厝火积薪(拼音:cuò huǒ jī xīn)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汉·
贾谊《
新书·数宁》。
汉·
贾谊《
新书·数宁》:“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偷安者也。”
当时,北方的匈奴不时地侵扰边境。天下刚安定,制度很不完备。诸侯王常常自比天子,占地超过规定的范围;有的还发动叛乱,直接威胁着朝廷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贾谊多次上疏,提出改革政事建立制度的建议。其中有名的是《陈政事疏》,也算《治安策》。他写道:“现在一些向皇帝陈述意见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太平安定,已经治理得很有条理。臣以为并非如此。说这些话的,不是愚蠢的人,便是奉承之徒,他们都不是讲求实际,真正懂得治和乱的人。当前的形势,就好比把火放在堆积的干柴之下厝火积薪,而自己躺在干柴上面,因为火还没有燃起,就说很太平。目前的时势与此有什么不同?本末倒置,上下割裂,制度混乱,毫无条理,怎么可说是太平呢?”
在叙述了当前危急的形势后,贾谊举出目前存在的九大问题,而其中以同姓诸侯王和汉王朝的矛盾最为突出。贾谊认为,目前的稳定局面,只是由于封地较大的诸侯王年纪尚小,朝廷派去的傅相还掌握着军政大权,因此反不起来。但这样的局面是不会持久的。所以要抓住时机采取有力措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后来,朝廷采纳了贾谊的建议,对巩固中央集权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贾谊年轻气盛,锋芒毕露,谈及国家的隐患,往往态度激愤,于是遭到实力强大的朝中老臣的忌妒排斥。汉文帝一时听信了老臣们的非议,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不再让他参与朝政。
厝火积薪,即使大火侥幸没有烧起来,也只是暂时的苟且偷安罢了。如果不及时处理隐患,大火迟早会烧毁柴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高明的领导,也难免有失误的时候;再缜密的思考,也难免有疏漏的地方。这就需要部属在关键时刻要敢于直言“进谏”,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减少错误发生。更需要管理者能够勇于面对问题,听取他人意见,及时排除隐患。
蔡东藩、
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乃事过境迁,恬嬉如故,厝火积薪之下,而寝处其上,酣歌恒舞,民怨沸腾,卒至鱼烂土崩,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