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的变革
1999年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的图书
《危机中的变革》是1999年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的图书。
作者简介
萧功秦:
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交大政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当代中国转型政治,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与比较。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史等等。
目录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文化背景
一、传统国家与“感应型”现代化
二、中国传统主导价值体系应付西方挑战的特点
三、中国传统官僚政体与制度弹性
四、传统主权国家现代化的两种趋势
日本: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融合的模式
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两极对峙模式
第二章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基本反应
一、政策创新是清王朝变革的起点
二、鸦片战争后的二十年:一个无所作为的时期
三、洋务运动在中国早期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甲午战争以后:危机驱动型变革阶段的开端
第三章 清末变革新阶段的来临
一、戊戌变法:变革的制约条件
二、戊戌变法面临的基本困难
三、改革的有利因素:政治共识在官绅阶层中出现
四、慈禧与光绪:最高权力的二元化格局
五、官僚政体下的政策创新的适度性
六、专制政体下的变革:“费边式”战略的意义
第四章 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与政治战略
一、变法人士的“意识―心理结构
二、戊戌激进心态的五个基本特点
三、光绪与康有为:激进变革势力的形成
四、康有为的改革战略失误的四个方面
先声夺人的改革声势
“快变、大变与全变”的一揽子解决方式
对传统政治的中心象征的挑战
孤立与排斥太后的政治战略
第五章 政治冲突的两极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一、变法过程中的冲突两极化趋势
二、戊戌年七月中旬后光绪帝的激进政策
裁汰冗官事件
礼部六堂官罢官事件
从开设制度局到懋勤殿事件
三、光绪帝的焦虑感与两难困境
四、康有为接受密诏后的对策
五、联袁围园:康有为孤注一掷的选择
六、袁世凯为什么告变
七、慈禧太后再度掌权与戊戌变法的失败
第六章 戊戌激进主义与中国“极致性”政治文化
一、同时代人对变法失败的反思
“徐以心腹分任骏寄”:费行简论变法应采取的战略
“养锋锐以和平”:皮锡瑞论官僚政治下的变法策略
改革者的政治哲学:尹彦禾论“中庸之道”
“上负其君,下累其友”:严复对戊戌变法派的批评
二、变法激进主义是对因循守旧的反动
三、官僚政体下变革的两难矛盾
四、人格魅力与世俗理性:“类宗教人格”的两难矛盾
五、戊戌激进主义与传统的“极致性文化”
六、结语
第七章 清末新政:走向现代化的第三次选择
一、新的变革时期的到来
二、变革已经成为新政时期的基本共识
三、清末新政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的地位
四、影响新政过程的三个基本因素
五、清末新政的三个阶段
第八章 辛丑变法:清末新政的序幕
一、“庚子西狩”与慈禧太后政治态度的转变
二、改革诏书的发布与社会反应的冷淡
三、“辛丑变法”的主要内容
四、回銮后的慈禧与光绪精神状态的变化
五、中间派掌权:辛丑变法时期的权力中枢特点
六、权威资源的流失对新政变革的双重影响
七、列强压力下的新政:二十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
第九章 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立宪的“文化误读”
一、近代中国人的立宪观的起源
二、“制度决定论”:一种“早熟”的立宪观
三、日俄战争对中国立宪思潮的刺激作用
四、对立宪政治的“文化误读”及其两重性
第十章 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清末立宪派的两种选择
一、亲贵立宪派的政治资源与作用
二、权势派及其作用
三、士绅官僚派:立宪运动的社会基础
四、英国模式与日本模式:君主立宪制的两种范本
五、保守与激进的立宪派:立宪运动的内部分歧
六、清末新政过程中政治参与的急剧扩大
第十一章 保守与激进:反对派与立宪派的思想论战
一、清末立宪运动中的反对派
二、从廷臣会议看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政争
三、“危机论”与“条件论”:激进与保守的两难选择
四、清廷筹备立宪国策的正式宣布
第十二章 立宪缓行派为什么主张“开明专制”
一、中国需要立宪政治还是开明的专制政治?
二、“立宪救国论”与“立宪危机论”
三、中国士大夫能否胜任于宪政?
四、立宪是否应该以本国的习俗为基础?
五、中国是否具有西方立宪的原动力?
六、只有保守渐进才能使中国立宪取得成功
七、立宪缓行派的基本思想:启蒙专制主义
八 立宪政争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科举制的废除与清末游离态的社会动员
一、科举制度与传统中国的社会流动性
二、“科举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与消极性
三、变通科举与废除科举:两种不同的改革选择
四、科举制的废除与社会凝聚机制的瓦解
五 士绅阶级的消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十四章 慈禧、光绪之死与清末权力真空的形成
一、慈禧与光绪之死
二、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执政者
三、“弱者逐强者”之后的清末权力格局
四、摄政王的新政政策倾向
第十五章 从速开国会运动看清末政治参与危机
一、速开国会请愿运动与立宪运动的激进化
二、立宪派思想激进化的原因
三、地方官员倾向激进立宪运动的原因
四、革命排满思潮对激进立宪运动的促成作用
五、新政中的政治参与危机及其对清廷的挑战
六、清末新政的总危机正在到来
第十六章 清末的权威危机与保路运动
一、从官办到商办铁路:清政府铁路政策的演变
二、商办铁路政策的三大弊端
三、清廷铁路国有政策的形成
四、商办派对铁路国有政策的反抗
五、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正式出台
六、四国银行借款合同及其评价
七、清政府赎回商路政策的出台及各省的反应
八、保路运动中的温和派与激进派
九、清政府与保路派冲突的两极化
十、铁路国有政策失败的原因与启示
十一、保路运动:经济排外主义、地方主义与立宪派的结合
十二、铁路国有政策成为民国新政权的既定政策
结语
参考资料
危机中的变革.豆瓣读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25 19:24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