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河北省保定市
唐县白合镇柏山村卧佛寺水库内,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
历史沿革
卧佛寺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续唐县志略》,该书《杂志》云卧佛岩刻大卧佛入灭像并小佛无数,岩前曾建有卧佛寺,后因山水冲决,久圮无迹。清光绪四年(1878年)《唐县志》卷一一《杂稽志》载“卧佛寺在县西北白合山东北卧佛岩”,并将清雍正本《续唐县志略》所涉内容全文抄录。清光绪本《保定府志》卷一八《舆地略》据光绪本《唐县志》略记卧佛岩方位。
1958年,修建卧佛寺水库之后造像被淹没。
2004年,唐县文物部门对卧佛寺摩崖造像进行清理。
遗址特点
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唐县白合镇柏山村西南约500米处卧佛寺水库内,造像开凿于水库东岸南北走向的石灰岩壁面上,南北长16.7米,高约3米,计有大小佛龛95个、造像140余尊。摩崖造像主要雕刻卧佛和千佛,其中卧佛身长4.5米,是华北地区形体最大的石刻涅槃。据佛龛形制和造像内容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大型涅槃龛为中心,上方配置若干长方形小龛,南部多为浮雕单尊结跏趺坐佛的尖拱形小龛。
文物遗存
天王像龛
摩崖北端刻天王像一龛,旁有庆历五年造像题记1则;天王像南侧为以释迦牟尼涅槃为主体的摩崖龛群。天王像龛纵长方形,高140厘米、宽60厘米。龛内浮雕一天王立像,高126厘米,面形方圆,双目圆睁,戴头盔,着铠甲,穿尖头靴,右手拄剑,左手握右手腕,造型魁梧。像右侧刻有题记,题记内容为:庆历五年四月八日/造卧如一龛并诸/佛菩萨共计□百。
涅槃大像龛
涅槃大像龛为横长方形,高约2米、宽4.97米。下部雕卧佛,高0.88米、长4.5米,头北足南右胁而卧,系同时代体量最大的单体摩崖造像。
卧佛面相浑圆,双目闭合,神色安详,肉髻扁平,前有髻珠,颈部刻划两道线纹。着通肩式袈裟,双钩阴线刻出U型衣褶。卧佛枕右手右胁卧,左手自然搭于左腿,双足裸露,上下相叠,头北脚南,面朝西方。佛周围有12人,佛头端雕刻一女子,高100厘米,戴鸟形头冠,冠两侧缯带下垂及肩,着双领下垂衣,闭目沉思,双手合十,下半身紧贴佛头未做表现。佛身后一排雕刻十大弟子半身像,由北向南,第一尊弟子高48厘米,戴披帽,内着交领衣,外着袈裟,左肩系钩纽,双手握于胸前。第二尊弟子高56厘米,戴披帽,内着交领衣,外着袈裟,双手抓握披帽。第三尊弟子高52厘米,为一老年比丘,神情哀伤,内着交领衣,外着袈裟,左肩系钩纽,双手捧一盒状物体,该像右侧残存一“张”字。第四尊弟子高50厘米,戴披帽,内衣通肩,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第五尊弟子高43厘米,戴披帽,内着交领衣,外着双领下垂式袈裟。第六尊弟子头部及胸部残损,残高45厘米。第七尊弟子高48厘米,因悲伤而眉目扭曲,戴披帽,领口系结,内着交领衣,外着袈裟。第八尊弟子,高48厘米,戴披帽,内着交领衣,外着袈裟。第九尊弟子头部残损,残高38厘米,衣纹风化难以辨识,头贴右肩,左手于胸口握拳。第十尊弟子高35厘米,着通肩式袈裟,头贴右肩,右手上抬摸头。佛足后方为一男子,高69厘米,戴冠,着交领衣,厚唇大耳,为俗人形象。其手部残损,原应抚摸佛足,下半身紧贴佛足未做表现,与佛头前女子相对。龛内最上层还有一排坐佛造像,共18尊。
文物价值
卧佛寺摩崖造像,是河北省考古已发现最大的卧佛造像。涅槃经变相中刻画的众弟子,形态各异,表现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宋辽连年征战的唐县地区较为罕见的大型北宋石刻群,具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卧佛寺摩崖造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卧佛寺摩崖造像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唐县白合镇柏山村卧佛寺水库内。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卧佛寺摩崖造像,路程约23.8千米,用时约4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