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History)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历史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发展历程
1899年秋,京师大学堂设立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
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
1904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史学教育。
1998年,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历史学专业由历史学(专业代码:060101)、中国历史(专业代码:060102)与历史学教育(专业代码:060108)合并而成,专业代码仍为060101。
1999年,盐城师范学院、南通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淄博学院、衡阳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海南师范学院、西藏民族学院(并入西藏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历史学专业。
2000年,唐山师范学院、忻州师范学院、佳木斯大学、哈尔滨学院、上饶师范学院、井冈山师范学院、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曲靖师范学院、天水师范学院、石河子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历史学专业。
2001年,太原师范学院、江苏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德州学院、潍坊学院、江汉大学、内江师范学院、遵义师范学院、河西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历史学专业。
2003年,河北北方学院、
涪陵师范学院、
西华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红河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历史学专业。
2004年,邯郸学院、长治学院、呼伦贝尔学院、黑河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滨州学院、菏泽学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历史学专业。
2010年,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沧州师范学院、运城学院、吕梁学院、晋中学院、深圳大学、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六盘水师范学院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13年,成都师范学院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14年,张家口学院、西华大学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15年,清华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塔里木大学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其中清华大学历史学专业修业年限设置为二年(二学位)。
2016年,石家庄学院、昆山杜克大学、宜春学院、萍乡学院、汉江师范学院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18年,百色学院、阿坝师范学院、汕头大学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19年,沈阳师范大学、九江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怀化学院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历史学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代码为:060101。同年,东北师范大学、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获批设立历史学专业。
培养目标
历史学类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扎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历史知识、深厚的人文素养、敏锐的问题意识与思辨能力,掌握历史信息搜集、考证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历史过程和现实处境中考察特定的历史现象,记录、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形成合理的见解,以开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类社会生活及其价值观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学校及相关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育与研究,适应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培养规格
历史学类本科专业学制一般为4年。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弹性学制,但最短不得少于3年,允许学生因创新创业而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每16学时折算为1学分。各专业的总学分按照学校规定实施,但专业类课程的学分所占比例不得低于60%。对按规定修满学分并符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的学生,可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素质要求
拥有优良道德品质;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达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知识要求
掌握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对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亦有所了解;熟悉并掌握历史学的核心知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国内外史学界的重要动态;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具备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和文学素养。
能力要求
掌握资料分类、检索、甄别等基本技能,具备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古代汉语解读能力,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外文资料,可用外语进行学术沟通与交流;熟练掌握电脑及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具备以书面、口语和多媒体方式向社会传播、普及历史文化与知识的能力。师范类院校学生应具备相应的教师教育技能。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框架总体上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由通识类、公共基础类和专业类三类课程组成。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
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课程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进行各种形式、层次的联合培养,开展双语教学或纯外语授课,还可以引进外籍教师。
各专业最后形成的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领域。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主要包含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教育类和创新创业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艺术品位和创新创业意识。其中,修读自然科学类和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原则上不少于2门。师范类院校学生须修读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和教师教育系列课程。
公共基础类课程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大学外语、大学体育等。
①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关于学科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课程,含通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如师范类院校应开设历史学科教学论、历史教学技能训练等课程。
②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指深化专业知识,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含断代史、国别史、区域史、民族史、专门史等。
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检索、史学论文写作、田野调查与考古发掘报告撰写、博物馆陈列设计训练、公众历史策划等。师范类院校应开设教学案例设计与研析等课程。
专业实训主要指专业考察(如文化遗址考察、博物馆研习)、社会调查(如口述历史)、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类院校还可进行教学见习等活动。
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田野考古实习、博物馆工作实习、社会实习(如新媒体历史传播实习)等。各类实习应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
(1)选题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完成专业学习的必要环节,可采取学术论文、案例分析、专题设计、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选题力求立足于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对相关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了解。能够明确选题的意义,力求在理论与方法上有所创新。学生拟定选题后,须经指导教师审定和同意,方可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2)写作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应以史料为基础,立论明晰,表达准确,文意通顺,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力求达到一定学术水准;在理论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鼓励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写作须符合学术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求。
(3)指导要求
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各专业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设计)答辩。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相关人员共同指导。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历史学类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3人,另可根据专业需要在相关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各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
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千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专业类课程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
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5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2/3。
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倡师德自律。系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捕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并具有研究这些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参加教研室或教学团队对课堂教学的集体研讨,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认真备课,组织课堂教学,进行课外辅导和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与学生积极互动、教学相长,处理好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研究,进行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
学校与院系应重视和发挥教研室组织教学的作用,加强教学研讨,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一步深造,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并在时间、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知识,应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参加相关培训及研修,追踪学科前沿,更新知识结构,开阔学术视野,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设备资源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有较为丰富的历史学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电子书和数据库等,覆盖相关知识领域。应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
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建立1~2个专业实验室(如历史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室、历史文化创意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建设至少2个相对稳定和开放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如师范类院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
各专业应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经费
新开办的历史学类专业,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以购置图书资料及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
各高校应保证为历史学类各专业提供不少于学校其他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经费,且逐年有所增长。
质量保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专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思路、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管理评审、教学评估、公众监督,以及教学质量监控机构、责任人及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在教务运行、教学过程、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定期进行全面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估。
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督导组的作用,建立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相结合的机制,融日常管理、定点管理和定期管理于一体,以加强对教学过程的管理。
培养模式
人文班特别重视将文、史、哲三科基础打通,以“精读原著、注重基础、培养能力、史论结合、中外贯通、分段培养”为原则,建立起与以前文、史、哲3系既相联系又有很大区别的课程体系;实行多思(启发式教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多读(要求学生诵读一定数量经典原著)、多练(要求学生平时写读书心得、每年写出学年论文)、多讲(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讨论与讲座)、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五多”教学方法。力图培养出具有比较坚实的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人文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独立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文科学人才,为造就新一代马列主义人文科学专家、学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代表院校:武汉大学)
与注重人文科学综合素质培养的人文实验班相区别,史学基地班以中国历史、世界历史作为基本的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强调史学的专业训练,包括史学理论与基础知识、史学原著阅读与分析能力、史学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并制订了相应的全程教学计划与管理措施。
所有学生都应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首先要求所有学生在1年级及2年级大部分时间学习历史学最基本的课程,形成较宽的知识面,然后通过引导与课程组选修的办法使学生自己确立深入学习的方向。
(代表院校:武汉大学)
1.打破学科壁垒,注重专业融通,搭建历史学专业发展的学科平台。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凭借这一学科优势,整合文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力量和优质资源,组建校级二级重点学科“专门史(中国文化史)”与校级特色学科“世界现代化与中国发展”,为历史学专业发展搭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平台。
与此同时,着力强调专业之间的融通。以历史学学科知识为基点,实现与旅游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之间的交流、贯通,从专业之间的横向拓展上丰富学生专业知识,开阔思维和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整合通史与地方史课程,构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课程体系。以此充实、更新通史教学内容,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提升学生个案研究能力与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能力。
3.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开拓课外活动新途径。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学习的延伸和深化,是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为此可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充分调动和利用校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广建平台,广开渠道,构建起全面、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4.基于田野调查和课堂讲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多元化、便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因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5.以毕业论文写作和师范生技能竞赛为契机,构建技能训练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开掘地方文化资源,强化实践环节。
(代表院校:淮阴师范学院)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这既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根据专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历史学学科专业实际发展和就业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更新。
1.培养目标方面。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取到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所应对。因此,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实行多层次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次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人才分流机制。设置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师、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
2.设置方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以理论课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考古学、法律、文物等知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结合历史学的特点开设一些理工科相关的课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乐观积极向上,并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3.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需要改进过去以培养教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现行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院式的历史教学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人才,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灵活思维力、实践动手力、社会适应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打破这种限制。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其实意思就是说历史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利用历史学科的优点,来实现史学知识和方法与其他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4.教学方面。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将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综合应用,这样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从课堂到社会再回到课堂的过程,可以达到对历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双重效果。因此,可将历史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设为必修实践,将技能延伸实践设为选做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同时,由学校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单位实践的机会,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就业去向。
(代表院校:石河子大学)
数据统计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6000-18000人。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历史学类专业属于人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强、涉及面宽等特点。历史学主干学科有中国史、世界史和考古学,与其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
考研方向
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相近考研方向有
中国少数民族史、
马克思主义理论、
法律(非法学)、
学科教学(历史)等。
就业方向
历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从业方向有高中教师、事业单位人员、小学教师、大学教师、助理、秘书、文员、公务员、初中教师等。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