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湾,位于中国东海南端、
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闽南
九龙江入海口附近,口门朝向东南,北起
厦门白石经大担岛、二担岛、青屿至龙海区塔角。水域面积154.18平方公里,10米以深沿外、内港中心伸展,最大水深达31米。
位置境域
厦门湾,地处中国东海南端、台湾海峡西岸,福建省
九龙江入海口。以海湾中心线为界,行政隶属于厦门市(北)、金门县(东)、龙海区(南)。
厦门湾,口门朝向东南,北起
厦门白石经大担岛、二担岛、青屿至龙海区塔角。口门宽度13.75公里,岸线长度109.55公里,总面积230.12平方公里,其中:滩涂75.9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54.18平方公里,其中:0-5米水域66.87平方公里,5-10米水域34.56平方公里,10-20米水域48.13平方公里,>20米水域4.6平方公里。10米以深沿外、内港中心伸展,最大水深31米。
厦门市所属海域,主要分为厦门西部海域、厦门岛东侧海域。厦门西部海域,位于厦门岛西部,北起厦门海堤,南至胡里山与青屿连线以西厦门辖属海域。包括厦门西港、九龙江口海域、厦门岛西南海域(外港)。海域内有鼓浪屿、鸡屿、火烧屿、宝珠屿等岛屿。厦门西部海域是厦门市海域开发程度最高的海域,沿岸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人类活动频繁,承纳排污量大。
厦门岛东侧海域,位于厦门岛东岸海域,南起胡里山、北至五通角沿岸以东海域。海域内有上屿等岛屿。该海域地处厦门岛东海岸,海岸较平直,海域开阔。水道与台湾海峡连通,受外海海水影响较大,盐度较高,营养贫乏,浮游生物量较低,风浪较大,属高能环境。底质以沙质为主,沿岸沙滩发育,海滨浴场依次相连。旅游资源是本区的优势资源,旅游主导功能突出。在1949-1979年为“军事要区”,开发程度较低,不少岸段仍保持自然风貌。1980年后,厦门东海岸出现开发热潮,滨海旅游资源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海岸普遍受到侵蚀,滨岸生态环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厦门湾南侧为龙海区所辖,西部为九龙江河口部分,分为锦江及其以下河段。大沙洲以下,江中浮出浒茂、乌礁两个冲积洲,将北溪、西溪汇流后的河道,分离成北港、中港、南港三条港道,合称锦江。北港北岸为角美镇的玉江、流传、沧里、南门、埭头、寮西、壶屿;北港与南港之间为浒茂、乌礁两洲;南港南岸为榜山乡的园仔头、港仔尾、沈溪、严溪头,石码镇的锦江道,海澄镇的港岸、英埭、草尾、普贤、溪尾、港口、玉枕、上寮、锦埭。三港于玉枕洲与大涂洲交界处汇流,抵东园乡的秋租村与浮宫镇的草埔头交界水域,与南溪汇流。这段港道河道亦称北、西两溪干流,计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
九龙江河口以东,汤溪河口,原为卓岐湾,于1966年因围垦而先后消失。龙海境内滩涂面积46.6平方公里。
海域环境
水文
厦门湾水域受季风、入海径流、海流和大陆气候的共同制约,显示出亚热带水域的水文特征。淡水水域水温的季节变化,水库年变动范围为8℃-33℃,夏季河沟水温变化范围比水库高1℃左右,池塘比水库高2℃左右,冬季则相反。沿岸海水水温变化范围为13.9℃-29℃,极端高温(7-8月)达30.8℃,极端低温(1-2月)为12.9℃。近海除冬季外,各层平均水温都在20℃以上,表面最高值达28.85℃,10米层为28.01℃,20米层为27.91℃,底层为24.93℃。冬季以2月水温最低,但各层平均水温仍保持在15℃上下。由于水域的水变化范围较小,主要养殖种类的生长期较长。灯光围网的主要捕捞种类(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常年均有鱼发。
沿岸海水盐度变化范围为26.99‰-31.92‰,平均为30.09‰。近海渔场因受黑潮支梢及南海水的影响,除春末夏初外,终年盐度均较高,每月各层平均值均在30‰以上。由于沿岸水域的盐度变化范围小,对几种主要养殖种类(牡蛎、对虾等)的正常生长发育有利,近海因终年盐度均较高,渔场与鱼发中心变化较少;近海渔场基本上为正规的半日潮,仅在海峡南部为不规则的半日潮。
厦门港湾由于属正规半日潮,潮差大,形成广阔的滩涂。沿海养殖池塘可利用有规则的涨落潮换水,为海水养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每日从厦门港和同安港进出的潮流(两涨两落),保持港湾水质达到渔业水质标准,保证海水养殖的顺利发展。近海渔场因受4个水系的影响,特别是黑潮支梢冬春季与闽浙沿岸水交汇,夏季与粤东沿岸水交汇,往往出现“流隔”,成为多种经济鱼类的中心渔场;淡水水域的水色,一般水库呈浅绿色,池塘、河沟呈黄绿色;透明度一般水库为0.4-3.4米,池塘0.2-0.6米,河沟0.25-1.4米。沿岸水色8-15号,透明度0.6-3.4米;近海水色2-10号,透明度4-22米。淡水水域和海水池塘的水色和透明度是判断基础饵料种类和数量的重要依据,沿岸和近海的水色和透明度,是海洋捕捞寻找渔场、判断鱼发中心的主要指标之一,如中上层鱼类的鱼发中心,一般出现在水色为5-8号的海区。
海底
厦门海区处于台湾海峡大陆架部位,近岸海底地貌形态较多。由于波浪小,潮流作用显著,塑造现代海底地貌的主要动力是潮流。此外,九龙江口海域还有河流径流参与作用。按地貌形态及成因,可分为三种海底地貌类型。
水下三角州,仅分布于九龙江口区,呈不规则的指状向湾口方向伸展,长达13公里,水深在0-5米之间,坡度约2‰。水下三角洲是由潮流和河流迳流共同作用形成的,底质具有明显的相带变化规律,一般从水下三角洲后缘至前缘,底质由粗变细,即由砂过渡为泥质沙,再为粉砂质泥。
水下浅滩,又称潮流浅滩,是由潮流作用堆积形成宽阔平坦的浅滩,在厦门海域中有广泛分布。较大水下浅滩在西港有宝珠屿浅滩,呈似三角形状,由北向南略有倾斜,最大宽度5公里,底质为粉砂质淤泥。鳗尾礁浅滩,位于筼筜海堤西侧,呈椭圆状,近南北向展布,长1500米,宽700米,浅滩中部底质为粗砂,四周为泥质粉砂。外港有鼓浪屿南部浅滩,最大宽度7公里,水深14-18米,最深达26米,海底平坦,坡度2‰,海底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水深随之增加,底质北部以沙质为主,南部以淤泥质粉砂为主。
潮流通道与冲刷槽,潮流通道系由涨落潮流往复冲刷形成的水下潮沟,它是沟通各港湾的主要水道(航道)。典型潮流通道分布于厦门西港,潮流自厦门外港进入西港,潮流通道自南而北由深变浅,南段潮流通道宽而深,最宽处(鼓浪屿西航道)达1200米,水深大多超过10米;北段(石湖以北)水道逐渐趋窄趋浅,宽约150-200米,水深5-8米。潮流通道底质以粘土质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局部地段有砂、砾石出露。厦门西港潮流通道是厦门港的主要航道,特别是南段通道是修建航道、码头、港区等设施的重要地段。此外,九龙江口有小型潮流通道发育,水深一般为3-5米,最深达8-10米,为中小船只航行的主要水道。冲刷深槽,主要分布于厦鼓海峡和东渡海峡的水道中,由于海面狭窄,水流颈束,潮流强劲冲刷,形成狭长深槽。深槽水下岸坡陡峻,横断面呈“V”型,槽底起伏不平,凸起处常为基岩裸露,低凹处有薄层粗砂砾石堆积,水深一般超过15米,最大水深达30米。厦门岛东侧水道有两条深槽,深槽走向呈北北东向,长10余公里,宽500-1000米,一般水深超过10米,最大水深达26米,自南而北,由深趋浅。底质以粗砂、砾石为主,局部地段有基岩出露。
生物
厦门湾水域动物,分为海水动物和淡水动物。
海水动物中最著名的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世界上稀有的头索动物——文昌鱼。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海蜇、黄斑海蛇。环节动物:星虫。软体动物:墨鱼、章鱼、枪乌贼、鲛水、褶牡蛎、缢蛏、竹蛏、花蛤、文蛤、花蛏、翡翠贻贝、魁蚶、栉江珧、泥螺。节肢动物:远洋梭子蟹、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锯缘青蟹、日本蟳、中国对虾、长毛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东方鳖。
脊椎动物,头索动物——文昌鱼。鱼纲:条纹斑竹鲨、豹纹鲨、海鳗、江鳐、斑鲷、鳓鱼、中华青鳞、日本鳀鱼、香鱼、大黄鱼、斑点马鲛、蓝点马鲛、七丝鲚、公鱼、鲈鱼、黄鲷、尖头银鱼、长鳍银鱼、弹涂鱼、三斑海马。哺乳纲:中华白海豚。
淡水动物主要是软体动物和鱼类,还有哺乳纲的水獭。软体动物:中国田螺、泥蚬、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鱼纲:青鱼、草鱼、鲢鱼、鲭鱼、鲤鱼、罗非鱼、鳗鲡、花鳗、鲫鱼。哺乳纲:水獭。
水水域维管束植物主要有4类37种。其中漂浮植物7种,浮叶植物3种,沉水植物9种,挺水植物18种。以浮萍、芜萍、水浮莲、苦草,轮叶黑藻等为主。
海洋植物,主要有海涂红树林6种。海洋藻类有绿藻门5科14种,褐藻门9科25种,红藻门17科45种,蓝藻门2科7种。经济藻类37种,以紫菜、海带、石花菜、海萝、羊西菜为主。
地质
厦门湾处于东西向断裂,比如南靖书洋—厦门断裂,延伸100公里以上,断裂带形迹明显,其下端使九龙江西溪沿东西向入海、沿线形成漳州盆地及河口湾断陷沉积,厚度达80米以上。至20世纪末仍继续沉降。
海岸
厦门湾的海岸线大致可划分为基岩海岸、沙质海岸、港湾淤泥质海岸、河口海岸、人工海岸等类型。
基岩海岸,组成物质主要为花岗岩、火山岩及变质沙岩等基岩。主要见于基岩岬角岸段,如厦门岛东海岸的白石头、香山角、五通头段;大部分海岛均为基岩海岸。
沙质海岸,多发育于基岩岬角间的海湾内,主要分布于厦门岛东南部、鼓浪屿南部和大嶝岛双沪-嶝崎-带。特别是厦门岛东南沿岸,岸线长达15.9公里,在黄厝和溪头一带沿岸沙堤发育,长达数公里,宽10余米,高1-3米,岸前沙滩发育,是开辟海滨浴场、海滨度假休闲地的黄金岸段。
港湾淤泥质海岸,主要见于厦门西部海域的海沧沿岸。
河口海岸,九龙江口两岸属之。河口平原海岸低平,口外潮间浅滩宽阔,岸线外涨快。人工海岸,多为围垦、防波或交通需要修筑海堤形成。著名的有:龙海卓岐海堤。
滩涂
根据潮间带地貌特征、水动力条件及组成物质的差异,厦门市潮间带滩地可划分为岩滩、沙滩和泥滩等三种类型。岩滩,主要分布于厦门岛东海岸的胡里山角、白石头、石胄头、五通角;鼓浪屿南岸;海沧区排头以南和嵩屿以南岸段;鸡屿南岸、北岸,火烧屿北岸与东岸。呈海蚀景观,奇岩怪石千姿百态,是兴建海滨公园、垂钓场的备选场地;若前沿水深条件好,亦是港口码头选址地。沙滩,主要分布于厦门岛东岸和东南岸及鼓浪屿南岸和西岸。泥滩,集中分布于厦门西港。
海岛
海岸植被
在滨海的泥滩上有红树林和盐沼群落;滨海沙滩上除木麻黄、相思树等防护林外,还有沙生的灌木和草本群落。
相思树林,主要分布在沿海丘陵地区。一般为人工林,部分为萌生林。在厦门岛上相思树林往往与马尾松林交错分布,有时很难截然分开。主要建群树种为台湾相思树。群落结构简单,层次分明,总盖度一般70%-90%,平均高度在6-8米,最高15米;此外,在乔木层中还有潺槁树、土密树、朴树、日本女贞、桉树等散生其中。灌木种类较多,常见的有马缨丹、牡荆、山芝麻、野牡丹、车桑子等;草本层有疏花画眉草、酢浆草、狗尾草、马唐、鬼针草、豨莶等;藤本植物有鸡矢藤、毛木防己、小叶羊角藤、茅莓、薜荔等。
木麻黄林,分布在海岸沙地及农田四周,为人工营造的防风固沙林,有纯林,也有与相思树、马尾松等组成的混交林。群落外貌较整齐,结构简单,乔木层盖度在60%-80%,平均高度在12-14米,胸径10.6-18厘米;林下灌木、草本种类较少,以沙生耐旱植物占优势;有枸杞、中华结缕草、地黍、牡荆、南岭荛花、小飞蓬、狗牙根、马唐等。
红树林,此林系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木本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河口海岸泥滩和静风的港湾,经常被海潮淹没。涨潮时植株浸没水中或仅露出树冠,退潮时植株露出在泥滩上,故又有海岸森林之称。20世纪60年代,厦门的红树林分布较广,在同安埔头、鼓浪屿内厝澳、筼筜湖西堤码头外,何厝及沿海岛屿如鸡屿、东屿,都有分布,种类也较多,有秋茄、木榄、桐花树、白骨壤、海漆、老鼠筋等。由于近年沿海海岸码头、围堤等工程建设及养殖业的发展,红树林分布面积大为减少,群落稀疏、矮小,种类组成也少,主要为白骨壤和桐花树,有些地方偶见秋茄。一般高度在0.8-1.2米。
红树林不仅有护岸固堤作用。也是多种无脊椎动物、鱼类、鸟类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群落,对农、林、水产业都有良好作用。
盐生植被,有盐地鼠尾群落,互花米草群落,中华补血草、海滨藜群落,双穗雀稗、苔草群落,二叶红薯群落,海边月见草群落,中华结缕草群落,刺群群落,露兜树群落等9个群落。
水生植被,有凤眼兰、浮萍群落,莲群落,香蒲群落,空心莲子草、水蓼群落等4个群落。
形成演变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50万年至75万年间,海澄下仓一带的古海面,是在现今地面以下80多米深处,九龙江河床延伸到台湾海峡中,台湾与福建大陆是以陆桥连在一起的。
晚更新世,距今3.5万年开始,海水沿九龙江河道入侵,形成漳州古海湾(包括今步文、九湖、颜厝等地)、东泗古海湾(包括今海澄、白水、浮宫、东园等地)和港尾古海湾(包括今隆教一带)。在角美镇北部的狮岩山顶(海拔340米处)花岗岩上存有当时浪蚀水平痕坑,距今1.5万年时,沿海进入大理冰期海退最后阶段,东海海面比现今低130-160米,台湾海峡大部出露,台湾与龙海最后一次相连。
全新世,距今1.2万年冰期结束,海面上升;距今8千-9千年,海面达到现今位置。距今约6千年是冰后期气候最佳和海面最高时期,海面上升到现今海面5-10米处的红土台地前缘,漳州盆地和龙海平原又为海水所淹没,成为浅海咸水与半咸水地带。距今2500年开始,海面又复低落,平原已基本露出海面,海岸线在角美充龙、江东、榜山塘内和东园、白水一线。
入海河流
在厦门湾入海的河流主要是九龙江。九龙江,由北、西、南三溪汇合之后,流经海门岛而入海。龙海境内长度共108.9公里,流域面积1138.3平方公里。大沙洲以下,江中浮出浒茂、乌礁两个冲积洲,将北溪、西溪汇流后的河道,分离成北港、中港、南港三条港道,合称锦江。北港北岸为角美镇的玉江、流传、沧里、南门、埭头、寮西、壶屿;北港与南港之间为浒茂、乌礁两洲;南港南岸为榜山乡的园仔头、港仔尾、沈溪、严溪头,石码镇的锦江道,海澄镇的港岸、英埭、草尾、普贤、溪尾、港口、玉枕、上寮、锦埭。三港于玉枕洲与大涂洲交界处汇流,抵东园乡的秋租村与浮宫镇的草埔头交界水域,与南溪汇流。这段港道河道亦称北、西两溪干流,计长15.6公里,流域面积363平方公里。
南溪,自漳浦县马铺以下进入县境,经何寮、奎坑、洋尾溪、岩前、南崎、官园、马口桥、下溪坂、渐山、下浦、西岭、松岭、碧埔墟、石钟、倒港、董门头、南岐、守宜、松浦、横山、大霞、马头墟、大埔、田寮、郑厝、下屿、下尾、三宝、楼仔、新墟、白水墟、过港、市尾、妈祖庙、方田、溪头林、浮宫、邱厝,至草埔头与北、西两溪汇流河段相汇合。龙海境内长57.5公里,区间流域面积368.5平方公里。
汤溪,位于厦门湾东南部,在龙海港尾镇境内,自南向北短程独流入海。河口建有双鱼岛。
气候条件
厦门湾距北回归线约1.5度,地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是亚热带中的最南带,为热带向温带的过渡带,因而,具有热带气候的某些特征。厦门受海洋的影响较为显著,气温年较差小,秋温高于春温,相对湿度大,属于海洋性气候。东南面向海洋,西北背靠大陆。冬季蒙古高压控制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盛行偏北风;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西伸,大陆东部盛行偏南风。厦门两者均有,季节变换,季风跟着变换。厦门冬季偏北风,夏季偏南风,明显而稳定。
气候特点:夏季长而无酷暑,秋春相连而无冬,全年几乎全是无霜期,气温变化不显著,秋温略高于春温;春夏锋面雨连绵,夏秋雷雨又台风,雨日不多日照长,干湿变化亦宜人;全年多风且较大,冬季偏北风而干冷,夏季偏南风而暖湿,盛夏午后至午夜,海风劲吹暑气减。
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低气温2℃,极端最高气温38.5℃。年平均降水量1143.5毫米,主要集中在4-8月。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生长。风向,9月至次年2月多为东北风,3月至8月多为东南风。8级以上大风的年平均日数为22.4天。
自然资源
矿产
钛铁矿、金红石:厦门黄厝厚达11米,钛铁矿含矿率4-80公斤/立方米,探明储量51430吨。
稀有、稀土金属砂矿:锆英石矿分布于厦门黄厝为小型矿床,砂体长1000-3000余米,宽120-250米,厚1-3米,品位100-300克/立方米。独居石矿,分布于厦门湾内。矿体一般长几百米,宽几十米,厚1-3米,品位100-500克/立方米,个别1公斤/立方米。磷钇矿,为小型矿床,分布于厦门黄厝,与锆英石矿为同一矿体,品位几十克/立方米。锆英石、独居石、磷钇矿多为共生砂矿床,厦门黄厝砂坝、砂嘴、连岛坝及水下浅滩处,同时还伴有钛铁矿与金红石,可综合利用和开发。
建筑砂料,分布在九龙江口两岸,厦门岛黄厝、曾厝垵、何厝等地海滩。数量大,每年供应建筑用砂达数十万立方米。
铁砂矿点,在海沧镇后井海滩,属滨海砂矿,磁铁矿砂达80%,面积1000平方米,厚1-20厘米钛矿矿化点,在白石炮台。
砂矿河砂,广泛分布于九龙江河床,尤以北港、中港、南港一带最为富集,为优质淡水砂。储量约2亿立方米,可采量达3千万立方米以上。
水产资源
海水鱼类
品种繁多,资源丰富,已鉴定的有420种,分录28目125科,259属。常见的有100多种,其中产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有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带鱼、大黄鱼、二长棘鲷、真鲷、鲨鱼、白姑鱼、银鲳、石斑鱼、乌鲳、文昌鱼等60多种。从鱼类适温性看,绝大多数为暖水性种类,占总数的81%,暖温性种类占18.7%;从生态类型看,底层和近底层鱼类居多,占总数的76.8%,中上层鱼类次之,占总数的15.8%,岛礁鱼类占总数的7.4%。海洋捕捞量60%-70%来自中上层鱼类,底层和近底层鱼类仅占20%-30%。从渔业区看,近岸水域由于岛屿礁堆密布,九龙江水注入,饵料丰富,不但有季节性鱼类,也有集群性的优势种。近海渔场,由于受黑潮支梢、南海水和沿岸水互相消长的影响,加上特殊的地形条件,渔获种类多达200多种。渔场资源量,据调查研究为66.5万吨,可捕量为20-40万吨。其中,中上层鱼类为37.5万吨,可捕量为15万吨。
虾类
以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和哈氏仿对虾为主;近海水域以哈氏仿对虾、鹰爪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长毛对虾、日本对虾、周氏新对虾为主,全年均可捕获,3-5月份可捕产卵新虾,8-10月捕捞当年生成虾。其中以对虾科、长臂虾科和蝤蛑科的种类占优势,分别为34种、9种和6种。
蟹类
沿岸和近海渔场以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和锯缘青蟹为主;淡水水域以中华绒毛蟹为主。
海藻沿岸藻类资源丰富,已知的有蓝藻门3目4科10种,绿藻门4目7科27种,褐藻门8目8科25种,红藻门8目19科77种。其中有许多属种,为门、纲、目、科的典型代表(如生长在何厝海区的毛头藻),有39%(54种)是经济海藻,如礁膜、浒苔、坛紫菜、条斑紫菜等是著名的食用海藻;石莼、羊栖菜、鹧鸪菜、舍状蜈蚣藻等是疗效显著的药用海藻;石花菜、江蓠等是制造琼胶的原料;海萝提取的海萝胶是纺织浆料;马尾藻经综合利用可提取褐藻胶、碘。有些种类可发展为养殖对象,如宝珠屿,大、小嶝低潮区盛产的江蓠,可移入垦区、养蛏池混养轮养,红毛藻经济价值高,也是有发展前途的种类。
其他水产资源
有中国枪乌贼(俗名鱿鱼)、长枪乌贼、日本无针乌贼、僧帽牡蛎、近江牡蛎、缢蛏、菲律宾蛤仔、竹蛏、寻氏肌蛤、蓝斑背肛海兔、革囊星虫、中国鲎等。
社会经济
建置沿革
厦门岛别称鹭岛、鹭门、鹭屿。汉代属侯官县地。晋太康三年(282年)隶属同安县(后并入晋安县)。隋代为南安县属地。唐中叶,厦门岛称新城、嘉禾里。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南安县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厦门岛隶属同安。宋代属同安县绥德乡二十一至二十四都。元代设嘉禾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筑厦门城,移永宁卫中、左二千户所驻厦门,设中左守御千户所,厦门岛因此又得名中左所,但仍为同安属地。南明永历九年(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中左所为思明州。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攻占厦门。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收复台湾岛,并于翌年设立台(湾)厦(门)兵备道,厦门地名从此固定下来。随着海防门户与通商港口的作用日益突出,厦门在福建政治、经济、军事中的地位也更为重要。清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衙门移驻厦门。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将全国四个海关之一的闽海关设在厦门。康熙二十五年,泉州府海防同知移驻厦门。雍正五年(1727年)撤销台厦兵备道,将兴(化)泉(州)兵备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兼辖永春州,改称兴泉永道。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厦门被列为中英《南京条约》中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民国初实行省、道、县制,厦门属南路道。南路道管辖闽南十余个县,观察使署设在厦门。民国3年(1914年)改南路道为厦门道。民国14年撤销“道”建制,厦门随思明县直属福建省。以厦门岛为中心设立相对稳定的政区始于民国元年,时称思明县。民国22年2月成立厦门市政筹备处,开始筹备建市事宜。3月改称思明市政筹备处。12月11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在厦门设立特别市,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被撤销。民国24年4月成立厦门市,为福建省辖市。民国27年5月厦门沦陷,沦陷期间,汪伪政府成立厦门特别市,后升格为伪中央政府直辖市。抗日战争胜利后,恢复厦门市。1949年10月,厦门解放,仍为福建省辖市。1953年后,辖区逐渐扩展到厦门岛外。1980年,在厦门湖里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包括鼓浪屿)。1988年4月,厦门市实行计划单列,享有相当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2月,厦门市的行政级别升为副省级。1996年11月同安撤县改区,1997年5月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政府正式挂牌。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行政区调整后,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至2016年12月底不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龙海地带遂由荒服而归属其所建的闽中郡。南北朝时代,梁武帝萧衍于大同六年(540年)始建龙海县,属南安郡,治所设于古县。唐垂拱二年(686年)割龙溪县南境置漳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龙溪县改属漳州。贞元二年(786年)漳州治所从漳浦县李澳川迁至龙溪县永宁乡唐化里登高山下桂林村(漳州城),龙溪县遂为漳州附郭首邑。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日(1567年1月14日)析龙溪、漳浦两县地置海澄县,属漳州府。1960年2月1日,龙溪、海澄两县合署办公,8月15日国务院批准合并为龙海县。龙溪县治从漳州城迁石码镇,海澄县城改称海澄镇。1993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龙海撤县建市,6月28日龙海市正式成立。1996年9月步文镇(除2个行政村外)和郭坑镇置漳州市龙文区。2012年2月角美镇(含龙池开发区)置漳州台商投资区。
重要兵事
鼓浪屿旧称圆沙洲、圆洲仔,为厦门岛西南屏障,地扼厦门港航道和九龙江口。明末清初,为郑成功抗清复台水师的主要基地。清统一台湾后,成为“渡台通洋正口”。清末在港口周围修建炮台,鸦片战争时配有各种炮280余门。鸦片战争后,被辟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在近代反对外来侵略中,它先后抗击了英(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鼓浪屿之战)、日(明嘉靖年间的抗抗倭斗争、民国27年(1938年)日军攻占厦门之战)等海军的进犯,清道光年间闽南小刀会起义等,鸦片战争中曾被英军攻占。
炮击金门。金门诸岛(含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位于厦门以东海域,西距厦门岛1.8海里,东距台湾高雄港160海里,总面积147.37平方公里。1949年10月人民解放军攻击金门失利后,国民党军一直踞守金门。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于1953年1月对国民党军据守的岛屿采取有计划的炮击行动,但较大规模的炮击行动则发生于1954年9月以后。自那时至1979年1月停止炮击,其间共有4次较大规模和大规模的炮击行动,即1954年的“九三”炮击金门,1957年的“六二四”炮击小金门,1958年的“八二三”炮击金门和1960年6月的反美炮击示威。
军事设施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在厦门岛的高崎寨修建1座石炮台。道光三年(1823年),开始在厦门岛南端及沿海要口建筑城堡、战壕和炮台,构成大型的海防设施,巩固“东抗台澎、北通两浙、南连百粤”的地理优势,使厦门成为中国东南部的海防要塞。鸦片战争爆发前,由于备战需要,由闽浙总督邓廷桢主持修建圭屿(今名鸡屿)、屿仔尾、鼓浪屿3座炮台,集中大炮286门、士兵1600多名、乡勇1000余名及半数的福建水师兵力来扼守。
同治十三年(1874年),修建武口和鸟空圆炮台。光绪二年至二十一年(1876-1895年),又在白石头、胡里山、屿仔尾、龙角尾等处设置炮台。光绪十七年(1891年)再建的胡里山炮台是目前厦门保存较完好的1座古炮台。
从民国初年到抗日战争前夕,厦口要塞主要有胡里山、盘石、白石、屿仔尾4座炮台和青屿1座鱼雷台。抗日战争爆发时共装有要塞炮9尊、鱼雷炮2尊。为了厦门全岛的防御需要,守军临时将胡里山炮台的两尊炮移到五通和何厝,设了两座临时炮台。在香山也用水泥钢筋修筑炮台,安装20厘米口径美国式大炮。厦门被日军占领后,日军在洪济山观日台脚下筑一炮台,将香山炮台大炮移置于此,不仅可用来炮击厦门全岛,还可以控制邻近厦门岛的大陆沿海地区。
生态保护
1991年9月建立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并于翌年颁布实施《厦门文昌鱼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文昌鱼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资源。
厦门是中国惟一的白鹭模式种产地,全国5种白鹭这里均有分布。厦门历史上即因白鹭多而得名鹭岛、鹭门,厦鼓海峡亦称鹭江。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白鹭在厦门几近绝迹。1995年10月30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11月1日,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厦门—金门海域是中华白海豚的主要栖息海域之一。在传说中的妈祖娘娘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三前后,白海豚更是成群成队在厦门海域频频出现,故民间称之为“妈祖鱼”,又称“白糊”(厦门方言)。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华白海豚日见稀少,被《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1996年,建立厦门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的建议通过论证,报送福建省人民政府审批。
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厦门市海域,2000年4月由厦门文昌鱼保护区、白鹭保护区和中华白海豚保护区合并建立而成。保护区以12种珍稀物种及其生境为保护对象,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文昌鱼、黄嘴白鹭和岩鹭。
龙海九龙江口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17°54′11″-117°56′02″,北纬24°23′33″-24°27′38″,位于九龙江入海口的滩涂潮间带,与厦门隔海相望。主要保护对象为红树林生态系统、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湿地鸟类等,属海洋与海岸生态系统类型(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渔业
厦门湾内的渔业主要分布在:西海域浅泥质、泥沙质海滩涂、厦门东海域(即厦大白城至五通一带)沙质和沙砾质滩涂。滩涂资源已基本上开发利用,且历史悠久。
港湾和岛屿四周沿岸水域,水质肥沃,风浪较小,是发展浅海吊养和网箱养殖的主要养殖区,也是厦门主要经济鱼类养殖的基地。沿岸水域因水质较为肥沃,多岛屿礁堆,成为一些经济鱼类、虾类的产卵场,其中主要有:胡里山-南太武渔场和青屿-大担渔场。
厦门渔业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厦门岛上已有人类居住,以渔猎为生,采集贝类和随潮水进退的鱼虾。唐朝以来,厦门因四面环海,田少海多,渔倍于农,渔业在厦门人民生活中的位置大于农业。宋、元两朝,因邻近地区渔民迁移入岛,引进捕捞和养殖技术,为厦门渔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厦门所属的同安县,渔业历史更为悠久,6000多年前,同安先民就开始渔业采捕活动。至宋代,同安的牡蛎养殖产量、品位,均具有相当规模。
明朝中叶到清朝中叶,厦门渔业的发展步伐加快。民族英雄郑成功在厦门创建根据地,他的水师、造船技工,很多是来自闽南的渔民,厦门渔港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形成。当时厦门有五大澳口,以位于今大同路和横竹路附近的神前澳最大。随着渔港的形成,渔船逐步大型化,作业类型多样化,生产渔场扩大。据清《厦门志·卷五船政》记载:“渔船有大小二种,单桅双桅之别”,渔船类型有艋艚、描揽、虎缯、十三股艚、汉洋钓,还有一种形如劈开鸭蛋式的、多桨而能行,不畏风浪的草乌船。作业渔场除“朝出暮归,在大担南北采捕”外,“单桅双桅渔船许往浙江舟山等处采捕”,说明当时海洋捕捞作业已相当发达。
与厦门渔港逐步形成的同时,沿海水产养殖业也迅速发展。清《厦门志·卷十五风俗》对沿海“耕海”景象的生动描述,说明当时牡蛎、泥蚶、缢蛏等主要的海水养殖技术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产业。同时,海埭、海塭和淡水养殖也取得显著进步。
龙海区海门岛上,清代渔民就有“春季扫绫,夏季网虾”的传统作业。康熙三十年(1691年)以前,海澄沿海渔民就开始竹桁作业。道光二十年(1840年)驶缯作业由浯屿传至漳浦、东山一带。现在龙海的近海捕捞作业渔具主要有:流动定置作业的虎网,固定定置作业的竹桁、木桁、蟳笼,小型的扫绫(流刺网)、犁头缯、手撒网、虾拖,以及延绳钓、手钓、单钓、钩钓等钓具作业。1949年近海捕捞量为1041.5吨。1950年后近海作业产量逐年上升。1970-1991年,年均产量为6406.93吨。1971年产量最高,达10015.65吨。
养殖
海水养殖,主要有贝类、藻类、鱼类、虾蟹类四类。贝类养殖从宋元两朝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养殖藻类、鱼类、虾蟹类。1957年,滩涂条石养殖牡蛎迅速发展。1958年从北方引进海带养殖成功。1966年,试养紫菜成功。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人工移植花蛤。1979年起,发展对虾养殖,1983年试养石斑鱼。红蟳养殖为高级海产,肉质鲜美。甲壳内卵或膏厚达1公分以上的青蟹,俗称“红蟳”。红蟳养殖是我县新兴的一个养殖品种,1981年紫泥甘文农场开始试养。1985年紫泥溪墘村、角美南门村均有养殖。1988年溪墘村村民在村办岩仔农场投建5亩养蟳池,投放空母蟳850公斤,经一个月饲养,出售获得一万多元。1989年停养。
制盐
宋代,龙溪县滨海产盐之区,有吴惯(海沧)、沐椟、中栅(海门)三盐田。明嘉靖末年,海澄建县后改煮盐为晒盐,成为漳州三个产盐县之一。清初,海澄有浯州场,顺治十八年(1661)沿海“迁界”,盐田荒废,复界后恢复。民国时期,港尾沿海民间仍有晒盐。
1958年海澄港尾卓岐盐场建成投产,产盐23吨,1963年,年产盐提高到1153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量大幅度下降,年均300吨左右。1979年后,扩大盐田3600公亩。1988年产盐2325吨。1991年产盐3200吨。
旅游业
厦门湾内的旅游。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形成鼓浪屿、万石山、集美、南普陀和一条海上观光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鼓浪屿—万石山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包括厦门岛的万石山山体及滨海、鼓浪屿、厦门湾的大部分海域、岛礁。总面积245.74平方公里,其中海域211平方公里。南普陀—胡里山游览区主要观光点有五老峰、南普陀寺、厦门华侨博物院、鲁迅纪念馆、人类博物馆、胡里山炮台。
漳州太武山,位于龙海县港尾乡,距漳州城区55公里,与金门的北太武山相对峙,故亦称南太武。山海拔560米。东北濒临大海,与厦门、金门鼎立相望。太武山,亦作太姥。据旧志载,山上有太武夫人坛。祥符《漳郡图经》引前记称:“闽中未有生人时,有夫人拓土而居。”山上景色幽雅,古迹荟萃。主要景点有浴仙盆、石眼泉、百丈石、弥陀石、仙人迹、安乐窝、云根洞、九霄岩等24景。从漳州城区至南太武山,可驱车直达山下。
港口
厦门湾西部海域为厦门、漳州最大、最深的海域,面积约141平方公里,其中水深10-20米的海域面积约占1/3,拥有深水岸线27.4公里,港口资源是该海域的优势资源。湾内南北两岸分布着厦门、漳州两市的诸多港口(港区):厦门港后石、石码等。2006年,原漳州港招银、后石、石码港区并入厦门港,港政、航政、水运实行统一管理,厦漳两地港口资源统一整合。经过港口体制一体化改革后,厦门港区的品牌优势和漳州港区深水岸线资源、临港腹地优势互为补充,港口资源整合的效应逐步显现。2006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7792万吨,集装箱401.87万标箱;发展到2012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17227.32万吨,集装箱720.17万标箱。厦门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24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19名。
厦门港分为外港和内港,外港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环抱;内港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形成天然避风港。港区内锚地条件良好,万吨级以上船舶泊位达10余处。海岸线总长234千米,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43千米,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27.4千米,可建万吨级深水泊位40余个。厦门港,深水岸线(>10米)16(公里),水域面积154.18(平方公里),深水(>10米)面积52.73(平方公里),进港航道水深12-20(米),最大水深31(米),为中国东南沿海著名天然良港。
漳洲港,位于鼓浪屿对岸,1997年正式开港营业。包括石码港、石码港等港区。是国家交通部批准的对台直航试点口岸,可停靠载重量 35 000吨级的大型船舶。码头配备六台集装箱桥吊,每台起吊负荷40吨,15吨门机3 台,10吨门机2台,年吞吐能力1000万吨件杂货和1000万标准箱。2006年8月31日前漳州港所有港区已经并入厦门港。
石码港,港区在南港南岸、镇区北至东北隅,港面宽度300-700米,平均宽度400米。航道水深1-3米,码头前沿水深3米,属浅水港,潮汐属半日潮浅海潮,平均潮差2.66米,多利用涨潮时装卸货物。码头总长度195米,有200吨级泊位6个,有起重能力25吨的固定吊机6台。堆场面积3609平方米,仓库2100平方米。港区陆域交通面积5450平方米,有公路与漳镇公路衔接。1991年,石码港货物吞吐量23.74万吨,旅客发运量24.41万人次。海澄港,港区在海澄镇北港口,与玉枕隔港相对,港道水浅。码头前沿水深2米,亦利用涨潮进行货运,平均潮高6.1米。码头长48米,设有1个客运码头和3个货运码头,最大靠泊能力200吨位,堆场面积685平方米,仓库面积260平方米。龙海第二轮船公司更新了200吨、250吨海轮各1艘。1986年恢复海澄直达香港货运。1991年货物吞吐量8.62万吨,旅客发运量26.84万人次。2006年并入厦门港。
浮宫港,位于南溪下游,上自溪山、下至丘厝,港道长约3公里,宽545米,自然岸线长100米。码头总长度117米,最大靠泊能力100吨,码头前沿水深0.9米。港区有车渡、人渡、货运、客运码头泊位5个。最高潮位5米多,平均潮高4.5米,出口港道有2处浅滩,船舶进出须乘潮。1988年后,台湾渔轮来县均在本港停靠。1991年货物吞吐量5.78万吨,客运量25.57万人次。
白水港,位于白水镇北,距浮宫港西南5公里处,自然岸线长50米,码头长23米,航道涨潮时水深3米,码头前沿水深0.8米,2个泊位,最大靠泊能力50吨。1991年货物吞吐量3.48万吨,旅客发运量16.56万人次。从白水港沿南溪上遡至碧浦港(即东泗港),可通漳浦县官浔镇。
镇头宫港,位于九龙江西溪闸桥下游北岸1公里处。港区东至长洲,西至闸桥,全长1.5公里,宽200米。有324线公路通过,漳州糖厂专用小铁路在港区设起点站。自然岸线长100米,码头长70米,码头前沿水深1.2米,砌驳岸式双开踏步码头,有堆场1500平方米,仓库540平方米,泊位3个,最大靠泊能力40吨。1991年货物吞吐量9.17万吨。
航道
厦鼓水道,位于厦门本岛和鼓浪屿之间,为东南至西北走向的狭长水域,长3.5公里,宽300-800米,水深在7-25米之间,最深点27米。10米等深线东部距岸较近,一般不到50米,西部距岸较远,一般为150-200米。港区西部多礁石,有江心礁、内户碇礁,整个港区水域平稳,可供万吨级以下船只避偏东方向大风。涨落潮流速为2.2-2.5节。港区内有供3000-5000吨级船只锚泊的装卸锚地13个。
东渡港区航道,位于内港中段,在火烧屿东侧和厦门岛间,呈北偏东至南偏西走向,长约1500米,宽600-1000米。10米等深线距东岸仅40-60米,绝大部分水域的水深超过10米。北端东侧有牛粪礁,东、西、南均有大陆或岛屿掩护,水域平稳,船只在此可避10级大风。涨落潮流速一般为1.7-2.4节,该航道猴屿南部部分航段水深仅7米,严重阻碍万吨级以上船舶进入东渡港区,经过东渡港一、二期工程的航道建设,对浅段进行拓宽浚深,宽达200米,通航深度8.5米,5000吨级以上船只可由鼓浪屿西航道进出。
高崎支航道,位于内港的北部东端,集美海堤西侧,东北、北、南、西南均有陆地和海堤掩护,西北至西南为开敞的水域,自煤码头至高崎码头航道长3公里,宽90米,低潮时部分航道水深为2-4米,零米等深线距岸边600米以上,西南2000米处可接10米深的深槽,西北400米有集美海堤堤洞,洞长24米,底宽16米,由洞底至顶部高11.69米,可供小船通过。
海沧支航道,位于青礁转折点至海沧港,航道长4.6公里,宽度180米,深度8.1米,其中人工挖槽航道长约1.2公里。设计乘潮通航3.5万吨级以下船舶。
马銮支航道,位于象屿码头转折点至利恒涤纶码头,航道长6.4公里,宽度80米,深度4.5米,设计乘潮通航3000吨级以下船舶。
青屿水道和浯屿水道,即厦门港外航道。其中青屿水道由青屿岛和五担岛之间进入鼓浪屿以西水域,长约14公里,最大宽度3公里多,最窄为1.2公里。水深在12-25米之间,5万吨级以下船舶不受潮水限制,随时都可通过。1949年9月30日,金门宣布封港,不准船只进出,5000吨级国轮改由浯屿水道进出。浯屿水道比青屿水道稍窄,水深在10米以上,走向与青屿水道平行,长度接近,位于青屿水道西侧。
嵩鼓水道,位于嵩屿和鼓浪屿之间,为进出厦门内港的主航道,经鼓浪屿和嵩屿中间水域可达东渡港区和老港区,该水道至东渡港区4.2公里,宽度300-800米,最窄处为200米,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个别浅点在8-9米。嵩鼓水道除猴屿南有1公里左右为人工挖槽以外,其余均属自然航道。1989年在建设东渡港第二期工程时,进行航道疏竣工程,于1993年竣工。设计为5万吨级海轮单航道和2.5万吨级海轮双航道,附近岩礁较少。
厦门港引航锚地,位于鼓浪屿与屿仔尾之间水域,2万吨级船舶的装卸、避风锚地均在此,锚地面积约620万平方米,可同时停泊万吨级船舶10余艘。港内有作业锚地,分布在猴屿至虎头山一带水域。港内两边堤岸有白色锚位标志17处。
九龙江口航道。自三叉河至海澄猫江屿,长31公里,江面宽阔。自三叉河开始,水分3路,称中港、南港、北港。中港夹于浒茂、乌礁两洲之间;南港为主航道,自福河经石码、海澄,由猫江屿入海,称锦江,航道宽10米至16米,枯水期水深0.8米至1.5米,可通航12吨至120吨位船舶;北港自郭洲头经石美、海沧入海,长23公里,石美以下航道乘潮可通航35吨以下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