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阶级意识》收录卢卡奇写于1919—1922 年间的多篇论文。该书讨论的异化理论、辩证法和总体范畴、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意识等。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作了新黑格尔主义的解释,把总体性范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把异化学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卢卡奇从主客体相互作用和主体一客体同一的主观辩证法出发,否定自然辩证法和反映论,并且在关于自然辩证法等问题上,同恩格斯展开了论战。该书还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神化为改变现实的决定性条件和力量,并提出了一系列尖锐的问题。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第二国际的发展也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各个国家不断地出现了一些大大小小的革命活动。但是落后的俄国取得了革命的成功,而先进的欧洲国家却遭到了失败。卢卡奇就是在革命失败后流亡到维也纳,但仍然主观主义地相信大革命的浪潮将在短时期内把整个世界,至少是全部欧洲引向社会主义,它决不会由于一些国家的革命的暫时失败而衰落。在这种世界革命不久将爆发的气氛中,卢卡奇也产生了世界无产阶级必然很快获胜的信念,主张同来自资产阶级世界的一切制度和生活方式全面决裂。他认为,欧洲革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欧洲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没有像俄国工人阶级那样被调动起来,为此,他认真地研究了阶级意识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问题,写出了一系列的文章,这些文章在1923年以《历史与阶级意识》为名用德文在柏林出版。
《历史与阶级意识》强调阶级意识对历史的决定作用,书中指出,“历史”和“阶级意识”这两个范畴标明了同一个事实:历史是由阶级意识决定的,阶级意识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个辩证法问题。作者认为,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不成熟。书中强调意识的作用,把辩证法看作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问题,指出正统马克思主义仅仅是指“方法”。把马克思的辩证法主要归结为黑格尔的总体性范畴,从“总体性”出发,对物化和异化理论,主客体同一理论,阶级意识理论等进行了阐述,指出近代“理性主义”和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都是物化意识在理论深处的表现。按照总体性范畴,把辩证法归结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由此得出自然界不存在辩证法的结论,还指责认识的反映论是以非辩证的方式把思维同存在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因此,他强调是要恢复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全部重要意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仅仅是指“辩证方法”,只要坚持这一方法, 即使新的考察完全否定了马克思的结论,也应毫无保留地放弃旧结论,接受新观点,而仍不失为 “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
卢卡奇(Georg Lukács,1885年4月13日—1971年6月4日),匈牙利哲学家、文学批评家和匈牙利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人(1919年到1929年间)之一,在奥、德和俄国过了若干年侨居生活后,于1945年回到匈牙利,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担任
布达佩斯大学美学系主任。主要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列宁:对他思想的统一性的研究》《政治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