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厄普代克
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美国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作家、诗人。一生发表了大量体裁多样的作品,包括系列小说“兔子四部曲”“贝克三部曲”以及一些短篇小说集、诗集和评论集等。其中,《兔子富了》和《兔子歇了》使他分别于1982年和1991年两度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厄普代克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文风对许多作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物生平
约翰·厄普代克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雷丁,父亲卫斯理(Wesley R. Updike)是高中数学教师,母亲琳达‧格雷斯‧霍耶(Linda Grace Hoyer)是一名作家,热爱写作,一度是《纽约客》的撰稿人。厄普代克年少时,常常看到母亲坐在打字机前敲敲打打。厄普代克小时有口吃的毛病,又患牛皮癣。从小嗜读推理小说,喜欢的作家有阿嘉莎·克莉丝蒂,后来在母亲的鼓励下尝试写作。
1950年在哈佛大学攻读英文系,1953年娶牧师女儿玛丽‧潘宁顿(Mary Pennington)为妻,并曾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1年。返美后成为《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城中话题”(Talk of the Town)专栏作家,辞去《纽约客》工作后专事写作,为了解决经济压力,他养成了每天必写5页纸的习惯,并长年定居麻州新英格兰区(New England)。1958年,厄普代克出版诗集《木匠母鸡和其他驯兽》(The Carpentered Hen and Other Tame Creatures),隔年《贫民院义卖会》出版。
创作生涯
他的作品充满性描写,在当时是一种文学禁忌,如《夫妇们》(Couples,1968年),撰写露骨的性爱情节,有换妻派对,惹起争议。2008年英国《文学评论》杂志称其“现代文学中粗鲁、不得体或荒谬的性描写段落”,授予“糟糕性描写小说终身成就奖”。1967年,他的名著《半人半马怪》获得全美书籍奖;1968年,被授予欧·亨利故事奖。同年荣登当年4月26日《时代》周刊的封面,封面上的大标题是“通奸社会”。
1960年出版《兔子,快跑》(Rabbit, Run),是厄普代克“兔子四部曲”中的第一部,厄普代克以“兔子”哈利·安斯特朗为主角,继续创作有《兔子归来》(Rabbit Redux,1971年)、《兔子富了》(Rabbit Is Rich,1981年)以及《兔子歇了》(Rabbit at Rest,1990年),记录了美国自二战后40年来的社会历史的全貌,内容涉及越南战争、登陆月球、能源危机,有人称之为“美国断代史”。《兔子四部曲》中充斥着性的描写,有兔子婚外情,兔子换妻,兔子一夜情,甚至与儿媳上床,“兔子”的“一生是一段向女人身子里钻的旅程”,可以说兔子走过风光无限又危险至极的性爱之旅。
1982年10月18日,厄普代克第二次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故事。在1982年之前,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只有三位作家有过两次登上《时代》封面的荣誉,他们是辛克莱·刘易斯、海明威和福克纳
2000年,出版《哈姆雷特》(Hamlet)的前传《葛楚德与克劳狄斯》(Gertrude and Claudius)故事是哈姆雷特的母后葛楚德以及其丈夫,还有国王胞弟克劳狄斯。2003年,以短篇小说集《早期故事》(The Early Stories: 1953-1975)荣获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
人物评价
厄普代克喜欢抽烟,长期患有肺癌,2009年1月27日因肺癌病逝麻州家贝弗莉庄园,自1958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以来,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3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两获普利策奖、两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说:“约翰·厄普代克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像19世纪的纳撒尼尔·霍桑一样,他是而且将永远是国宝。”
杰恩·帕里尼(Jay Parini)认为“没有人可以像厄普代克那样,抓住宾夕法尼亚那个地区的空气的特殊气息与味道……《鸽子羽毛及其他》(1962)或许仍是他这方面最好的故事集。”
尼古拉斯·米尔斯认为“如果社会历史学家们想知道美国是如何从20世纪50年代的艾森豪时代过渡到90年代的克林顿时代的,他们会发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小说是必读作品。”
厄普代克生前是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每一次都与此奖擦身而过,对此他有理由不平,在他笔下的新教徒“亨利·贝克”,是美国犹太裔作家,常遇到写作障碍,尤其是在写诺贝尔奖受奖演说稿的时候,1999年贝克却意外领得诺贝尔文学奖,似乎是对瑞典人的一种嘲讽。
出版图书
主要著作
小说
约翰·厄普代克
伊斯特威克系列
诗集
评论集
获奖记录
1959年 获古根海姆奖研究基金(Guggenheim Fellow )
1959年 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罗森塔尔基金会奖(National Institute of Arts and Letters Rosenthal Award)
1964年 获全国小说图书奖(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 )
1965年 获法国获得最佳外文书奖 (Prix du Meilleur Livre étranger )
1966年 获欧·亨利奖(O. Henry Prize )
1981年 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 )
1982年 获普利策小说奖(Pulitzer Prize for Fiction )
1982年 获全国小说图书奖
1982年 获联合同盟俱乐部亚伯拉罕·林肯奖(Union League Club Abraham Lincoln Award )
1983年 获全国图书评论界批评奖(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Criticism )
1984年 获国家艺术俱乐部荣誉奖章(National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
1987年 获圣路易斯文学奖(St. Louis Literary Award )
1987年 获大使图书奖(Ambassador Book Award )
1988年 获美国笔会/马拉穆德奖(PEN/Malamud Award )
1989年 获国家艺术奖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
1990年 获全国图书评论界小说奖
1991年 获欧·亨利
1992年 获哈佛大学荣誉文学博士(Honorary Doctor of Letters from Harvard University )
1995年 获美国艺术与文学院威廉·迪恩·豪威尔斯奖章(William Dean Howells Med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1995年 获法国艺术及文学司令勋章(Commandeu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
1997年 获大使图书奖
1998年 获美国图书突出文学贡献奖章(National Book Award Medal of Distinguished Contribution to American Letters)
2003年 获全国人文奖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
2004年 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奖(PEN/Faulkner Award for Fiction)
2006年 获迈克尔·雷短篇小说奖(Michael Rea Award for the Short Story)
2007年 获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小说金质奖章(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Gold Medal for Fiction)
2008年 获杰佛逊奖(Jefferson Lecture)
访谈精选
《兔子,歇了》中译本
Q:你是怎么决定成为一个作家的?
A:我母亲想当作家,我很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她坐在打字机旁敲敲打打。虽然我小时候最喜欢画画,但估计当作家的念头这时已经钻进我脑子里了。
Q:你的名字多年来一直同《纽约客》连在一起,你对此有何感想?
A:很高兴。12岁时阿姨给我订了份《纽约客》,作为圣诞礼物,我当时就觉得这是世上最好的杂志。1954年他们刊登了我的诗和小故事,这可是我文学生涯中的重大转折。编辑的细心程度以及他们对喜爱作品的感激程度是其它杂志所无法相比的。我也喜欢他们的版式—在文章结尾处署名,所有人的字号都一样大。
Q:有一次你在谈《兔子,跑吧》时说过,开始写小说时想描写一种战战兢兢躲躲藏藏的生活。你为什么对这种生活如此有兴趣?
A:在1959年的美国社会,我身边这种胆小的人多的是。我自己内心也有一定程度的恐惧和躲闪。这种人靠不住,不会作承诺,在社会中不会全力以赴。我把哈利想象成一个打篮球的小伙子,当时在高中里每个人都想当篮球明星。你有运动员的潜力,长得又高,心里觉得自己到18岁一定能成个人物,结果到了那时却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于是哈利蓄积了许多特性,甚至有了“兔子”的外号。兔子东躲西藏,兔子性欲旺盛,兔子紧张,兔子喜欢草地和蔬菜。他的形象这样触手可及,我对他的神经反应、说话方式都成竹于胸,也许多半因为我自己就是这样的人。
Q:从50年前开始写“兔子系列”时起,你就试图调和人类渴望终身伴侣和对性自由的不时之需之间的关系。你现在有结论了吗?
A:人脑是很好奇的,所以要人类带着这样的大脑去安于一夫一妻制是很困难的。一夫一妻制是社会的选择,因为容易管理。然而我一生中见识了很多婚姻的破裂(60年代之前之后都有),因为每个人(不光是年轻人,中年人也一样)都觉得有权利拓宽自己的性口味。富人更是如此。弗洛伊德将幸福和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床上好,你就好。但这种性满足是很难达到的。即便你达到了一次,它也会很快溜走,所以持续的不幸福成了我们生活的特征。
Q:你太太对你的小说有何反应?《时代》有一次引用你的话说她从来不会完全肯定你的小说?
A:玛丽是个很难得的敏锐的读者,她几乎总是对的。如果我在小说中保留了她不欣赏的写法,也是因为我内心爱开玩笑、鲁莽的一面在作怪。通常我只在完成或卡壳的时候才会让她看,我从来不会贬低她的意见,她对提升我的写作很有一套。
Q:暴力在你的小说里是缺席的,有评论认为这影响了小说的写实性,因为我们的世界中有很多暴力存在。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A:我的生活里就没有暴力。我没打过仗,连架也没打过。我不认为一个和平的人应该在小说里假装暴力。纳博科夫写的那种血淋淋的事情,对我来说更像文学而不是生活。我对我笔下的人物有一种温情,不允许自己对他们施暴。如果有一天大屠杀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我肯定自己能够提高表述暴力的能力;但如果没有的话,我们也不要为了时髦的幻想而滥用在出版业中的特权。
参考资料
夫妇们 (豆瓣).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04 09:2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