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读音:què )是一个汉语汉字,部首为卩,本义为推辞,后引申为正好、恰好等义。
文字源流
形声字。本作“卻”,《说文》:“卻,節欲(欲为卻字之误)。从,谷声。”徐灏段注笺:“卻如间隙之隙。卻者谓骨节之间隙也。《曲礼》日:相见于卻地日会。郑注:卻,间也。《庄子.养生主》篇:‘批大卻’,崔、李注同。俗书作郄。《素问.刺腰痛篇》:‘刺其郄中’,郄即卻字。《孟子尽心篇》赵注:客光小郄也。丁云:义与隙同。是也。引申之乃为卻退之义。古音并读如噱声,转为隙,乃分为二义二音矣。今俗书卻退字作却。”却从去即谷之隶变,汉初马王堆汉墓帛书卻字实际上已经演变为从去声。清代·邵瑛《说文群经正字》“今经典多作卻,《孟子.万章》‘卻之’、‘ 郤之为不恭’。”现行的国家标准,以“却”为正体字,“卻”为异体字。
现代释义
què
1.退。
如:“退却”
“却,节欲也”。——《说文解字》
2.拒而不收。
如:“推却”
“却之为不恭”——《孟子》
3.正好,恰好。
“却是”,“却系”
“他生辰是六月十五日,如今却是五月初头。”
4.置动词后,相当于「掉」、「去」、「了」。
如:“忘却”、“抛却”。
唐·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5.但,表示转折相承。
如:“虽然…,却……”
“虽然没有十二分颜色,却也明眉皓齿,莲脸生春。——《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6.再,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常见词组
却是,忘却,退却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俗却字。
(却)《唐韵》去约切《集韵》《韵会》《正韵》乞约切,𠀤羌入声。《说文》节欲也。从卩,谷声。《增韵》止也,不受也。《孟子》却之为不恭。
又《广韵》退也。《前汉·袁盎传》引却愼夫人坐。《注》蘇林曰:却谓𤰞而退之也。
又《仪礼·士昏礼》启会,却于敦南。《疏》却,仰也,谓仰於地。《韵会》俗作却。
又讹作㕁。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ok7 [沙头角腔] kiok7 [东莞腔] kiok7 [海陆丰腔] kiok7 [宝安腔] kiok7 [客英字典] kiok7 [陆丰腔] kiok7 [梅县腔] kiok7
◎ 粤语:koek3
◎ 潮州话:kiag4 (khiak)
赣方言:qiɔ5,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