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厦门大学下设二级学院,下设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系、微电子与集成电路系、电磁声学研究院。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学院有教职工152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43人,硕士生导师89人、博士生导师39人。教师队伍现有全职外籍院士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国家级四青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4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7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福建省“双百计划”人才4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厦门大学南强重点岗位教授2人、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人才12人。
学院专业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学院开设有五个本科生专业,分别是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学院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可招收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生、博士生,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后;拥有电子信息领域专业型博士学位授权点,可招收电子信息领域工程类专业型硕士生、博士生。
教学建设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2019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2013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21年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入选2007年福建省特色本科专业、2020年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入选2016年福建省特色本科专业。有1门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5门课程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学院建设、共建的科研教学平台主要包括: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电子信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福建省超快激光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电子设计自动化工程研究中心、福建省LED照明与显示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光电照明与显示企业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电磁波科学与探测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近三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级项目65项,项目总经费1.02亿元;共获省市级项目39项,项目总经费5443万元;与企业签订横向合同172个,合同总经费5766万元。发表SCI论文485篇(包括Nature子刊在内的中科院一区文章57篇),ESI高被引14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88件,其中专利成果转化6件,转让金额134万元;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包括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6项。
电子工程系
系简介:电子工程系始创于1985 年,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以及“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
电子工程系设有“现代电路与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光波技术”三个研究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测试高校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校级“光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是“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本研究所拥有含双聘院士1人、博导2人、教授3人在内共有15名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生所学专业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本研究所主要培养“电路与系统”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1. 集成电路及IP核设计2.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3. 非线性系统与射频技术4.宽带网通讯与网络安全5.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以服务于日益增长的对光电子技术的科研、技术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宗旨。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光学工程及物理电子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光电子学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研究所拥有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以及助理教授5人等在内共有16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已在光电子技术领域开展了很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微结构光学器件、光纤激光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光波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光电器件及应用和光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以及光学工程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研究所拥有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以及助理教授2人等在内共有6名教师和科研人员。主要研究领域:1、光波技术与应用方向:包括基于光纤与光电子技术的新型光纤器件、光通信器件与子系统;新型光纤的分析与设计;光纤传感器与系统;可调谐、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与应用;光纤传感系统的电路与信号处理技术;微波信号的光子技术产生;聚合物光波导的研制及其器件开发等。2、射频与微波技术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计算电磁学与应用电磁学、新型电磁材料及其应用、异向介质和电磁隐身、太赫兹(THz)器件、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应用、环境电磁学与电磁测量、电磁兼容设计与系统集成等。
我系近几年来完成了包括国家863 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科技项目在内的数十项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并取得了数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多项校级优秀教学奖。
人类崭新的21世纪,是一个以现代电子科技为强力支撑的信息社会。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必将给电子工程系带来无穷的机遇,带来对电子工程人才的强烈需求,使电子工程系蓬勃发展壮大。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率属于电子信息专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本计划首先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综合和处理工程技术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本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能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同时具有一至两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外,毕业生应具备发现与分析问题、设计与测试解决方案、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计算机应用、以及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合到企业、事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系统运营、以及信息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集成电路系
系简介:电子工程系始创于1985 年,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四个二级学科);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工程”以及“电子信息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本科专业和“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两个工程硕士专业。
电子工程系设有“现代电路与系统技术”、“光电子技术”、“光波技术”三个研究所,一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测试高校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个校级“光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电路与系统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是“福建省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依托单位。本研究所拥有含双聘院士1人、博导2人、教授3人在内共有15名教师和科研人员。研究生所学专业跨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一级学科。本研究所主要培养“电路与系统”和“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两个二级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1. 集成电路及IP核设计2.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3. 非线性系统与射频技术4.宽带网通讯与网络安全5.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光电子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以服务于日益增长的对光电子技术的科研、技术开发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宗旨。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光学工程及物理电子学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光电子学领域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本研究所拥有博导4人、教授6人、副教授4人以及助理教授5人等在内共有16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光电子技术研究所已在光电子技术领域开展了很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激光二极管泵浦固体激光器、微结构光学器件、光纤激光器、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光通信技术、激光技术与应用等研究方向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
光波技术研究所:电子工程系的主要科研与教学机构之一,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光电器件及应用和光通信与光纤传感技术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中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无线电物理、物理电子学以及光学工程硕士点招收硕士研究生。本研究所拥有博导1人,教授3人,副教授1人以及助理教授2人等在内共有6名教师和科研人员。主要研究领域:1、光波技术与应用方向:包括基于光纤与光电子技术的新型光纤器件、光通信器件与子系统;新型光纤的分析与设计;光纤传感器与系统;可调谐、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与应用;光纤传感系统的电路与信号处理技术;微波信号的光子技术产生;聚合物光波导的研制及其器件开发等。2、射频与微波技术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射频微波电路与系统、计算电磁学与应用电磁学、新型电磁材料及其应用、异向介质和电磁隐身、太赫兹(THz)器件、射频识别技术(RFID)及其应用、环境电磁学与电磁测量、电磁兼容设计与系统集成等。
我系近几年来完成了包括国家863 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科技项目在内的数十项不同层次的科研项目,研究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并取得了数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多项校级优秀教学奖。
人类崭新的21世纪,是一个以现代电子科技为强力支撑的信息社会。信息全球化的浪潮必将给电子工程系带来无穷的机遇,带来对电子工程人才的强烈需求,使电子工程系蓬勃发展壮大。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培养目标: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率属于电子信息专业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学生主要学习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和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能力。本计划首先培养学生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领域中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用系统的观点分析、综合和处理工程技术问题并开展科学研究。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本计划培养的毕业生应能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此外,毕业生应具备发现与分析问题、设计与测试解决方案、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计算机应用、以及外语应用等基本能力。学生毕业后适合到企业、事业、以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信息技术研发、信息系统运营、以及信息管理等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微电子系
微电子学专业为我系于2002年创办的专业。微电子学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型学科,是当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关键基础。它主要研究半导体物理、器件、集成电路和材料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半导体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微系统和微电子材料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测试技术和设计软件系统,计算机辅助器件、工艺模拟,新型器件、微系统和材料的开发,以及设计软件的开发。本专业设有三个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与微电子系统设计、信息光电子学。该专业的目标是让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微电子学所必须的半导体物理、半导体材料物理、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和制造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成就,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专业本科毕业后可以在微电子领域或相近的领域,如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微电子材料制备与开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电路与电子系统的设计与制造等从事科研、教学、管理和市场开发等工作,也可以在国内外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课程:原子物理、大学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等必修课,还开设物理学史、物理学中的线性空间和线性算子入门、基于MATLAB的数值计算方法与其在物理科学问题上的应用等选修课。
电子科学系
电子科学系的前身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无线电物理和半导体物理。该学科曾经创造过许多国内第一,在厦门大学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笔。电子科学系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福建省重点一级学科和无线电物理福建省重点学科,涵盖完整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高端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学博士、工学硕士及工学学士学位授予权。本科生专业分信息电子技术和无线电电子学两个方向。本系拥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福建省高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海西光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平台(培育)、福建省电子科学与技术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以及多个企业实习实践基地等。近年来每年招收本科生约80人。
电子科学系现有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0人、工程技术人员14人,是厦门大学光电子与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科学系拥有福建省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研究重点实验室、厦门市半导体照明检测认证中心(厦门大学分部)、厦门大学电磁声学研究院。
在学生培养方面,电子科学系不仅注重课堂教学,而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本系大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活动中获奖,研究生多次获得相关研究领域国际会议的资助和奖励,每年都有研究生获得资助到国外著名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进行联合培养。学生就业率在95%以上。
在科学研究方面,电子科学系强调学科交叉与实际应用,在磁共振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形成了电子信息、物理、仪器仪表、新能源、生物医学紧密相关的多学科交叉与渗透。近五年来已承担和完成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一大批纵向科研项目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委托项目,相关研究成果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发表的论文被SCI收录200余篇,获授权中国专利40余项和软件著作权20余项。
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电子科学系本科生可到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高校进行联合培养,亦可到台湾、香港、北美、欧洲以及国内其他高水平高校进行短期交流。此外,电子科学系与美国杜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等国际著名高校和国内外研究机构及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华联电子有限公司等高科技企业有广泛的科技交流与协作
表2:电子科学系专业介绍
无线电电子学方向培养掌握无线电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了解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无线电电子产业的发展状况,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能在无线电电子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生物医学电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领域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先导,成为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信息电子学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方向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信息电子学基本理论、技能与方法,了解本学科发展的新成就以及信息产业发展状况,能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受到严格的科学训练,能在信息电子技术、生物医学电子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或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磁学、光学、大学物理实验、实践技能训练、数学物理方法B、线性代数A、线性电子线路、电子技术实验A(上)(模拟电路部分)、工程图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B、概率统计(B)、电磁场理论、数字电子线路、电子技术实验A(下)(数字电路部分)、信号与系统、电子工艺训练、MATLAB程序设计、量子力学B、电子信息实验、数据结构、近代物理实验B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