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星龟,是龟鳖目陆龟科土陆龟属陆栖龟类。背甲棕色,每块盾片上均有淡黄色放射状花纹,每一只个体的背甲放射状花纹均不相同;顶部隆起,前后边缘呈锯齿状;腹甲深棕色,具淡黄色放射状花纹,后缘缺刻;头部黄色与黑色镶嵌,上喙呈钩形;四肢黄色与褐色镶嵌,前肢具大块鳞片;雌性龟的腹甲中央平坦,无凹陷,尾短且细;雄性龟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长且粗壮。
形态特征
印度星龟的个体大小为22-28厘米。
背甲绛黑色,每块盾片均布满淡黄色放射状条纹(每一只个体的背甲放射状花纹均不相同,似星星状),背甲长椭圆形,顶部隆起,无颈盾,前后缘不呈锯齿状。
腹甲淡黄色,具有黑色放射状条纹,具2枚喉盾,后绿缺刻。头部大小适中,头顶部具黑色、黄色镶嵌的鳞片,上喙呈钩形。
四肢具黑色、黄色镶嵌的鳞片,前肢具大块鳞片,前肢5爪,后肢4爪。尾短。印度星龟幼体、成体的放射状条纹变化较大。
雌雄鉴别:雌性免的腹甲中央平坦,无凹陷,尾短且细,泄殖腔孔距腹甲后部边绿较近雄性龟的腹甲中央凹陷,大的龟腹甲凹陷的程度越大,尾长且粗壮,泄殖腔孔距腹甲后部边缘较远。
近种区别
缅甸星龟(Geochelone platynota)和印度星龟外形十分相近,最大的不同,在于龟壳辐射的纹路不同,印度星龟每个背甲的辐射纹路在八条或以上,而且腹甲亦有相同的辐射纹,但缅甸星龟背甲的辐射纹只有六条或以下,呈现十分对称的放射排列,不似印度星龟较为混乱的分布,而其腹甲则无辐射条纹,仅留下数个对称的块状黑片。缅甸星龟的龟甲可长至30厘米,其背甲扁平不隆起,头及四肢呈现黄棕色,前脚布有粗大隆起的鳞片,腹甲是黄色的,而且有着大块的三角形黑色斑点,而不像印度星龟的放射状黄线。缅甸星龟在体型上也和印度星龟相差无几,而且二者都以雌龟的体型较大。
栖息环境
印度星龟是陆生龟类,栖息地非常广泛,包括潮湿的落叶林、半干旱的低地林、荆棘灌丛林、干旱的草原和半沙漠。印度星龟对季节性潮湿或干燥的栖息地具有很高的耐受性,许多印度星龟种群生活在季风(雨季)地区,随后是一个漫长的干热期。有时栖息在农业区。
生活习性
印度星龟性情温和,喜爬动。它不惧怕人,经人工饲养3-5个月并驯化后,投喂食物时,可引逗它爬动。在干燥炎热的天气中,印度星龟主要在清晨和傍晚活跃。在一天的其余时间里,印度星龟躲在植被或其他掩护下。在雨季,它们的活动水平大大增加,可以观察到它们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内到处走动和觅食。
印度星龟属亚热带龟类,喜暖怕寒。当温度20℃以上时,能爬动、吃食,温度18℃时少食、少动,温度15℃左右时冬眠。人工饲养条件下,食植物茎叶、瓜果、菜叶,如
西红柿、苹果、包菜叶等。
分布范围
印度星龟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安得拉邦、奥里萨邦)和巴基斯坦。1997年中国有少量引进。
繁殖方式
雄性通过推挤敌对雄性或将其倒立来争夺配偶。与许多其他种类的龟相比,求偶在某种程度上更为温和,通常雌性龟很少或没有推搡、撞击和咬人的行为,交配时,雄性发出咕噜声。
当雨季来临(6月中旬至11月在南印度),繁殖开始。交配后大约60-90天,通常是在晚上,雌性开始游荡和嗅探地面。当雌性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巢位时,它经常用小便软化土壤,并开始用后脚挖掘一个烧瓶状的巢穴。产卵后,雌性重新填满巢穴,并用腹部把土弄平。印度星龟每次产卵2-10枚,卵长径38-52毫米,短径27-39毫米。孵化期为47-180天左右。幼体重量在25-45克之间,平均壳长约35毫米。在野外,雌龟在8-12年内性成熟,雄龟在6-8年内性成熟,但在圈养龟中,这些时间可以大大缩短。
保护现状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5年 ver 3.1)——易危(VU)。
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Ⅰ
主要价值
印度星龟背甲花纹较美丽,深受养龟者喜爱。在中国国内市场上,印度星龟的数量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