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角厉蝽
半翅目蝽科厉蝽属昆虫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alff)]隶属半翅目(Hemiptera)蝽科(Pentatomidae)益蝽亚科(Asopinae)厉蝽属(Eocanthecona),广泛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福建等地区,该虫一年发生多代,2~5龄若虫及成虫均能捕食害虫,其捕食范围广,包括鳞翅目、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等40余种害虫。研究表明,叉角厉蝽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等20多种鳞翅目害虫都表现出较强的捕食能力,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形态特征
矮杯形或圆筒形,具卵盖,边缘有10~12根刺状精孔突;多数单层排列成块状,偶有双层排列;初产卵粒银灰色或银白色,后逐渐变为灰黑色至褐色,有金属光泽。
1龄若虫
扁圆形;初孵若虫红色,渐成红黑相间;触角4节,第2和第3节末端有明显白色环;喙暗红色,接近体长;胸部背面黑色,无刻点;足黑色,越往端部颜色越浅;腹部背面红色,有3个黑色横斑;无翅芽。
2龄若虫
扁椭圆形;体色变深;头部前端扁平 突出;触角4节,节间环变为红色;喙黑色,接近体长; 胸部背面黑色,无刻点;足完全为黑色;腹部红色,有 3个黑色横斑;无翅芽。
3龄若虫
梨形;体色红(或橙红)黑相间;触角 4节,第2和第3节末端红色环明显;喙黑色,为体长的一半;胸部背面黑色,出现刻点;足黑色,前足胫节略微膨大;腹部背面红色,有4个黑色横斑;无翅芽。
4龄若虫
梨形;体色红(或橙红)黑相间;头部 前端扁平突出明显;触角4节,节间环红色;喙黑色, 为体长的一半;胸部第1节红色或红橙色,其余为黑色,刻点明显;腹部背面红色或橙红色,依次有2条黑色横线,4个黑色横斑;出现翅芽,并延伸至胸部末端。
5龄若虫
梨形;体色红(或橙红)黑相间;喙暗红色,短于体长一半;胸部第1节中间为黑色,两侧为红色或红橙色,其余为黑色,刻点明显;腹部背面红色或红橙色,依次有1条黑色横线,4个黑色横斑;足黑色,中足和后足胫节中部出现白斑;翅芽延伸至腹部第3节。
成虫
体色黄褐与黑褐混杂相间,密布刻点;头黑色,触角5节,第1节短,2~5节基部为黄色,黄色范围逐渐增大;喙黄褐色,最后一节黑色,短于体长的一半;前胸背板侧角呈剑叉状突出,黑色;小盾片基部黑褐色,基角具有黄斑,端部盾圆;雄虫腹部近三 角形,雌虫腹部卵圆形;中足和后足的腿节基部浅黄褐色,端部黑色,胫节基部与端部黑色,中间浅黄褐色。
地理分布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alff)]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广西、贵州、福建、台湾等省份,在亚洲主要分布在印度、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繁殖习性
成虫羽化后一般经7~10天始见交尾,交尾可在白天或上进行,但以早晨居多。成虫一生交尾可达 2次以上,亦有交尾 1次而终生产受精卵的。1头雄虫可与2头以上雌虫交尾,1头雌虫亦可与2头以上雄虫交尾。交尾历时一般为 6~10小时,长者可达24小时。交尾后1天即可产卵,但经3~4天产者较多,亦有10天后产卵。产卵时多在凌晨,其它时间较少。用罐头饲养时,卵一般产在纱网盖上,产在其它位置者较少近矮杯型,具卵盖,单层排列成块状,卵块呈三角形。平均每卵块含卵30粒左右多者可达80多粒。初产卵呈乳白色,渐变为灰褐色,孵化前呈暗红色。雌虫生产卵量一般为57~192粒,最多达345粒,也有不产卵便死亡的。在25℃条件下,产卵前期约13天,产卵期最长为31天,最短 5天,平均为15.18天。未经交尾的雄虫能产卵,但卵不孵化。据饲养观察,在18°C~35°C范围内,其性比均接近1:1。
主要价值
天敌昆虫来防治害虫,是害虫生物防治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高天敌昆虫在田间控害效果,降低经济成本是天敌昆虫推广应用的重要保证 。在实际应用中,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 虫在田间控害效果往往不稳定,从而影响生产效益,使得天敌难以在田间推广应用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alff)]是田间一种重要的捕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iugiperd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杨树食叶甲虫(Clostera fulgurita)等害虫表现出较强的捕食能力,并且对被捕食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是农林生产上防治鳞翅目害虫的理想天敌,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8:4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