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去(拼音:q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认为像人离开住处的样子,本义指离开、离去。后用为使动,表示使离开、使离去。“去”又由离开引申为距离。“去”也指过去的时间,作修饰语。在现代汉语中,“去”也常用于表示前往。去又指汉语四声之一,作名词用。
字源演变
关于“去”的构意,过去学者们的见解并不一致。如说“去”是一种敞口的器皿,用于盛饭。裘锡圭先生在其《文字学概要》里认为:“去,从大,从口,是‘呿’的初文。意思是张口。”后来人们的认知渐趋一致,即认为该字形表现了一个人离开某处之状。甲骨文(图1)中的“去”,上面像一个正面的人,人的腿下有一个“口”形体,表示某种出口,整个字表示人从这里离开,字义则正是《说文解字》所说的“人相违”。
金文的形体结构与甲骨文基本一致,上面像人,下面为口,表示离开某处。“去”字上部的“大”形,在战国楚系文字里中,中竖断开,成为上下相叠的两个“人”形,这在秦简及西汉马王堆、银雀山简帛中都有表现,但没有流传下来。小篆的形体基于甲骨文、金文,只是“口”字变成了不封口的“凵”,隶书因此而写作“厶”。此外,有的隶书中上部的“大”讹变为“土”字,为秦后隶变的主流形式。
“去”的本义是离开的意思。人离开某地称之为“去”。例如《诗经·大雅·生民》中说:“鸟乃去矣,后稷呱矣。”是说鸟飞走了,后稷哇哇地哭。现代汉语中的“去”更多地表示“到、往”的意思,例如说“去学校”“去四川”,是到学校、到四川的意思,而不是离开学校、离开四川的意思。其实“去”表示“离开”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也还可以找到一些例证,如“去世”(离开人世)、“去职”(离开了原来的职务)等。“去”表示到、往含义在古汉语中也存在,只是产生时间稍晚。
“去”的意义之所以会有相反的演变,是因为它们既有相反的一面,也有相通的一面。走向哪里,必须离开原来所在地。离开原来所在地之后,也必须走向一个新的地方,否则就离不开原处。所以这一行动关联着两个地方:对原处所来说是离开,对新处所来说是走向。行动是一个,从不同的出发点来看则是两个意思:古代是从原处所着眼的,就是离开;现代是从新处所着眼的,就是走向。古今着眼点变了,意义也就好像相反了。
做“离开”讲的“去”,活用作使动词,就表示“使……离开”的意思。“去皮”就是使皮离开肉,“去火”就是使火气(中医术语)离开人身,“去污粉”中的“去污”就是使污垢离开器皿。这样“去”就又引申出了“去掉”“除去”的意思;因为使之离开当然就是去掉、除去。
“去”由本义可以引申表示距离,《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这是说舜所在的东夷与文王所在的西岐,两地之间的距离有千余里,但他们作为圣人的所作所为是一样的。这是指空间上的距离。也可指时间上的距离。《孟子·公孙丑上》:“纣之去武丁未久也。”纣与武丁都是殷商的天子,在时间上距离不久。现代汉语也有“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之类的说法。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五】【去部】丘据切(qù)
去,人相违也,从大𠙴声,凡去之属皆从去。
说文解字注
“去,人相违也”注:违,离也。人离故从大,大者,人也。
“从大,𠙴声”注:丘据切,五部。
广韵
羌举切,上语溪 ‖ 去声鱼部(qù)
去,除也。《说文》从大、凵也。羌举切。又丘据切。五。
【校释】凵:原讹作“口”,据《说文》改。
丘倨切,去御溪 ‖ 去声鱼部(qù)
去,离也。又却吕切。
康熙字典
【子集下】【厶部】 去;部外笔画:3
《唐韵》《集韵》《韵会》并丘据切,墟去声。《说文》:人相违也。《广韵》:离也。《增韵》:来去,离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记·庄助传》:汲黯招之不来,麾之不去。
又弃也。《后汉·申屠刚传》:愚闻人所归者,天所与。人所畔者,天所去也。
又《唐韵》羌举切。《集韵》《韵会》口举切。《正韵》丘举切,墟上声。《集韵》彻也。
又藏也。《前汉·苏武传》: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注:去,收藏也。
又《集韵》或作弆。《前汉·陈遵传》:遵善书,与人尺牍,皆藏弆以为荣。注:弆,亦藏也。
又《韵会》《正韵》并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驱。《诗·小雅》:鸟鼠攸去,君子攸芋。《左传·僖十五年》:秦伯伐晋。卜之,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馀,获其雄狐。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土”宽“厶”窄。“土”,竖在竖中线,两横上短下长,长横在横中线下侧。“厶”,居下居中,㇜(撇折)从竖中线起笔。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中上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搜韵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1 20:01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