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拼音:yā、yà),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压的繁体作“壓”,古字是“厭(
厌)”,始见于战国文字,字形从厂(hǎn),猒(yàn)声,本义是崩塌、倾倒。后以“厭(厌)”表示饱足、厌倦等义,压义用“壓(压)”字表示。“压”由本义引申指从上往下施加重力,后又引申为以权势或强力抑制、逼迫、制服、超越等。压读去声yà时用于“压根儿”,指从来、根本,多用于否定句。
字源演变
小篆的“壓”字是个左上包围结构的形声字兼会意字。右下方的“土”字是形符,表示跟泥土土地有关。右上方的“厭”字(“厌”)作声旁,表示读音与此接近,兼表“压迫”之义。现代用来表示“压迫”的“压”字,本字应当是“厭(厌)”,《说文‧厂部》:“厌,笮(zé)也。从厂、猒声。”“厌(厭)”的本义是压迫,和笮的“压迫”义正相吻合,后来“厌(厭)”被借为满足、讨厌等意义,而转注为从土、厌声的“压”字,以保留“厌(厭)”的本义。
楷书的“壓”字由小篆演变而来。汉字简化时将“壓”字中间的“猒”省去,而在意符“土”旁加点,成为“压”,民国时期于1935年颁布的《简体字表(第一批)》收录了这个简体字。新中国成立后以这个“压”为规范简化字。
《说文解字》曰:“压,坏也,一曰塞补。”据此可知“压”的本义是指崩塌或者堵塞。崩毁后泥土石块有所覆压,于是由这个意思引申指对物体从上往下加力,如加压、挤压、泰山压顶。能压住别的东西,本身多在上面,所以又有“覆盖”的意思,如“黑云压城城欲摧”;又引申为胜过、超过,如诗、文写得最好,评为第一,压倒其余的同类作品,称为“压卷之作”。而另一方面,被压的东西,总要比原来要低些,因此“压”又有“降低”的意思。如“压价”是强使价格降低,“压点声”是把声音降低,比原来的声音小些。
压与被压的东西是挨在一起的,因此“压”还有迫近、逼近的意思。如“大军压境”是对方的军队已经迫近边境、“太阳压树梢”是指太阳接近树梢,天快黑了。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近义辨析
压—轧
二字都有挤压的意思。在使用时,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压”表示单纯地从上面给一个力,往下压的意思;“轧”则是指车轮或圆轴之类滚压。此外,“轧”多用于特指,约定俗成的词语比较多,如轧钢、轧轨、轧棉机、轧土机,与机器、车床有关的多用“轧”;而“压”构词能力强,除了一些科学术语,如压力、压强、水压、气压外,还可以形容一些抽象的事物,如压制、压抑。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三】【土部】乌狎切(yā)
坏也。一曰塞补。从土厌声。
说文解字注
“坏也”注:此与厂部厌义绝不同,而学者多不能辨。《广韵》压下云:“镇也,降也,笮也。”乃皆厌之训也。
“一曰:𡫳补也。从土,厌声”注:乌狎切,七部。
广韵
乌甲切,入狎影 ‖ 猒声盍2部
压,镇也。降也。笮也。坏也。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 壓;部外笔画:14
(yā)《广韵》乌甲切。《集韵》《韵会》《正韵》乙甲切。并音鸭。《说文》:坏也,笮也,塞补也。一曰镇压。《唐书·柳仲郢传》:仲郢为京兆尹,政号严明。为河南尹,以宽惠为政,或言不类京师时,仲郢曰:辇毂之下,弹压为先,郡邑之治,惠爱为本。
(yè)又《集韵》益涉切。音嬮。伏也,合也。
(niè)又诺协切,音㘨。一指按也。
(yàn)又於豔切。通作厌。足也,疾恶也。《前汉·叔孙通传》:朕甚压苦之。
或作厌、餍。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厂”从上、左包围“圡”,底部“厂”略低。“厂”的横笔居上居中。“圡”,首笔横在横中线;竖笔在竖中线右侧;第三笔横长,右端超出“厂”。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