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煎属豫菜,起源于中原。据《食宪鸿秘》记载:“卷煎,将蛋摊皮,以猪肉加料卷好,仍用蛋糊口。猪油、白糖、甜酱和烧。切片用。”黄淮流域吃食卷煎的习俗久已有之,尤其是在河南封丘、安徽泗县、山东泗水以及江苏睢宁等地最为常见。
史书记载
《食宪鸿秘》是一本较为全面地记载中国古代饮食的书籍。据《食宪鸿秘》记载:“卷煎,将蛋摊皮,以碎肉加料卷好,仍用蛋糊口。猪油、白糖、甜酱和烧。切片用。”
民间传说
一则民间传说赋予卷煎传奇色彩。
相传,后周大将赵匡胤率兵北上抗敌,途经封丘陈桥驿时正值饭口,驿馆安排地方伙食犒劳三军。“此乃何物?如此美味。”赵匡胤指着餐桌上的卷煎问道,侍卫急忙作答“卷煎,地方佳肴。瘦肉成馅,蛋皮卷裹,蒸之。”赵匡胤眉头紧锁,说道:“卷尖?此乃黄袍加身也”,将领们心领神会,纷纷称赞。
当晚,醉酒后的赵匡胤被众将士黄袍披身,齐呼万岁,史称“陈桥兵变”。从此“卷煎”改名“卷尖”,随即成为宋庭御菜,流传至今已有千年。而这则故事历经时代洗礼,千回百转,至今仍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广为流传。
饮食影响
黄淮流域吃食卷煎的习俗久已有之,尤其是在河南封丘、安徽泗县、山东泗水以及江苏睢宁等地最为常见。也让不少人误认为是当地的独有特产,常将其作为礼品送予亲友。
卷煎属豫菜,起源于中原。清蒸卷煎或许是封丘厨师入行的必修课,少蒸一分肉质油腻,多蒸一分蛋皮脱落,方寸决断间最是考究厨艺。新密地处浅丘陵地带,以当地盛产的红薯粉条作为制作卷煎的主要原材料,使其增加韧性,便于再次红烧。洛阳水席始于唐代,闻名于世,扣碗卷煎名列其中,传承至今已有千年。
菜品做法
做法一
原料
猪嫩瘦肉150 克,鸡蛋清1 个,湿淀粉50 克、花生油15 克鸡蛋2 个,精盐7 克,香油3克,芝麻油15 克。
制法
1.准备工作:将猪嫩瘦肉剁成碎馅,放入碗内,再加精盐、鸡蛋清、湿淀粉、香油、芝麻油调匀成馅;鸡蛋另磕碗内,搅打均匀。将炒勺放中火上,烧热后加入花生油晃匀,至五成热时,倒入鸡蛋,随即将炒勺晃动使蛋液成为直径1 尺左右、厚薄均匀的薄饼。再将炒勺翻过朝下,用火嘘一下,取下成蛋皮(为了增加鸡蛋皮的韧性,通常在鸡蛋液中添加适量的水和淀粉)。将蛋皮饼平铺案板上,把馅均匀摊在蛋皮上,抹平后卷起,成蛋卷,在肉馅与蛋皮接触面涂上淀粉溶液,这样使肉馅和蛋皮结合更好,做出来的卷尖更美观。
2.蒸制:将蛋卷放在大盘内,入笼用旺火蒸15 分钟取出,用洁净白纱布包起,上压重物晾凉即成。食时,切薄片装盘,为了增加食用的口感,通常在使用之前加热一下,或者沾上淀粉溶液过一下热油,这样口感更香糯,并且吃起来不会特别柴。
附注
也可用紫菜作皮。馅料还可用鱼、虾、鸡肉调制。
闽南一带的五香卷,则是馅料中放入荸荠或葛薯、北葱剁成粒丁,用豆皮做皮,炸制后,蘸上沙茶辣、芥辣、辣椒酱、萝卜酸、芫荽,味道更好。
东北熏卷煎
用料:
干豆腐、猪肉、葱姜、鸡蛋、锡箔纸、盐、酱油、味精、料酒、花椒、八角、小茴香、白芷、白糖
做法:
1.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剁成肉泥
2.葱切末,姜切末
3.碗中放入肉馅儿、花椒粉、酱油、料酒、味精、葱姜末顺时针搅匀
4.在放入一个鸡蛋清,顺时针搅匀,这样搅的肉馅会更上劲儿
5.取一张干豆腐,平铺在案板上
6.将肉馅儿抹在干豆腐上,要涂抹均匀,后面留出一块封口用
7.从一端卷起来
8.卷到末尾处,用剩下的蛋黄(不要浪费)涂抹在干豆腐上,卷好即可
9.锅中做水将卷好的豆腐卷放进锅里
10.盖盖,大火烧开,蒸15分
11.15分钟后,卷煎就好了,皮有些发皱,这是正常的,这时候就能吃了
12.另起一口无油无水的干净锅,放上一块锡箔纸,在上面放入适量的白糖
13.再坐上帘子,放上蒸好的卷煎
14.盖盖,大火烧至锅冒烟,关火
15.二三分后打开盖,翻面,继续熏另一面
16.熏好后的样子
17.放在案板上切段即可
营养价值
中医理论认为,豆腐皮性平味甘,有清热润肺、止咳消痰、养胃、解毒、止汗等功效。豆腐皮营养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据现代科学测定,还有铁、钙、钼等人体所必需的18种微量元素。儿童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老年人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特别对孕妇产后期间食用既能快速恢复身体健康,又能增加奶水。豆腐皮还有易消化、吸收快的优点。是一种妇、幼、老、弱皆宜的食用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