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战号战列舰
英国建造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2号舰
厌战号战列舰(英文:HMS Warspite Battleship,舷号:03,又译:“战仇”号、“蔑战”号),是英国皇家海军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2号舰。
研制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和德国围绕着战舰建造和海军扩张展开军备竞赛,即历史上著名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在该场以国力为后盾的角逐中,英德双方不断投入巨资设计建造比对手更强大的新型战列舰。1911年,丘吉尔就任英国海军大臣,他于1912年对德国颁布的《海军补充法案》做出了针锋相对的回应:“德国每开工建造一艘主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在此背景之下,英国在1912年计划建造3艘战列舰和1艘战列巡洋舰,其中战列舰以之前的铁公爵级战列舰为蓝本进行设计。
在英德海军军备竞赛中,英国一直保持着在主炮口径上的优势,当德国战列舰普遍安装280毫米主炮时英国人在用305毫米主炮,当德国战列舰开始安装305毫米主炮时英国人则用上了343毫米主炮。到了1912年,英国开始担心德国将在新建的战舰上安装343毫米口径的主炮,有情报显示德国在开工建造的“国王”级战列舰上安装了381毫米大口径主炮。如果情报属实,那么德国战列舰将在火炮口径上反超英国,英国无法接受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国海军军械局立即展开了381毫米主炮和新型战列舰的研制工作。
发展沿革
军舰命名
厌战号战列舰名字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传统舰名,也是第七艘使用这个名字的战舰。厌战号在服役的三十多年里参加了无数次的行动,二战期间更是身经百战,一直同法西斯战斗到最后,直至取得胜利,仍是皇家海军最负盛名的传奇战舰之一。二战期间厌战号因得到海军上将安德鲁·坎宁安爵士赞誉而获得绰号“可敬的老女士”。
厌战号战列舰的舰名源自于1596年英国的一艘29炮风帆舰。厌战号的拉丁文舰铭“Belli dura despicio”,意为“我蔑视战争的艰辛”(I Despise the Hard Knocks of War),通常被认为是其名字的本意。
厌战号战列舰由英国德文波特造船厂建造。该舰舰名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传统舰名,该名字来自古英语的“spight”(意为鄙视),舰名的原意是在战场上鄙视对方。厌战号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第七个使用该名字的战舰。
建造进程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是英国对付当时德国强大的公海舰队所建造,英国在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安装大口径主炮——381毫米主炮,该主炮在射程内足可以击毁当时任何一艘战列舰,因此在1913年后建造的战列巡洋舰和战列舰也均采用这一口径主炮。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英国首批以全燃油为动力的战列舰,对持续战斗和续航力有很大的帮助,可惜航速并无得到重视,只有22节。在防护方面,除增加部分装甲厚度之外,并没有像德国战列舰那样注重生存力,表明当时英国皇家海军在口径和军舰数量上压倒对方的战略思想。因此在一战的日德兰海战中由于航速和防护等问题上,使超无畏舰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成为暴露了不少问题。
伊丽莎白女王号作为伊丽莎白级战列舰首舰,由英国朴次茅斯海军造船厂建造。
1912年10月21日,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正式动工,开始建造。
1913年10月16日,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正式下水,开始舾装。
1914年12月22日,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建造完工、交付入役。后完成海试的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加入了皇家海军第5战列舰分舰队。
1912年10月31日,厌战号战列舰作为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2号舰正式动工、敷设龙骨。
1913年11月26日,厌战号战列舰正式下水、开始舾装。
1915年3月,厌战号战列舰建造完工、交付入役,总造价为252万英镑。在完成海试后,厌战号战列舰加人了英国皇家海军大舰队的第2战列舰分舰队。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厌战号所属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采用更大口径的主炮需要更大更重的炮塔,该炮塔又需要比之前英国建造的所有战列舰都长都宽的舰体来承载。如果按照“铁公爵”级战列舰的5座炮塔设计,位于舰体中部的炮塔将大大增加战舰的总重并挤占原本属于动力舱的空间,于是安装更大口径火炮的新型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取消了中部炮塔的设计。为了使新战列舰拥有高速航速,丘吉尔直接干预了设计工作,要求战舰安装燃油锅炉。正是在该背景下,英国决定以当时的最新技术建造一级在速度和火力上超过当时所有战列舰的高速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诞生了。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是在之前的“铁公爵”级战列舰基础上全新设计的,其采用了长艏楼船型和带有冲角的舰首。伊丽莎白女王号舰的4座主炮塔全部位于舰体中轴线上,其中两座以背负式安装在舰首,另外两座以背负式安装在舰尾。在舰首主炮塔之后是伊丽莎白女王号舰紧凑而简洁的多层开放式舰桥,其舰桥与三角形的主桅合并在一起,主桅上面是观测用的桅楼。在舰桥之后是两座高大的直立式烟囱,后面是宽敞的救生艇甲板。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舰长196.82米舰宽27.58米,吃水9.19米,标准排水量27500吨,满载排水量36500吨。
武器装备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安装有16门152毫米(6英寸)45倍口径的MkⅪ副炮,每舷侧8门,其中6门在前,2门在后。伊丽莎白女王级舰首两舷的前3门副炮安装在内凹呈梯形截面内,该设计是为了增加两舷前3门副炮的射界,剩下的6门副炮则位于舰体两侧。伊丽莎白女王级后面的4门副炮位于后面“X”炮塔下面两侧的舰体内,由于其高度较低,在实际使用中经常遇到因海浪干扰而无法瞄准射击的问题,这4门副炮在后来改装时最终被拆掉。伊丽莎白女王级上安装的152毫米MkⅪ副炮全长6.858米,单炮重量7.036吨,该炮配用的弹种包括穿甲弹和榴弹,炮弹重45.36千克,炮口初速861米/秒,射速6发/分,最大射程达到19660米。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上的防空武器包括有两门76.2毫米火炮和4门47毫米火炮。除了火炮,伊丽莎白女王级上还安装有4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全部都在水线之下,其发射的RGF Mk2型鱼雷战斗部内有230千克TNT炸药,鱼雷能够以45节的速度航行4100米或以30节的速度航行10000米。
装甲防护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采用了硬化装甲钢,全舰装甲总重量达到了8250吨。伊丽莎白女王级侧舷的主装甲带从舰首的“A”炮塔基座直到舰尾的“Y”炮塔基座,其装甲厚330毫米,主装甲带上面有152毫米装甲带与甲板相连。伊丽莎白女王级主装甲带向前向后有17毫米装甲延伸,直到舰首和舰尾被102毫米的装甲舱壁封闭。为了保护弹药舱、机舱在内的重要舱室,在该舱室外侧有一块上接甲板、下连舰底厚51毫米的装甲板,其在舰体中央形成一个巨大的“装甲盒子”,改“装甲盒子”与主装甲带相连;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水平防御由多层装甲组成,其前主炮至舰首部分有两层厚25毫米和32毫米的水平装甲,锅炉舱上方有两层厚25毫米和45毫米的水平装甲,在轮机舱上方有一层厚38毫米的水平装甲,在机舱至舰尾上方有一块厚25毫米的装甲。为了保护操舵舱和螺旋桨,舰尾上方还有一块厚76毫米的装甲,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指挥塔装甲厚280毫米,顶部装甲厚76毫米;主炮炮塔是其防御的重点,炮塔正面装甲厚330毫米,侧面和后面装甲厚280毫米,顶部装甲厚114毫米,炮座装甲厚152~254毫米。从装甲防护水平上看,伊丽莎白女王级是当时防御力最强的英国战列舰,不过在主要区域的装甲厚度上仍然不及同时代的德国战列舰。
动力装置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动力系统,代表着英国战列舰在舰船动力上的一场革新,其安装了24座巴布科克和威尔考克斯(Babcock and Wilcox)公司生产的大型三胀式蒸汽锅炉,该锅炉分为4组,每组6座,所有锅炉都是燃油锅炉。伊丽莎白女王级安装有4台帕森斯直驱式蒸汽轮机,以4轴推进,其中的高压汽轮机驱动外侧的两部螺旋桨,低压汽轮机驱动中间的两部螺旋桨。伊丽莎白女王级的最大输出功率能够达到75000马力,航速25节,当其以常规的56000马力航行时,航速达到23节。载油量达3300吨,此外还载有100吨的燃煤,该级舰续航能力强大,在10节航速下航程能够达到8500海里,在21节航速下航程能够达到4000海里。伊丽莎白女王级是第一艘全燃油战列舰,其优点便是战舰获得了更强大的动力和更高的航速。
火控电子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在司令塔上方设置了一座可旋转并有装甲防护的主炮指挥塔,塔上装有一部4.57米测距仪。1915年1月,英国海军部决定为所有新建主力舰安装主炮指挥仪,同时为正在建造中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安装两部带三脚架的指挥仪瞄准镜。其中一部安装在旋转式主炮指挥塔中,另一部安装在前桅上的主炮指挥仪塔中。为了使每座主炮塔都能够独立作战,各主炮塔均安装一部4.57米测距仪和一部指挥仪瞄准镜。除主炮指挥仪塔外,从B炮塔也能集中指挥所有主炮进行齐射。
在最初的设计中,副炮指挥战位布置在司令塔内两侧。虽然早在1914年12月,海军部就为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订购了副炮指挥仪,但由于产量不足,直到1916年底,“伊丽莎白女王”号才临时安装了一部副炮指挥仪。到1917年上半年,5艘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都陆续安装了全套的副炮指挥仪。为此在罗经平台两侧各布置了一座副炮指挥仪塔。
英国在1940年之前,对伊丽莎白级战列舰的部分舰只进行现代化改装,为其按照了多种雷达,以便为水上飞机进场和舰上武器火控提供警告支援。现代化改装中安装的多种雷达和电子设备,在二战改装期间还做了雷达装置的更新和部件更换。
舰载飞机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初期,曾设置一架水上飞机平台,安装在一个381毫米前炮塔上。从平台上可以放飞一架水上飞机。但该平台在1934年进行改装时被拆除。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军舰改装
1934年开始,英国开始对处于储备状态的厌战号战列舰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造。海军方面保留了已经服役近20年的舰体结构,但是对战舰的其他部分进行了全面更新,其中包括:拆除原有的上层建筑;拆除原有的锅炉等重要设备。原来的轮机舱被隔成8个独立的部分,原来的锅炉舱分成6个,原有的24座锅炉被换成了6座新型海军锅炉,老汽轮机换成了新的帕森斯汽轮机,两个烟筒被换乘一个,留出的甲板空间可以安装更多的防空武器,机舱和弹药舱顶部的水平装甲被加厚至140毫米。烟囱两侧安装了用于吊装水上飞机的起重机,舰体中部安装了新型的水上飞机弹射器。舰体底部的舱室经过重新设计和改造。在武器方面:厌战号战列舰更换了381毫米主炮,主炮的仰角增加到30度,其射程大大增加;主炮塔上的小口径炮被拆除,部分副炮被拆除,每侧仅剩下4门152毫米炮;4门102毫米防空炮被拆除,取而代之4座双联装的102毫米防空炮;加装了4座八联装的40毫米机关炮,在“B”和“X”炮塔顶部安装了4座四联装的12.7毫米重机枪;在火控系统方面,厌战号战列舰在射击指挥系统中加入了高仰角火控系统(HACS)MkⅢ空射击指挥仪和MkⅦ海军火控指挥台(Admiralty Fire Control Table),两个系统分别用于统一指挥战舰上的防空武器和主炮火力。改造之后的厌战号战列舰外观上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高大的城堡型舰桥,这样的舰桥可以安装更多的火控电子设备,当其作为旗舰时也有更大的指挥空间。
该舰舰史
1916.5.31,参加日德兰海战,战斗中方向舵破损,并被15枚大口径炮弹击中。
1916.6,于罗塞斯修理完毕。
1916.8.24,与勇敢号严重相撞。
1916.9.28,修复完毕。
1917.6,与一艘驱逐舰相撞,轻微受损。
1924.11-1926.4.期间接受了部分现代化改装。
1934.3,于朴斯茅斯进入干船坞接受改装。
1937.3,改装完成。
1937.6,重新服役,作为地中海舰队的旗舰。
1937,一门砰砰炮误击马耳他首府瓦莱塔市区。
1940.4,参加挪威战役,后参加了纳尔维克战役,击沉德国驱逐舰多艘完成挪威战役后回到地中海舰队。
1940.7.9,参加卡拉布里亚(意大利)战役,于26400码外击中意大利朱尼奥.恺撒号战列舰,并迫使其退出战斗(有记载的最远距离炮击)。
1941.3.28,参加马塔潘角海战,与勇敢、巴勒姆和数艘驱逐舰一起击沉3艘意大利巡洋舰。
1941.5.22,于克里特岛外被一枚500磅炸弹击中,严重受损。但是该舰一直坚持战斗到5月24日,后回到亚历山大港进行临时维修。在亚历山大港被一枚1000磅近失弹击中。
1941.5.21,启程赶赴美国。
1941.8.11-1941.12.28,于美国布雷默顿船厂维修。
1942.1,参加皇家海军东方舰队。
1943.4.17,回到地中海舰队服役。参加代号爱斯基摩人的西西里岛登陆
1943.9.10,护送投降的意大利舰队进入马耳他。参加了萨勒莫登陆并于1943.9.16被三枚德军的引导炸弹击中,严重受损。在马而他临时维修。
1944.3,在罗塞斯部分维修完成。带伤参加了诺曼底登陆,完成任务后回到罗塞斯。
1945.6.13,于朴次茅斯完成维修后被一枚磁性水雷击伤。于罗塞斯修复部分破损。
于1944.11,间参与炮轰布雷斯特、勒阿佛尔、瓦尔赫伦。
1947.3.12,厌战号舰被出售。
1947年3.12,从朴斯茅斯被拖往拆毁,途中拖缆崩断在康沃尔海岸的普鲁士湾漂浮多日后搁浅。
1947-1956,就地解体。
战前动态
1915年3月,厌战号战列舰正式入役,在结束连串海试后被编入皇家海军大洋舰队属下第二战列舰分队,该舰试射15英寸(381毫米)主炮时海军大臣邱吉尔亲自到场观看,后者对其优秀的火力与精确度表示满意。
1915年11月,厌战号在福斯河由护航驱逐舰带领下误入轻型舰艇水道,搁浅造成外壳损伤。修理完毕后,该舰被编入大洋舰队下专为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组建的第五战列舰分队。
1915年12月,在训练期间再次与其姊妹舰巴勒姆号发生擦撞,造成一定的损伤。
参与实战
日德兰海战
1916年5月,厌战号战列舰与整个第五战列舰分队被纳入戴维·贝蒂(David Beatty),第一代贝蒂伯爵指挥下的战列巡洋舰编队。
1916年5月31日,厌战号战列舰参加了第一次也是最重大的作战行动,即日德兰大海战。在英国与德国的大海战中,双方各类型参战军舰共计265艘,总吨位达到190万吨,其中德军拥有22艘战列舰以及5艘战列巡洋舰,英军28艘战列舰和9艘战列巡洋舰,从那之后再也没有过如此规模的战列舰大决战。英军方面除正在维修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以外,其余四艘女王级战列舰全部参与了这场海战。
16时08分,在贝蒂的第一、二战列巡洋舰战队陷入劣势时,厌战号所在的第五战列舰分队加入战局,于极限射程开始压制敌方主力舰队,击伤多艘敌舰。作为当时最强大的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在这场海战中表现优异,其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都给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时18分,海战中,在试图避免与舰队前方受创的装甲巡洋舰武士号相撞时厌战号的船舵发生故障卡死,舰长决定让该舰继续前进而非停车或倒后,尽管这会让军舰不停绕圈,形同标靶。如此耀眼的表演,瞬间吸引了德军的眼球,德军主力舰队的炮火如雨水一般倾泻在该舰周围,此时主炮测距仪和射击指挥所已经不能工作,只有A炮塔仍能开火,但厌战号依旧仅靠该炮塔还击12轮。见习尉官赫伯特·安纳斯(Herbert Annesley Packer)事后因指挥A炮塔而获得授勋。整个过程约持续了20分钟,厌战号在绕了两个整圈后终于重新获得操舰能力,此时该舰已被公海舰队主力舰的主炮击中15次,造成14死16伤的伤亡,因此被命令单舰脱离战场。
厌战号舰的行动使得被重创的武士号得到了良好的掩护,顺利撤退到了后方,事后武士号的乘员对厌战号表示感谢,他们认为厌战此举是为了保护友军而进行的自我牺牲。
1916年6月1日,在接到第五战列舰分队指挥官的命令后,厌战号战列舰带伤返航。在路上,厌战号遭受一艘U型潜艇的伏击但成功规避了对方发射的两枚鱼雷。不久后厌战号再次遭伏击并被发射一发鱼雷,不过仍旧成功避过。稍后厌战号在正前方发现一艘U艇,试图利用舰艏冲角直接撞击该潜艇,未果。此后该舰顺利抵达罗塞斯并修理了一切损伤。
1916年8月24日,在返回斯卡帕湾停靠码头的过程中操舵系统再次出现故障,与停靠在码头的姐妹舰勇士号相撞,导致两舰严重受损。后经过军事法庭调查认定两舰均要承担责任,厌战号的舰长菲尔波兹也在此次事件后被撤换。
1917年6月,与一艘驱逐舰相撞,轻微受损。
1917年7月,在斯卡帕湾锚泊时触礁。
1918年11月21日,厌战号与其他大洋舰队舰只在休伯特.莱恩斯上将的指挥下在斯卡帕湾接受了德国公海舰队的投降。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两战期间
1919年厌战号战列舰加入了第二战列舰分队,成为新组建的皇家海军大西洋舰队的一员。此期间该舰多随舰队在地中海驻守。
1924年厌战号参加了由英王乔治五世出席的皇家舰队观舰式。
1924年11月,厌战号接受了首次现代化改装,主要改装项目包括舰体两舷增加防鱼雷凸出隔舱;将前烟囱向后曲折与后烟囱合并成一体,减少前烟囱靠近舰桥、桅楼带来排烟的影响;在前部三脚桅扩建桅楼与舰桥设施;安装高射炮,加装水上飞机。
1926年4月,改装完成。同一年,厌战号脱离大西洋舰队而成为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参谋长座舰,同时也是该舰队的旗舰。
1929年,厌战号对在暴风中遇难的希腊帆船进行了救援。
1930年,重新加入大西洋舰队。
1931年,因弗格登兵变早期时厌战号负责在军港警戒。而当动乱扩散到其他大西洋舰队属下大型舰艇时,厌战号以出海巡航而躲过一难。
1934年3月,于朴斯茅斯进行了第二次全面的现代化大改装。这一次的改造费用为2363000英镑,几乎相当于重新建造一艘新的战舰。该舰的上层建筑被大幅修改,以便容纳水上飞机及弹射装置;强化了防鱼雷带;增大主炮仰角以提高射程;加强水平装甲;改建大型箱形舰桥,主炮塔和动力系统也进行了改进,并改用一个新的烟囱。该舰的射击指挥系统同样在加入了高仰角火控系统MkIII对空射击指挥仪和海军火控指挥台Mk VII用于统筹主炮火力后实现了现代化。
1937年3月,改装完成。
1937年6月,厌战号重回现役,被派遣回地中海舰队接受指挥,成为该舰队的旗舰。但这一切又因该舰传动故障及日德兰海战留下的操舵问题而延后。此后,该舰又卷入两次意外事件:其中一次该舰差点击中一艘远洋邮轮,另一次则意外地以高射炮对马耳他岛城镇瓦莱塔开火。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纳尔维克海战
1940年4月,德军开始攻击挪威,厌战号战列舰接到命令,挺近挪威近海。
1940年4月13日,由厌战号率领的皇家海军开始炮击占领纳尔维克的德军,第二次纳尔维克战役爆发。同日下午,厌战号舰载的剑鱼式水上飞机在战斗中击沉了一艘德国潜艇U-64,成为二战期间第一架击沉潜艇的飞机。之后厌战率领驱逐舰队突入奥福特峡湾,攻击八艘占领纳尔维克港的德国驱逐舰,并成为该次海战的主力。英军驱逐舰很快与德军驱逐舰接战,德国驱逐舰Z13被厌战号的侧舷火力击沉。此后厌战号转向攻击驱逐舰Z17和Z12,前者由其成员自行凿沉,后者由厌战号及驱逐舰共同击沉。
卡拉布利亚海战
1940年夏季,厌战号战列舰作为地中海舰队旗舰参加了数次作战行动,舰长是第一代坎宁安子爵,安德鲁·坎宁安上将。
1940年7月9日,皇家海军与意大利海军在卡拉布里亚半岛附近海域爆发了遭遇战。与意军交火过程中该舰的一发主炮炮弹在26400码(约24km)外的距离上命中意大利战列舰朱利奥·恺撒号,击毁其半数的锅炉室,并使其退出战斗。这也是历史上有明确记录的战列舰动对动射击最远命中记录。
塔兰托战役
1940年11月6日,厌战号战列舰从亚特兰大港出发,为塔兰托的空袭提供掩护。
1940年11月11日夜间,从光辉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的剑鱼攻击机空袭了塔兰托港,这次战役改变了二战初期英意两国在地中海的战列舰数量对比(战前4:6,战后4:3)。
1940年12月,在意军主力舰不足时厌战号和妹妹勇士号趁机攻击了位于亚德里亚海的意军供应港口。
马塔潘角海战
1941年3月27日,英国皇家海军与意大利海军在地中海伯罗奔尼撤半岛马塔潘角附近海域爆发了遭遇战。这场海战中意方旗舰为最新的维内托号战列舰,此外还拥有6艘重巡洋舰,二艘轻巡洋舰以及13艘驱逐舰;英方拥有包括旗舰厌战号在内的三艘女王级战列舰,一艘可畏号航空母舰,7艘轻巡洋舰以及17艘驱逐舰。维内托号在白天的战斗中被“青花鱼”式舰载机投放的鱼雷击中左螺旋桨附近并导致严重进水,航速降至10节,经紧急抢修后撤出战场。
在夜战中,英方舰艇历史首次使用了舰载雷达。由于意舰在夜间毫无防备,厌战号及姐妹舰勇士号凭借夜色逼近到距离意军3500m处,在火控雷达的引导下动用15英寸主炮进行平射,仅三分钟便干净利落地将在场意舰悉数重创,击沉意大利新锐重巡洋舰扎拉号、波拉号、阜姆号及2艘驱逐舰。
克里特岛战役
1941年4月21日,仍在坎宁安上将指挥下的厌战号战列舰与战列舰巴勒姆号、勇士号,轻巡洋舰格勒斯特号及其他驱逐舰一道攻击了的黎波里港。
1941年5月22日,厌战号作为海军支援力量参与了克里特岛防御战,该舰率领的舰队遭到了德国空军的集中打击,伴随舰斐济号轻巡洋舰、格兰斯特号轻巡洋舰、灰狗号驱逐舰被击沉,厌战号也于克里特岛外海被一枚500磅炸弹击中,严重受损,但是该舰一直坚持战斗到5月24日。后返回亚历山大港进行临时维修时被一枚1000磅近失弹击中。
厌战号舰的其他同级舰在地中海作战期间大多被击沉或重创。巴勒姆号被潜艇用鱼雷击沉,勇士号和伊丽莎白女王号的底盘被意大利蛙人炸伤坐沉,不得不耗费大量时间在亚历山大港修理。厌战号也数次受伤,但仍保持了战斗力。
1941年8月,厌战号离开亚历山大港前往美国,在普捷峡湾海军船坞接受维修和改进,并于同年12月结束,期间撤换了该舰老旧的15英寸主炮。珍珠港事件发生时厌战号仍在坞内。绕到北美洲西海岸后,厌战号前往印度洋加入皇家海军远东舰队。
远东舰队
1942年1月,由于Z舰队的覆灭,丘吉尔组建了一支组成新的远东舰队到印度协防,厌战号战列舰也被编入其中并成为旗舰,由詹姆斯·萨莫维尔海军中将担任舰长。后者在1927年曾担任厌战号的舰长。厌战号以锡兰为基地,与航母可畏号、不挠号一并成为远东舰队的快速打击部队。另有四艘较慢的R级战列舰、旧航母竞技神号组成较慢的编队。为了暂时保护舰队的行踪,萨莫维尔他选择了马尔代夫群岛的阿杜环礁为新基地。虽然面临日军的威胁,萨莫维尔仍派遣重巡洋舰康沃尔号和多赛特郡号陪伴航母竞技神号返回锡兰。
由南云忠一率领下的两支日军舰队展开了印度洋空袭,其中一支编队由轻型舰队航母龙骧号和六艘重巡洋舰组成,另一支舰队则拥有发动珍珠港袭击的五艘大型航母,外加四艘战列舰。它们来到印度洋的目的是摧毁萨莫维尔爵士的远东舰队,当时该地区仅存的盟军海上力量。日军袭击的第一个征兆出现于4月4日,此前离开的三艘舰艇奉命立刻返回舰队,厌战率领下的主力舰队迅速出击,意图趁日军大批舰载机离开的这段时间打击敌方航母机动部队。此前离开大部队的三艘舰艇,巡洋舰康沃尔、多赛特郡和航母竞技神号,最终遭遇了前往锡兰进行空袭的大批航母战机编队,乘员死伤惨重。而厌战号因为所在舰队已出海,侥幸与空袭机群错身而过。
计划中对日军舰队的打击未能实施,后者在未找到远东舰队主力的情况下快速脱离了这一地区。厌战号在这一海域剩下的时间波澜不惊,皇家海军只实施过几次小规模的行动。厌战号于1943年离开印度洋,再次前往地中海。自二战开始以来,该舰已经航行了约26万公里。
西西里登陆战役
1943年6月,厌战号战列舰担任驻守直布罗陀的H舰队第一战列舰分队旗舰。
1943年7月17日,在战列舰纳尔逊号、罗德尼号、勇士号,以及航母可畏号、卓越号的伴随下,厌战号开始炮击西西里岛,用主炮火力覆盖了位于卡塔尼亚的德军据点。
萨莱诺登陆战役
1943年9月8日,西方盟军在意大利萨莱诺地区进行登陆作战,代号为“雪崩”行动,战役总指挥官为安德鲁·坎宁安上将。厌战号战列舰对登陆萨莱诺的盟军进行了援护炮击,同时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空袭,但该舰成功击落不少来犯飞机。
1943年9月10日,厌战号率领在1941年曾一度交手的意大利舰队前往马耳他,后者在该处投降并解除了武装。
1943年9月15日,登陆萨莱诺的盟军节节败退,厌战号返回萨莱诺参加战斗。该舰对德军阵地实施的火力压制有效减轻了盟军的压力,亦为增援部队的到达提供了时间。但该舰很快遭到德国空军的攻击,后者出动的“道尼尔”Do.217K轰炸机编队装备了早期的制导炸弹“弗里茨-X”,该武器曾于9月9日击沉意大利战列舰罗马号。厌战号被命中三次,一枚“弗里茨-X”命中并贯穿了厌战号的六层甲板,在动力室爆炸,船体中央被撕开一个巨大的口子;一枚击中烟囱附近并在甲板上造成重大破坏,另有一枚在舰旁海中爆炸,破坏了舰体侧面的防雷突出部,在船底留下一个大洞。这一次的攻击造成近5000吨进水,船身整体向右倾斜了5度。该舰的第四轮机室彻底被毁,临近的第三、五、六轮机室也进水无法使用。厌战号的外形在一瞬间大变,从仪表堂堂的战列舰变成千疮百孔的一堆残骸,幸运的是伤亡并不严重,只有9死14伤。厌战号几乎完全失去了动力,轻巡洋舰德里号一直留在该舰的身边并打算将该舰拖到安全的海域。16时40分,三艘美国拖船合力将该舰拖离凶险的前线,并启程前往马耳他。拖带过程非常艰苦,在路经墨西拿水道时厌战号开始横向侧滑并扯断了全部拖索。于9月19日到达马耳他后厌战号经历了紧急修补,随后被拖往直布罗陀。此后厌战号回到英国本土并于1944年3月进入罗塞斯大修。经过四个星期的维修,该舰的第三炮塔与第四轮机室依旧无法运作。勉强恢复21节的该舰,在4月末重回战线。
诺曼底登陆战役
1944年6月6日,厌战号战列舰作为东部特遣队的一员参加了诺曼底登陆,为剑滩的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尽管被制导炸弹摧毁的X炮塔仍旧无法使用,该舰依旧成为该场战役中第一位开炮的舰船。经过弹道修正的穿甲弹能够很好地破坏混凝土防御工事,厌战号的炮击给了德军很大的杀伤,据统计,厌战号射向炮兵阵地的73枚炮弹中至少有9枚直接命中了目标。几天后该舰又用炮火支援了金滩的登陆部队。厌战号的主炮在此役中过度损耗,只得返回罗塞斯换装主炮。在途中该舰触发一枚磁性水雷,螺旋桨和尾舵再次受到重创,但该舰仍成功回到海港。当厌战号抵达罗塞思时,港内和周围锚地内的英国战舰上站满了船员,他们为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女士”欢呼。厌战号只接受了让其足以重回炮击阵位的简单维修。航速降到15节的该舰,再次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离开军港,去往前线发挥自己最后的作用。
重回战场后,厌战号奔波于各个炮击阵点,炮击了布列斯特、勒阿弗尔和瓦尔赫伦岛,后者是一次开始于11月1日的岛屿登陆战,厌战号用火炮支援了登陆部队。从诺曼底到瓦尔赫伦,厌战号的主炮发射了超过1500枚炮弹。而那也是该舰最后一次发射主炮,从那以后该舰再也没有接收到过指令。
退役解体
1945年2月1日,依旧没有被彻底修复的厌战号战列舰被编入预备役。9月27日,坎宁安被授予圣殿骑士的称号。受封时他特别提到了厌战号,他希望民众不要忘记这艘战舰。民众掀起了保护厌战号舰的运动,要求将该舰保存到博物馆,如同纳尔逊勋爵的旗舰胜利号那样。但是由于战后财政紧缩与一些政治目的,英国已不打算在这艘年事已高且饱受战争创伤的战舰上投入更多资金。保护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厌战号于1947年被决定卖给拆船商解体作废铁出售。
1947年4月19日,厌战号从朴茨茅斯被拖往拆船厂。在航行途中,该舰遇到了一场严重的风暴,大风刮断了拖船的拉索,不久后该舰又挣断锚链,在海上漂泊数日后,于康沃尔郡普鲁士湾严重地搁浅。多次尝试将其拖出无果的人们只好于1950年在原地花费数年时间陆续拆毁。
1956年,厌战号舰被拆解完成。
厌战号战列舰的纪念碑被置放在马拉宰恩的海堤附近,由海军上将查尔斯·马登爵士揭幕,由一名前船员宣读祷告词。桅杆的一部分被竖立在搁浅地附近的一处岬角上,俯瞰着普鲁士湾,该舰的船钟和其中一枚十五英寸炮口塞被展示在朴茨茅斯的皇家海军博物馆。
总体评价
厌战号战列舰是皇家海军历史上获得战场荣誉与授勋最多的军舰,共计35项。其中20项自前五艘厌战号所传承,15项由该舰在两次大战中所获得。
厌战号战列舰在其整个服役生涯中参加了许多重要战斗,其战场荣誉包括:日德兰,1916年;大西洋,1939年;纳尔维克,1940年;卡拉布里亚海战,1940年;马耳他,1941年;马塔潘角海战,1941年;克里特,1941年;西西里岛,1943年;萨莱诺,1943年;诺曼底,1944年;瓦尔赫伦,1944年;比斯开湾,1944年。厌战号战列舰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上获得战场荣誉最多的战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荣誉最多的战舰。(《英国战列舰全史(1914-1960)》 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02 09:40
目录
概述
研制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