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说》主要采摘前人旧说,间加己论,阐述官、私印制之起源和沿革,及治印的篆法、章法和刀法等。共分原古、证今、正名、成文、辨物、利器、仍旧、创新、除害、得力、拟议、变化、大纲、众目、兴到、神悟、鉴赏、好事、游艺、致远等二十目。各目一篇,开篇先设小序,然后专题阐述。对于印学之源流及治印心得论述颇详,特别是结合
书法中的笔法来论证篆刻中的运刀,可谓独具匠心。并且,不拘泥于就印论印的传统方法,擅于阐发深化,触类旁通,涉笔纵横,引证广博而又切中肯綮。所述各法,常能发人深思,评断服人,一时驰骋于印坛,成为明代极有影响的评述性论著。但由于此书较重文彩,修辞亦工,又过多铺陈,故论者曾以“言多迂阔,不切事理”等语加斥,然而,此著仍然属于印学史上早期屈指可数的、较为完整而又系统的佳作之一。
稍后,印人杨士修(生卒年不详,字长倩,号无寄生,云间(今上海松江)人)据此删节而成《印说删》。著名篆刻家赵宦光(1559-1625,字凡夫,号广平,吴县(今江苏
苏州)人),亦将此加以删节,并分章列目,修成《篆学指南》一书,且收入《篆学琐著》。两书广为流传,致使原作反而湮没不彰。
同代印人万寿祺(1603-1652,字年少,更字若,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亦撰《印说》一篇,与周著同名。作者针对当时印作缺乏生气,其因在于不懂书法,故详细辨析了书法与印法的关系。此书成于崇祯乙亥年(1635),见录于《美术丛书》等。
清初印人陈鍊(1730-1778),字在尊,号西葬,福建同安人)也撰有《印说》一篇。分十条介绍篆法与章法的要领和宜忌,并概述十种基本刀法的特征和得失。作品载《秋水园印谱》,成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也被《篆学琐著》等收录。
此外,清龚自珍(1792-1841,字瑶人,号定盒,仁和(今浙江杭州)人),也撰有《印说》一文,叙述古印之来源,考核其流变等,全文仅数百字,但颇有参考价值。除收入《龚自珍全集》之外,又见录于西泠印社的《历代印学论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