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plate)为
大板块,又名澳大利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
印度洋的北部、
阿拉伯半岛、
印度半岛、
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印度洋板块(Indian Ocean plate)为次级的大陆板块,属于印度洋澳洲板块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东和东南部、印度半岛、大洋洲的大陆、岛屿及邻近的海洋。
印度洋板块形成于九千万年以前的
白垩纪,自
非洲东部的
马达加斯加分离,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约在五千到五千五百万年以前的
新生代的
始新世时期和亚洲撞合,这一时期,印度洋板块移动了约二千到三千公里距离,比已知的任何板块移动的速度要快。
欧亚板块南缘,沿
印度与
尼泊尔剪切带(orogenic belt),由沉积物挤压凸起,形成了
青藏高原和
喜马拉雅山脉。
GPS测量表面,印度洋板块向东北每年移动5厘米,而
欧亚板块每年向北移动2厘米,因此导致欧亚板块变形,而印度洋板块每年被压缩4毫米。
由于
大洋中脊轴部或
裂谷带多为各
大板块之间的边界,这里
浅源地震、
火山活动频繁。根据
海底扩张学说,地幔岩浆在大洋中脊处上升并固结,生成
大洋地壳,较老的地壳被推向两侧,使洋盆面积不断扩张。据推算,宽达1.5万公里的
太平洋仅需1.5亿年左右即可形成。
当移动的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击时,其前缘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因地幔岩浆的上升作用不仅发生于海洋,也在大陆深处进行,导致大陆发生破裂,形成地沟,处于两侧地壳向外扩张和产生新洋壳的前夕,可视为胚胎型大洋。进而发展,即会产生海水灌入,并不断向两侧扩张推移,这就是洋壳形成的幼年期,如
红海和
亚丁湾。
新洋壳的不断生成必须伴有老洋壳的破坏与消亡,如
地中海则代表大洋发展的终结期,这个在中生代即存在的海盆,由于非洲和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曾一度被封闭,成为
内陆大沙漠,后因
直布罗陀海峡被冲破,
大西洋水复灌入地中海,但其面积远小于
古地中海。太平洋则因洋盆边缘收缩速率大于海隆的扩张速率,也使其处于整体收缩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