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舞者
中国台湾文艺演出团体
原舞者是台湾省的一个文艺演出团体,1991年登记成立,以演出台湾少数民族乐舞,现已成为台湾省最具影响力的演出团体之一。“原舞者”被公认为崛起最快、最受瞩目、最能符合人文寻根风潮,也是最能表达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艺术团体。
成立背景
对没有文字的台湾少数民族各族而言,乐舞其实是台湾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乐舞不但蕴含著民族的历史、语言与文化,更具有宗教、文化传递、人格陶成与凝聚部落力量的功能。因而,“乐舞”本身即为台湾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族群记忆的“文本”;以乐舞纪录、保存台湾少数民族各族文化,正如同以书写记录历史。虽然台湾少数民族乐舞的采集与整理自日治时代已展开,但至70年代末期,台湾少数民族乐舞仍以刻板、工具化的形貌,成为观光事业的附属娱乐表演。70年代中期,随著台湾对历史主体性的追求与本土化运动的进程,台湾少数民族运动乘势而起,台湾少数民族主体世界获得重生的机会与空间,并具体显现在台湾少数民族文学及雕刻、陶艺、绘画等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面向。
在此背景下,1990年,一群长期离开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的都市年青人,凭借着营造属於台湾少数民族共同的学习环境与传承台湾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精神,在艺文工作者吴锦发、王家祥、崔国强等人的协助下开始集结并学习台湾少数民族歌谣、舞蹈。1991年,“原舞者”正式登记立案为演出团体,在高雄地区艺文界、新闻界的资助下,开始对外演出台湾少数民族乐舞。
发展过程
迁往台北
1992年,经人类学家胡台丽、艺术行政工作者陈锦诚、黄金凤及艺术创作者刘静敏、平珩等人的参与协助,“原舞者”搬迁至台北。在胡台丽老师的带领下,“原舞者”积极地投入台湾少数民族乐舞的学习,并首次至台东南王部落,进行卑南人祭仪与乐舞的田野调查,以录音、录影、文字记录的方式,采集卑南人的歌舞。最後将其学习成果制作成《怀念年祭——卑南传统歌舞暨卑南民歌作家陆森宝作品集》,同时也为日後的展演风格定下基础。
多年来,原舞者在台湾北、中、南奔波演出数百场,在舞台上庄严的呈现台湾少数民族祭典精神,以充满活力的杰出表演,促进族群的了解,丰富剧场文化,获选为最受民间肯定的“吴三连文艺奖”艺术类得主。同时,并连续多年获选为文建会杰出演艺团队。原舞者更将舞台延伸至国际,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法国、西班牙、匈牙利、菲律宾、新加坡、香港、等欧美、亚洲的许多地方,除了积极参与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亦透过艺术节的参与,参与观摩各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及如何以传统素材呈现于世界舞台。
成立艺术基金会
2001年,为了永续经营及长期多元发展的可能,并争取更宽广的生存空间持续为传承推广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而努力。原舞者在届满十周年之际,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及各界朋友的协助下,终於在2001年6月13日召开董事会,并於8月份正式成立“财团法人原舞者文化艺术基金会”。
第一届董事会开会决议由当时任教於东吴大学哲学系之卑南人孙大川担任董事长一职。“财团法人原舞者文化艺术基金会”宗旨在於办理台湾少数民族乐舞、文化艺术研究及有关活动之推广,期望藉由基金会的运作推动台湾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促进各族群文化艺术交流、进行田野学习、制作台湾少数民族乐舞展演、培育台湾少数民族乐舞人才、从事教学、研讨、出版、影音制作,推广台湾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及服饰等,再造台湾少数民族乐舞文化艺术发展的另一次高峰。
重返部落
2007年,原舞者自台北搬迁,并进驻花莲县寿丰乡池南村新址。原舞者希望藉由“重返部落、接轨原乡”得以养精蓄锐,重新出发。台北让原舞者成长、壮大并走向国际,如今原舞者东迁花莲,并不是要切断和台北千丝万缕的关系;相反地,原舞者正努力尝试将都会和部落的脐带拉紧,寻找台湾少数民族乐舞文化的原始能量本质,加深舞者文化素养的自我磨练,以及激发更多舞台演出的原创力,创造台湾少数民族乐舞传承与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
大陆出演
2008年,应中华文化联谊会北京奥组委之邀,原舞者舞蹈团等台湾五大顶尖艺文团队合计二百余人来到北京,自六月八日起至十八日,在国家大剧院、民族文化宫大剧院、长安大戏院等一流演艺殿堂盛大推出十场节目。原舞者在这次演出中的主打节目是《海的记忆》:港口部落(Makota’ay)位于花莲秀姑峦溪河口北岸,可说是东海岸阿美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时至今日,港口部落尚保存着严谨的年龄阶级制度与丰富的“海祭”、“年祭”等传统祭仪乐舞。原舞者将阿美族港口部落珍贵的祭仪乐舞文化搬上“舞台”,展现了台湾特殊的少数民族乐舞文化。
2009年12月21日,原舞者参加了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的台湾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展歌舞晚会,晚会在全国政协大礼堂举行,原舞者在晚会上表演了《卑南南王部落传统年祭乐舞》、《布农歌谣》、《阿美宜湾部落传统年祭乐舞》,为观众献上一台精彩的台湾少数民族歌舞。
推出专辑
截至目前,原舞者共推出两张专辑——《牵 Ina 的手》、《年的跨越》,均取得不俗成绩。
年的跨越
发行时间:2004-01-01
歌曲数:57
本专辑入围2005年金曲奖“最佳民族乐曲专辑”奖、入围2005年金曲奖“最佳演唱”奖。
专辑介绍
时序的轮转,年的跨越在台湾少数民族社会有深刻的意义。可是这意义经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西历“元旦”与汉人农历的先导下,成为俗化的“丰年节”,原有的意涵隐没不彰。对于台湾少数民族社会的祭典活动作一比较全面的观察后发现:有一类的聚落性祭典活动应视为台湾少数民族的“年”,有整体除旧布新,驱邪祈福,跨入另一“年”的含义。“年祭”是较为恰当的归类。“年祭”在台湾各个少数民族社会虽有不同的称呼,它通常都是该社会中最盛大的祭典活动,在主要作物的农耕收获仪礼结束以后才举行,经此祭典进入新的年度。往昔台湾大多数少数民族社会最神圣而重要的农作物是小米(也有陆稻等旱作),“年祭”之后新粟米才播种入土,和以水稻为主的台湾汉人社会形成对照。
“年祭”往往是以一连串活动的形式呈现,不能以单一的一项活动来代表,也不是一天可以完成。它的内容原先“祭”的成分十分浓厚,与各族的信仰体系紧密结合。同时,它也让负有护卫部族安全重任的男子在祭典中组织、训练、成长。有男子年龄阶级的社会则举行成年仪礼,随着年的跨越,进入生命中另一个阶段,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祭师与巫师等进行全部落的洁净礼,并祈求来年的丰猎、丰收。“年祭”绝不只是世俗性的欢乐聚会,它有极庄严肃穆的一面。
牵Ina的手
发行时间:2005-01-01
歌曲数:46
2006年6月,在第17届台湾金曲奖颁奖典礼上,原舞者的《牵Ina的手》,荣获最佳民族乐曲专辑奖。
社会评价
音乐学者
原舞者在歌声祝祷中完成“年的跨越”,再现台湾少数民族部落祭典之美听他们的声音,就能看见山林与海洋!
吴三连文艺奖奖评
“最能符合人文寻根风潮,最能表达台湾的原始艺术群像的艺术团队”
《纽约时报》舞评
“古老福尔摩沙之仪式,带来旋转与掌声之舞”
《纽约时报》艺术版舞评
“这个团体具权威性、单纯賍朴、散发人性光辉的演出使得汽车喇叭声、谈话声和飞机掠过的繁忙城市天空都黯淡隐退了。”
BACK STAGE杂志
“近一个小时的演出,观众尽情的、完全的接受原舞者的演出。”
VILLAGE VOICE(村声报)
“舞蹈表现简朴充满敬意,一丝不苟,丝毫没有秀场式的花俏与牵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1 17:47
目录
概述
成立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