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自然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历史时期自然地理环境的变迁。在时间尺度上,将研究地质时期地理环境的古地理学与研究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相联系,从而提供地理环境变迁的连续时间谱。由于学科的相互渗透与方法的借鉴,近年来它与古地理学在研究时段上有一定重叠。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时段一般认为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能在较大范围和较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界之时起,即农业出现以后。
历史变迁
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虽有自然原因,但人类活动是改变地理环境面貌的更活跃、更积极的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但人类活动引起地理环境的变迁受自然地理过程基本规律的制约。
学科分类
综合历史
从整体或系统研究环境变迁。通过复原一系列时间断面的地理环境,建立环境变迁序列。此外,各个时期地域分异的变化、自然地理界线的变迁、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历史变化、不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的对比研究等,亦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部门历史
研究诸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植被、动物、水文、土壤)在历史时期的变迁;
区域历史
以一定区域为研究范围。综合历史自然地理学是建立在部门历史自然地理学和区域历史自然地理学的基础上。历史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历史文献与野外考察相结合,以及考古学方法、沉积物分析、孢粉分析、14C年代测定等。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历史文献,广泛分布的古代人类活动遗迹以及类型多样的自然地理单元,为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现状
国外在这一领域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虽有一些研究,大多作为历史人文地理的一部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渊源久远,但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末才被提出。在60年代和70年代,主要着眼于某些部门自然地理要素变迁的研究。1982年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一书,是历史部门自然地理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黄土高原历史自然地理及京津地区坏境变迁的研究,可作为历史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的代表;现正开展对历史时期黄河流域环境变迁与下游河道变迁的研究。某些研究者还提出建立中国的历史时期环境变迁序列。
发展历程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历史气候、历史地貌(包括河湖、海岸线、沙漠等)、历史植被等几个大的方面。
历史气候变化研究近年来更多是与全球环境变化联系在一起。在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的核心计划中,2000年以来的气候变化一直是研究的重点。这个时段的确立与预测未来50—100年环境变化这个国家目标有关。从目标需要的分辨率来看,分为2000年(分辨率至少为10年)和500年(分辨率为年或季)两个方面。这样的尺度正是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主要时期,有非常丰富的历史记载可以提供研究,尤其近500年来的明清时期资料留存量比此前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具有研究高分率气候变化的代用资料基本条件。
但从2005年以前的研究状况来看,无论是资料发掘和相应的处理手段都有许多工作要做。大体可以包括三个方面:(1)信息辨析和校正。文献中的历史气候资料,大部分是记录的事件。这些事件本身不是气候学定义上的气候统计值,不能直接证明气候统计现象。因此,所谓的历史气候资料不过是一些代用资料,但这些代用资料与气候统计现象之间有某种关系,这是代用资料价值的基础。寻找和证明这种相关关系,从而利用代用资料推论气候统计值,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研究个例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发掘新的资料序列。历史气候研究中很重要的研究工作,是建立气候要素变化的事件过程。气候序列可以从许多方面来描述,除了冷暖干湿等比较常见的内容外,还有其他内容,包括气候系统要素本身以及所影响的径流水文和社会响应影响等。这些新序列的重建,需要从区域气候特征和资料提供信息这两个方面来把握。例如,云南高原的雨季深受西南季风到达时间的影响,从文献中记录的雨季开始时间,可以反演出西南季风演变的部分区域特征。又如东亚季风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显著的特征表现(以梅雨过程为主),而文献中记录的晴雨等天气现象就是构架梅雨带时空特征的基本信息。
(3)提高序列的分辨率和气候要素的空间分辨率。提到气候要素序列的时间分辨率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气候变化在时间上的特征,这点毋庸赘言。但通常许多气候要素和现象在空间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何描述这些空间分布特征,可能比建立一些序列更困难,也更有挑战意义,需要今后多加努力。
历史地貌研究的河流地貌中,以往主要集中在大江大河在平原地区的河流干道变化上。这些研究近年来的进展不大,一些研究者已经在呼吁加强这些研究。由于大江大河的河流变化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新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需要有足够的突破,以使形成一个新的台阶,推动研究的进展。这方面的研究进展可以有三方面的考虑。
其一,研究手段。纵观以往研究,在学科手段上主要利用文献记载,并辅以大比例尺地形图确定河流的位置。由于地形图在平原地区的精度较低,不足以反映河流过程在平原地区的微观高程变化,因此,在确定河流的具体走向时,往往带有推测的性质。2005年以前遥感技术发展很快,90米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可以反映米一级的高程差异。这些高程差异与历史河流的泥沙堆积有很大的关系,经过特殊处理的DEM分色影像,可以清晰地反映历史河流在微地貌上的影像。因此,充分利用这些现代的影像数据,在历史河流的空间定位上,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历史河流走向,使研究精度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见,新研究手段的引入,对推动河流地貌的研究有积极的作用。
其二,研究对象。历史时期主要河流的变化研究已经达到一个高度,但实际上平原地区还有许多中小河流,这些中小河流与大江大河构成一个水系,而这个水系在历史时期同样是变化的,但2005年以前我们对水系格局变化了解得并不多。如果我们把视野从干流扩展到水系上,从区域角度审视河流地貌,显然会有新的研究内容可以发掘。这方面可以关注的区域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平原和淮河及苏北平原,同时区域研究对象出现整合,把河流、湖泊以及相应的海岸线联系在一起,从相互影响角度来考虑其历史时期的变化。
其三,数据方式和数据系统。传统的河流地貌研究结果以论文和时间断面图来表示,实际上历史时期的地貌变化在空间上和时间上是连续变化的,尤其是研究对象从干流扩展到水系网络的情况下,传统手段在处理数据和数据的表达方面就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历史河流地貌的数据方式和数据系统可以参考CHGIS数据理论和方法,因为两者所表达的对象,在时空特征上有很相似的地方,只要根据数据的特征做些相应的修改,就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方法和数据库结构系统。
历史植被研究长期以来的发展并不理想。由于文献资料中并没有集中的描述,有关历史植被信息常常在一些文献中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都比较差,仅仅利用传统的研究方法,很难逾越资料局限所带来的问题。历史植被可以看作是土地覆盖和土地利用(LUCC)方面的一个类型,如果借助LUCC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从土地覆盖入手,可能推动历史植被研究的发展。LUCC核心计划目的在于理解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双重作用下,土地覆盖和利用的时空变化过程,以及造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最终回答地球环境系统陆地表面变化与其他圈层变化之间的关系,以便更好地理解地球环境系统的动力过程。在我国强调的时段是过去300/500年,期间发生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和驱动力问题。之所以确定这个时期,主要考虑的是文献资料的可能性。我国明清时期留存大量纳税土地的记录数据,尽管这些数据有种种问题,但它的时间和空间连续性都很好。同时土地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最重要的陆地表面利用类型,在LUCC研究中占有中心的地位。由此来看,历史植被研究应该纳入到LUCC相关的研究中来考虑。
尽管土地覆盖和利用方面有很好的研究前景,但由于这是一个新领域,仍然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两大方面:(1)分类系统和各类基础资料的收集。LUCC研究不仅考虑历史过程,还需要与现代遥感和统计数据的衔接,因此在分类上要保证这种衔接的可能性,但历史数据与现代统计数据有很大的差别,如何制定合适的分类系统,将决定这种衔接是否能实现,否则将大大影响数据的应用范围。在合适的分类系统中,才能实现基础文献资料的收集。尽管明清时期有很好的与赋税相关的土地数据,但到2005年以前为止到底有多少相关的资料,仍然不清楚。例如,清代修有赋役全书,但2005年以前存有多少种赋役全书和收藏情况,并没有人详细地研究过。弄清楚文献家底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才能决定如何收集和利用。
(2)土地数据校正和其他类型数据的获得。众多研究已证实历史文献中记载的土地数据是一种纳税单位,尽管标以“亩”,但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面积单位。如何实现从纳税单位到面积单位的转换和校正,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其直接影响研究结论的可靠程度。与土地数据校正相关的还有统计口径和统计单位的变化问题,前者的主要问题是插花地情况,后者的主要问题是行政单位面积变化问题。插花地在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下普遍存在,但与本地土地的主要差别在于征收和统计的对象的不同,因此准确评估插花地数据,并作出相应的校正,也直接影响一地垦殖率的准确性。土地数据本质上是一种统计数据,统计范围是与行政单位所管辖的范围相联系的。我国历史上行政单位是个变动的要素,只有首先获得行政单位的面积变化,才可以评估土地数据是否可靠,以及作出相应的校正。但2005年以前来看,这方面的数据基本上是非常缺乏的,尽管《中国历史地图集》提供了明清时期府一级的两个标准年代地图,但实际上政区是连续变化的,不能用一个标准年代替代整个朝代情况。这方面CHGIS项目研究的内容将可以利用,但该项目正在进行中,完成全部数据尚需时日,同时该项目主要复原府一级的数据,要满足与土地数相匹配的县级面积变化数据,还有大量的研究工作要做。在解决土地数据问题后,分类中其他类型数据也需要有相应的评估方法,相关的思路和方法还需要研究。
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发展除了本身研究内容的扩展深化外,其本身作为整体,有两大方面需要考虑。其一,充分利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背景。全球环境变化是当前地球科学的研究热点,历史自然地理在研究对象上是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部分,因此相关的研究无论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应该充分利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已经构成的学术平台。在中国,IGBP和IHDP两大研究组织已经有了相应的国家委员会,经常组织各种学术活动,历史自然地理的研究者需要关注和加入这些活动。其二,新技术和方法的掌握。时至今日,以GIS为核心的3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有关可以在历史自然地理中应用的3S数据和工具也很多,掌握和利用这些新技术以及相关的理论和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书本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由谭其骧主编。
【1982年一版一印 仅4100册】
书籍作者: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编委会
图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2-01 印刷时间:1982-01-01
开本:16开
装订:平装 印数:4.1千册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8 20:43
目录
概述
历史变迁
学科分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