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是美国在印度洋-太平洋作战地区的新名称。
发展历史
美国关于“自由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的战略构想由来已久,2017年11月,特朗普在越南岘港的讲话中就曾明确提出。
美国特朗普政府将下辖驻日美军和驻韩美军的太平洋司令部更名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此举基于日本政府提出的“开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构想,反映出对加强海洋活动的中国的重视。
现任领导
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官:菲利普·戴维森。
更名动机
美国国会在增强对中国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活动的关注,2019年的国防法案包括数项旨在对抗中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条款,并要求增强“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海上安全和海洋领域意识”。
2018年4月12日,《南华早报》就曾披露新任司令官菲利普·戴维森身份指出,任命一位专门研究反潜和电子战的美国海军四星上将掌管美国在太平洋的所有军事行动和分支机构,此举可被视为美国意图抗衡中国海军力量的崛起。
2018年4月,戴维森在国会听证会上表达了对中国“威胁”增大的危机感,并提到加强部队的必要性。
2018年5月21日,五角大楼发言人罗伯特·曼宁说,五角大楼可能很快将宣布其最大作战地区的新名称,将其变为“印度洋-太平洋司令部”,以“更好地概括该司令部目前所负职责”。
各方反应
美国
就任仪式上,美国防部长马蒂斯明确表示,新的名称和司令官,让“印度洋在美国战略框架中日益增加的重要性得到体现”。亦有外媒借美国高官的话指出,印太司令部的改名,实则印证着“印度的崛起”。
日本
在《日本时报》看来,这一构想将美国与亚洲其他地区牢牢地绑在一起,并能再次推动美国参与亚洲事务。此外,报道还直指,该战略将有助于使印太“四国联盟”(日本、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间的安全对话成为可持续的合作框架。
印度
2018年5月29日,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网站文章称:“印度拒绝接受澳大利亚参与‘马拉巴尔’军演,被认为是印度不愿跨越北京的‘红线’。”
中国
2018年5月31日下午,在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不管名字怎么改、怎么叫,美方都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在亚太地区存在,为地区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赵干城则指出,特朗普抛出的“印太”概念,是奥巴马“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替代。其“将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联通起来,使其成为更广大的战略区域来考量的意图”是比较明确的。作为美国的“印太战略”中的关键一环,印度的配合很重要。“如果没有印度的配合,这一设想就会缺少实质、流于空泛,而且也很难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