其有了基本了解后,再去参考书。例如预习阶段和复习阶段精读课本后,再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看参考书的有关部分;对照着看老师讲的某项内容,凡与老师讲的一样的,略读即可;对不同的,又有利于加深理解的,要细子‘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加以理解,提高阅读能力,促使知识掌握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习逐渐形成良性循四轮学习方略
意义
事半功倍
19世纪后期,
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
艾宾浩斯对记忆遗忘规律作了研究。证明遗忘过程发生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随时间而不同,熟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便逐渐缓慢下来。根据遗忘的这一规律,我们为了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果,就应当趁热打铁,在记忆犹新的时候便进行复习。在这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规定的一条原则就值得遵守: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在记忆活动中,应当去“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去“修补已经倒塌的建筑物”。事实证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延缓复习,要恢复遗忘,就只有事倍功半了。
及时复习法 -“省时间,抓效率”
记忆的遗忘规律说明,学习后的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最初一段时间忘得很快,以后就逐渐变慢。也就是说,如果不及时复习,所记内容在很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以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遗忘量逐渐增加,但遗忘增加的速度却渐渐慢下来。所以说,以往盛行过的“车轮战”或“突击式”的复习方法是违背遗忘规律的。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是在以往学习内容差不多完全遗忘的情况下进行复习的。所以这样的复习既不经济又无效率-往往背了几轮,仍然记不住内容。最后三十天,碰到一些重点或者难点的内容需要记忆,最好能在记忆初期多复习数次,加深印象。但是需注意一点,及时复习的时间间隔不是越短越好,要因人而异,另外,及时复习的方法较适合于文字材料的背诵,如单词、文章段落、大论述题等。 文科的同学可以结合历年的重点题来使用这个方法,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