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嘴鹦哥
鹦鹉科动物
厚嘴鹦哥是墨西哥特有的中型鹦鹉,以前分布在美国西南部。在墨西哥当地,它被称为guacamaya(“金刚鹦鹉”)或cotorra serrana(“山鹦鹉”)
摘要
厚嘴鹦哥是一般人比较少会注意到的种类,除了其知名度不高以及没有诸多近亲亚种外,也是因为所剩的数量相当稀少珍贵,国际鸟业间也鲜少窥见其芳踪,价位高昂,人工繁殖鸟难寻。
物种学史
厚嘴鹦哥最早是由英国博物学家和插画家威廉·约翰·斯文森(William John Swainson)发现的,他在《哲学杂志》中将其命名为Macrocercus pachyrhynchus。斯文森显然认为,由于它的体型和厚大的喙,它是一只金刚鹦鹉(在当时,金刚鹦鹉被分类到Sittace或者Macrocercus属)。它后来在1854年被法国博物学家查尔斯·波拿巴王子(Charles Bonaparte)分类到Rhynchopitta属中。这个名字来源于古希腊语rhynchos(“喙”)psittakos(“鹦鹉”)和pachy-(“厚”)rhynchos(“喙”),意思是“厚嘴鹦哥”。
最近的分子DNA研究表明,Rhynchopsitta属的pachyrhyncha(厚嘴鹦哥)和terisi(暗红额鹦哥)是同种的亚种。
形态特征
厚嘴鹦哥体长38-40cm,体重314-373g,飞行速度50km/h,寿命40年。它们的外观是亮绿色的,有一个黑色的大嘴和红色的额头、肩膀和大腿。成年鸟的眼睛是琥珀色的,而亚成鸟的眼睛是棕色的。身体的其余部分是亮绿色的,尾巴是黑色的。
生活习性
厚嘴鹦哥生活在高海拔松木森林内,栖息地大多为海拔1200-3600米高的地区,而适合繁殖的海拔范围是2000-2700米。它们适应寒冷多雪的冬天。厚嘴鹦鹉是群居性很强的鸟类。根据历史记录,一个鸟群甚至能达到1000多只。它们擅长飞行,根据历史记载,这些鸟居住在一座山里,每天飞行很远的距离到另一座山觅食。它们通过倒挂攀爬在被雪覆盖的树枝的下面来避开厚厚的雪,以获取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松果。厚嘴鹦哥可能会互相喂食储存在嗉囊中的食物,并在空闲时间互相梳理毛发。它们叫声很大,尤其是在飞行过程中,声音刺耳,有时类似儿童的笑声,在3.2公里(2英里)外都能听到。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墨西哥西马德雷山脉(索诺拉州东北部、奇瓦瓦州西部、杜兰戈州南部和西部,以及米却肯州)。在非繁殖季节,至少有一部分个体进行季节性迁徙,前往纳亚里特州、哈利斯科州、科利马州和米却肯州。
繁殖方式
厚嘴鹦哥是一夫一妻制的,会形成牢固的、持续一生的伴侣关系。这些鸟非常依赖松果的供应,并在松树结果的季节繁殖(通常是五月到八月)。它们在树洞里筑巢,尤其是在啄木鸟留下的洞。雌鸟每窝下2到4个蛋,孵化约24-30天,而雄鸟则外出觅食。幼鸟在洞穴里呆2个月,到7个月大时开始独立生活。
种群现状
厚嘴鹦哥与卡罗莱纳鹦鹉(Carolina Parakeet)是唯二曾经生长于北美洲、地域跨越至美国的鸟种,后者在1920年时则已灭绝。厚嘴鹦哥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EN)。受到伐木业、狩猎、矿业开采、掠食者以及黑市捕捉等影响使得厚嘴鹦哥数量急速下降,至2021年,野外数量仅有840-2800只。它们的栖息地以往达至亚利桑那州及新墨西哥州,现正有饲养及繁殖它们的计划。于1980年代及1990年代尝试将它们重新引入到亚利桑那州却失败,因为它们学懂逃避人类及天敌,新计划有包括使用在野外捕捉的个体。
在80年代时于美国亚利桑那有一波厚嘴鹦哥的野放行动,但是野放后的鸟儿大多因为丧失野地求生判断能力以及无法分辨与躲避猎食者而无法存活,所以几乎所有的野放作业最后都宣告失败,相当可惜;在保育团体的推动下,墨西哥政府也有规划了特定区域保护他们的栖地与族群。
饲养特点
厚嘴鹦哥是相当吵杂且活动力大的鸟种,其叫声尖锐且持续,偶尔听起来像是人的笑声,强壮的嘴喙也有着相当的破坏力,野生鸟在饲养易受惊吓且不易适应环境,人工繁殖鸟则会在短期内就可以适应环境与天气,羽毛状态可能会因为环境或是饮食而有不佳甚至是拔毛的情况,宜多加注意,饮食上大部分同于其它中大型鸟,不宜安置与其它安静的鸟类太近;饮食上不妨因应其野地习性 - 多给予松子、松果类食物为主食也许有意想不到的帮助。
保护级别
对厚嘴鹦哥的主要威胁是非法宠物贸易、栖息地丧失(主要是由于伐木)、火灾和气候变化。根据气候变化的情况,到2090年,气候适宜该物种生存的面积可能会缩小到2015年的25-70%。
参考资料
厚嘴鹦鹉图片.昵图网.2009\/10\/30
Thick-billed Parrot.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05 14:29
目录
概述
摘要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