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珠绣
福建省厦门市传统美术
厦门珠绣,福建省厦门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厦门珠绣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装饰性手工艺品。珠绣工艺真正起源于何时无从考究,但在司马迁所作的《史记》春申君传中曰:“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可知早在汉代就有了用珠子绣制的鞋子。古代谈到珠履的诗文很多,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寄韦南陵冰》诗里云:“堂上三千珠履客,中百斛金陵春。”又如武元衡《送裴戡行军》诗有:“三千珠履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 古时贵族家里的太太小姐的鞋用珠嵌编缀就更多了,用珠镶缀鞋袜是极高贵的象征,据传严嵩被劾伏诛后,抄没严东楼(严嵩的儿子)家产时,发现数以百双的男女珠履,因为严东楼的姬妾太多,穷奢极侈,甚至他们的奴婢还“珠履嵌珠如巨菽”。
厦门珠绣工艺的历史有近百年,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一些华侨从海外带回一些玻璃珠点缀的绣花拖鞋,厦门民间制鞋艺人看了爱不释手,从中受到启发,设法从日本、南洋一带捎回一些玻璃珠子,开始尝试在鞋面上绣出各种花鸟图案。于是,厦门珠拖便开始流行开了。20世纪20年代,大同路几乎成了珠拖一条街,“活源皮行”从海外进口丝绒、玻璃珠等材料,雇请一些民间艺人制作各式拖鞋,除内销外,并开始出口到东南亚一带。
到了20世纪50年代,民间艺人集中起来,组建厦门珠绣拖鞋厂,专门生产珠绣和珠拖鞋,其中其生产的珠绣拖鞋出口到亚、欧、美的50多个国家或地区。
文化特征
工艺手法
厦门珠绣运用凸绣、平绣、串绣、粒绣、乱针绣、竖针绣、叠片绣等传统的工艺手法,绣制出浅浮雕式图案。
全珠图案构图严谨、密不容针;半珠图案优雅秀美,清新悦目。
作品特点
珠绣挂图,其构图清新,设色柔和,景物逼真,层次分明。
珠绣拖鞋,绣工考究,样式大方,品种多样,穿着舒适。有的鞋面纯系玻璃珠子绣成,有的则在丝绒面上用彩珠绣成珍禽花卉等各色图案,绚丽多彩,柔软舒适,尤其是夜间穿用,在灯光照射下,熠熠闪烁,光彩耀人。
厦门珍珠拖鞋,其设计新颖,造型别致,工艺精细,风格独特。
制作工序
制作材料
厦门珠绣采用闪亮夺目、五彩缤纷的玻璃珠子和电光胶片。厦门珠绣用的玻璃珠子,似小米粒,形状有圆、椭圆、长方、六角等,颜色有红、黄、蓝、黑、紫等。有的珠面有花纹,有的会闪闪发光。电光片径约3毫米。
制作流程
厦门珠绣有珠拖鞋、珠挂图、珠绣包等一百多个品种。珠绣拖鞋制作工艺具体流程如下:布料合布,冲裁(包括冲面、冲内里、冲滚边、裁衬布、冲纸板),鞋面印花、糊鞋面、滚鞋口、绣珠面、糊内面、网鞋、涂胶粘合、压底成型、检验包装出厂。
题材作品
珠绣拖鞋是厦门珠绣的代表作,分为全珠、半珠两大类。全珠是在抱鞋面上全部绣满色泽鲜艳的珠子和电光片;半球是在各种质料(丝绒、平绒、罗缎、尼龙纲等)的拖鞋面上用各色玻璃珠、电光片绣成各种图案。图案大多取材于传统民间吉祥题材,如龙凤飞舞、双龙戏珠、狮子滚绣球、牡丹引风、荷花鸳鸯、孔雀开屏等等。代表作品有珠绣挂图作品《厦门海堤》《南京长江大桥》《龙凤戏珠》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厦门珠绣作品包括包袋、服饰、挂图等,形式多元,表现内容丰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装饰品,时尚的点缀。
传承状况
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厦门珠绣拖鞋厂在1995年宣告关闭,厦门珠绣慢慢萎缩,并急骤走向下坡,只在农村家庭作坊偶有生产。现仅存年迈的艺人和设计师,珠绣工艺面临濒危的地步。
传承人物
谢丽瑜,1957年11月生,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人,第一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厦门珠绣。
保护措施
2020年7月10日,厦门珠绣技艺传承工作室揭牌成立。
2021年9月18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正人珠绣技艺传习所获得“厦门珠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厦门珠绣”项目保护单位厦门正人珠绣技艺传习所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1979年,厦门珠绣拖鞋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
1982年,厦门珠绣拖鞋厂“水晶”牌珠绣拖鞋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质产品奖;1985年,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1989年,荣膺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福建省优质产品奖。
社会活动
2017年11月25日,厦门国际时尚周湖里分会场之“珠绣记忆——非遗体验互动”活动于闽南古镇茶博馆举行。
2021年6月11日,厦门市文旅局联合湖里区政府举办厦门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启动仪式,“厦门珠绣”项目参与展示。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2 13:43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