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厦门大学自动化系始于1972年在数学系创办“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专业,1975年改为控制理论专业。1979年受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委托在厦门举办第一届全国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术交流会。厦门大学也是我国较早开展系统工程研究的高校之一,早在1978年,厦门大学自动化系系教师就参加了原国重105项目“发展系统工程,研究大系统的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的研究; 1978年厦门大学自动化系系李文清教授招收第一届滤波与随机控制方向硕士生;1979年该系贺建勋教授招收大系统理论与应用方向硕士生,1979年获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学位授予权。
历史沿革
1972年,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自动化系源于1972年中国著名控制论专家
李文清教授在数学系创办的控制理论专业。
1978年,厦门大学数学系获运筹学与控制论硕士学位授予权,属国家首批。同年,李文清教授招收第一届滤波与随机控制方向硕士研究生。
1979年,受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委托,厦门大学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术交流会,即现在的中国控制会议。同年,贺建勋教授招收大系统理论与应用方向硕士生。
1982年,在李文清教授等的筹划下,以控制理论专业为基础的计算机科学系成立,这是国内最早组建的计算机系之一,李文清教授担任了首届系主任。同年,计算机科学系增设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4年,计算机科学系增设系统工程专业,即下设控制论、软件、系统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1986年,计算机科学系获系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7年,计算机科学系更名为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同年,控制理论专业改名控制科学专业。
1991年,计算机与系统科学系分立为计算机科学系和系统科学系。系统科学系设系统工程、控制科学两个本科专业和系统工程、运筹学与控制论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1993年,控制科学专业获准改为自动控制专业。
1994年,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获准改为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专业。
1996年,系统科学系改名为自动化系。
1999年,由计算机科学系、自动化系和电子工程系组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同年,按照原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专业调整,自动化系将自动控制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合并成自动化专业。
2000年,系统工程专业部分教师转入新组建的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
2002年,自动化系获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本校零的突破。
2003年,获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4年,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005年,获批系统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获评福建省重点学科。
2012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获批为福建省重点一级学科。
2013年,自动化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控制科学与工程获批福建省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首次获得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优先发展领域项目”资助。
2015年,自动化系整建制参与组建航空航天学院。
2017年,获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专业简介
自动化系始于1972年的计算技术与自动控制专业,并于1979年举办首届中国控制会议(CCC),开启我校控制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融合研究的新篇章。
自动化系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装置、导航制导与控制等二级学科;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控制科学与工程是福建省重点学科。本科自动化专业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福建省创新创业专业试点。
自动化系是福建省系统工程学会、厦门市系统工程学会、厦门市自动化学会的挂靠单位。建有福建省高端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控制与导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厦门大学系统与控制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
教学建设
自动化系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福建省新世纪人才2人、博导12人、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研究方向涵盖复杂系统动力学与控制、多智能体与智能体网络、生物信息与生物计算、智能装备与无人系统、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大数据等领域,建有控制与导航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控制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高端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厦门市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创新方法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研究平台。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兰维瑶(2009年)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一锋(2012年)
福建省新世纪优秀人才:曾建平(2006年)、黄春庆(2009年)
福建省重点人才:王靖瑶(2019年)、喻骁(2020年)、马骥(2020年)
福建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刘暾东(2018年)
厦门市“双百计划”领军型创业人才:洪文兴(2020年)
厦门市重点人才:刘暾东(2017年)
厦门大学新世纪人才:彭侠夫(2002年)
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B类人才:喻骁(2019年)、王骥(2021年)
办学历程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专业设置的变化,为适应我国跨世纪与新世纪对人才的新需求,1996年10月将系统科学系改为自动化系,不仅更加贴切地体现学科内涵, 也更加体现工科性质。1999年,按照原国家教委的要求,进行专业合并调整,厦门大学自动化系将原有的两个本科专业即自动控制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合并成自动化专业,合并后的自动化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生。
近几年,厦门大学自动化系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获得新的发展:先后于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两个二极学科博士点;2005年获得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05年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获得福建省重点学科。此外,2002年获得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通过国家“211”、“985”工程建设以及通过与厦门市政府的共建,强力度的经费投入,使得厦门大学自动化系的教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平台得到相当改善,特别是使得实验室的各类配套实验设备更为先进齐备,当前人工智能为主要研究方向。
主要课程设置
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概率论、电路原理、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制图;
软件基础、数据库原理与技术、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系统辨识、运筹学、计算机网络等;
计算机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工程学、人工智能原理与应用、可编控制器应用技术、单片机及其应用、控制系统设计、滤波与信号处理、面向对象技术与Java程序设计、系统工程案例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与决策、计算方法、模式识别、数字图象处理、多媒体技术基础等专业方向选修课。
杰出系友
陈纯,1982年1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控制理论专业,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软件学院院长,现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浙江大学信息学部主任,国家数码喷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赵丹阳:199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自动化系,获系统工程学士学位。同年出国,从事投资和贸易,1996年进入国内证券业,从事风险投资。于2002年受邀加盟国泰君安(香港)公司,并担任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香港)基金经理。2008年,以211万美元竞得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成交价历来最高。现任深圳市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赤子之心(中国)成长投资基金(香港)总经理,赤子之心“深国投·赤子之心信托(工行托管)”、“深国投·赤子之心信托(招行托管)”、“平安一期”投资总监。被称为“私募教父”。
陈少华,厦门大学1977级控制理论专业本科校友。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局首席统计学家,主要负责全球贫困监测项目,以及各国收入分配公平性、政策和项目的效益评估等研究。研究成果发表于经济学季刊(QJE)等国际主流杂志,论文引用次数12000余次(Google学术检索)。是世界银行主要报告,如世界发展报告(WDR)、世界发展指标(WDI)、世界经济展望(GEP)、全球监测发展报告(GMR)等全球贫困监测部分的负责人,也是世界银行近二年《反贫困和共同繁荣》报告的作者之一。2019年加盟厦大经济学科,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于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为经济学科学生开设《发展经济学方法论》课程,开课对象为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
赵清华,厦门大学1977级控制理论专业本科校友。世界银行研究部资深数据科学家,长期从事经济统计计算方法的研究。研究结果包括贫困地图分析系统PovMap(Poverty mapping),国际贫困比较项目及其在线分析工具PovcalNet,面向公众的数据分析平台ODAT,高速贝叶斯估计算法及其实现。2019年加盟厦大经济学科,受聘为厦门大学讲座教授,于2019-2020学年秋季学期为经济学科学生开设《数据科学导论》课程,开课对象为高年级本科生。
连锦泉: 199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后在厦门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和金融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学博士、高级经济师,厦门大学兼职教授和校外硕士生导师,中国保险学会理事、澳新保险学会会员。负责主持保监会《保险发展与监管顶层设计》、《保险机制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险在国家精准扶贫中的功能作用研究》、《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方式及路径研究》等重大部级课题,出版《保险机制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保险型社会助推全面深化改革》等专著,在《保险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