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组建于1999年7月,前身为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设有物理学系、天文学系、电子科学系和萨本栋微纳米技术研究中心(原
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物理学系创办于1923年,天文学系于2012年11月26日复办,其前身为1927年9月曾经设立的天文学系,电子科学系于2011年在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上成立,其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
无线电物理专业。该学科曾经创造过许多国内第一,在厦门大学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一笔。
各系创建以来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积极营造勤奋好学、善于思索、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的学风氛围,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毕业生,包括两院院士
谢希德、
曾融生、
闵桂荣、
阙端麟、
陈一坚、
艾兴、
张启先、
许居衍,卫星测控专家
上官世盘,国际著名传感器专家葛文勋,国际电网理论专家苏林翘,台湾新竹科技园创始人何宜慈,著名实业家、教育家邵建寅等。
截至2023年4月,学院有在职专任教师105人,其中教授49人,副教授47人;工程技术人员43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共12人。现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人才项目入选者3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其他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 11人、青年“ 973”项目首席科 学家1人、特聘教授14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
近五年来(2018年至2022年),学院新增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级各类纵向课题207项,签订了校企合作课题73项,争取外部科研经费到账总额约2.14亿元。以我院为第一署名单位或通讯单位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被JCR一区以上刊物收录近232篇,其中TOP期刊16篇,含Nature及其子刊7篇,PRL8篇。共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37项。
学院拥有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教育部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柔性物质研究及应用创新引智基地、福建省半导体光电材料及其高效转换器件协同创新中心、福建省半导体材料及其应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低维凝聚态物理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天体物理与天文仪器高校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机构。
学院形成了本、硕、博一体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已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光伏工程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光电信息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材料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储能技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天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清洁能源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拥有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国家特色专业、物理学福建省重点学科、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等。物理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强基计划,萨本栋物理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基地,天文学入选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厦门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
学院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学术竞赛活动,2007年以来共有40余名学生分别获得了全国大学生
建昊奖学金、中国仪器仪表特等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和银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特等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