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
海河支流永定河北京段分洪工程
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海河支流永定河北京段的一项水利工程,包括永定河拦河闸和小清河分洪闸、大宁水库滞洪区两部分。工程于1985年春开工,1986年底基本完成。
工程背景
地理形势
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主要控制对象为永定河。永定河,古称㶟水、治水,又名卢沟河、浑河,位于华北西北部,东经112°~118°,北纬39°~41°,大部分位于太行山脉恒山西北侧的倾斜面及其以北地域。永定河上游的两大支流桑干河及洋河在怀来县朱官屯汇合后始称永定河。永定河上游山区内的大部河流猬集于官厅。出官厅山峡至三家店进入北京市区的平原地区。进入平原后两岸以堤束水,因洪水含沙量大,多年淤积,三家店以下河道逐渐演变为半地上以至地上河。
海河-永定河流域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区。夏季东南季风从海上吹来大量的暖湿空气,极峰位置稳定在北纬40°附近,致使降水量主要集中于夏季,而且常以暴雨的形式出现。根据海河流域历年各次大暴雨的中心地点及笼罩面积统计资料分析,太行山及燕山迎风坡的弧形地带是经常发生大暴雨的地区。北部坝上地区个别年份也发生过局部强度大的暴雨。暴雨发生地区从初汛到大汛有逐渐南移的趋势。永定河流域的暴雨中心位于卢沟桥枢纽上游——北京市西北雁翅一带,其笼罩面积为官厅山峡地区。
同时,永定河自三家店出山以后,坡度骤然变缓,洪水一改在官厅山峡中奔腾下泄之势为横向冲击,但尚为两岸低山所约束。到卢沟桥以下,坡度愈缓,流速锐减,横击之力大增。古代没有堤防时,多次改道。北到清河,南至大清河道,在以石景山为顶点的冲积扇中,都是永定河回旋之地。后来逐步建成堤防,虽然河道得以固定,但每当洪水漫溢冲决堤防,仍有改道之患。
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将永定河洪水分洪到小清河。小清河,是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北拒马河支流。发源于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乡西北部。大宁水库以上丰台区称哑叭河,以下称小清河。流经长阳、葫芦垡、官道、窑上、南召等乡境内,在南召乡八间房村南出境,在河北省涿州市码头镇南汇入北拒马河。全流域面积436平方公里。房山区境内长度30公里,流域面积212.35平方公里,山区面积28平方公里。右岸有哑叭河和刺猬河汇入。
小清河的洪害主要来自永定河分洪,其灾情大小与永定河分洪洪水大小相关。近百年来大灾当属1924年和1939年。由于永定河屡次决口,泥砂俱下,任其泛滥,河床淤积,土地砂化,农业生产落后。枯水时期,河水多为丰台区长辛店地区入境污水和崇青水库的漏水及良乡地区污水。
水利形势
永定河洪水直接威胁首都,是全国四大重点防汛河流之一。由于官厅水库泥沙淤积,官厅水库以下的山峡历来是暴雨中心,一遇特大洪水,永定河下游宣泄不及,势需在卢沟桥附近向西岸分洪,以保北京市区安全。但至1980年代,分洪措施一直未能落实。每年汛期不得不以大量人力、物力防汛抢险。
分洪的要求是:一方面在一定的洪峰条件下,既能保证卢沟桥下泄流量不超过规划的2500立方米每秒的规定,又要保证上游水位不漫溢左堤;另一方面,向小清河分泄的洪水,不能使下游遭受重大损失。原有的分洪措施,右岸溢流堰已证实不能使用;原有的小清河分洪闸,设计简陋,施工质量很差,又达不到预计的分洪能力。为此,北京市水利局于1983年秋提出《永定河卢沟桥泄量控制工程方案说明》和《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水电部和市人民政府。1985年1月25日水利电力部在(85)水电水规字第9号文批复《关于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中指出:“关于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我部曾于1984年元月组织审查,未获一致意见。当年8月和9月我部曾两次报告国家计委,经国务院领导召集国家计委和水电部负责同志作了专门研究,同意兴建本项工程,并由国家计委对工程投资做了安排。”会后国家计委、财政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以计资(1984)2585号及北京市计委1984年12月20日(84)京计基第1263号文下达了投资。
工程内容
永定河卢沟桥分洪枢纽,全部工程包括两闸(包括在卢沟桥以上的新建的永定河拦河闸、改建的小清河分洪闸)和扩建的大宁水库为缓洪区。两闸处在同一轴线上,以分水堤相联,全长410米,共29孔,安装12*6.5米的弧形闸门,其中左侧的永定河拦河闸18孔,控制着永定河;右侧的小清河分洪闸11孔,可分洪泄入小清河。大宁水库包括主、副坝,东、西围堤,泄洪闸和库底开挖等6项工程。
拦河闸及分洪闸工程
永定河拦河闸和小清河分洪闸呈一字形布置,中间以分水箭相隔。闸室结构采用统一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整体结构,使用净跨为12米的弧形钢闸门,电动卷扬启闭机启闭。闸上设交通桥与左、右岸堤顶路连通。拦河闸18孔,过水断面216米,加上中、边墩,总宽度为242.8米。分洪闸15孔(原为11孔,2001年建设灌洪水库工程时在右岸新扩4孔),过水断面132米,包括墩厚在内,总宽为148米。分水箭宽24米,上游端部呈半圆形裹头,墙基下设钢筋混凝土防冲板桩。
两闸的闸室布置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山字形整体结构,长27.2米,底板高程60.5米(北京高程,下同),闸顶高程69.0米。闸室底板上游设长10米的混凝土及长15米的钢筋混凝土防渗铺盖,并在钢筋混凝土铺盖下设钢筋混凝土板桩深10米。消力池深2米,长25米,采用钢筋混凝土底板下铺反滤料,并设排水设施。拦河闸的海漫下,设钢筋混凝土防冲板桩,其做法同上游板桩。
分洪闸是在原闸室底板上游新建闸室及消力池,将原闸中墩拆除,原闸室底板及消力池海漫作为新闸海漫使用。
拦河闸的运用方式是:(1)上游洪峰流量在2500立方米每秒以下时,闸门敞开,全部洪水由拦河闸下泄。(2)上游洪峰流量在2500~6030立方米每秒时,闸门局部开启,控制下泄,限泄流量为2500立方米每秒。(3)上游洪峰流量在6030~7000立方米每秒时,闸门局部开启,限泄流量可加大到3000立方米每秒。(4)上游洪峰流量超过7000立方米每秒时,闸门全部开启泄洪。
分洪闸的运用方式是:(1)永定河洪峰流量在2500立方米每秒以下时,闸门关闭不分洪。(2)永定河洪峰流量超过2500立方米每秒时,开启闸门,将超过部分流量下泄。
大宁水库缓洪工程
该工程是卢沟桥分洪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将永定河分洪后的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的洪水,滞缓在库区内,以减免小清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大宁水库东濒永定河,西邻长辛店镇,建于1959年,是一座平原水库,库容330万立方米。用原有水库作为缓洪区,还不能满足要求,需将水库围堤及大坝加高,并深挖库底,以增加蓄洪库容。扩建后的大宁水库,总库容为3600万立方米,主坝坝高13米,副坝坝高10米,泄洪闸8孔双扉平板钢门(中间2个深孔、净宽6米,门高13.2米,两侧6个浅孔,净宽8米,门高9.2米),最大泄量3143立方米每秒。围堤总长6061米。
水库的设计洪水重现期为五十年一遇,校核洪水重现期为百年一遇,保坝的洪水重现期为二百年一遇。水库的运用方式是:(1)当预报入库洪峰流量为五十年洪水或小于五十年洪水时,水库空库起调、滞洪水位最高为61.01米,最大下泄量不超过214立方米每秒,消峰率为88.6%。(2)当预报入库洪峰流量大于五十年一遇,小于或等于百年一遇洪水时,水库限泄量为1800立方米每秒,消峰率为49%。(3)当预报入库洪峰流量大于百年一遇、小于或等于二百年一遇洪水时,闸门全部打开,敞开下泄。
工程效益
卢沟桥分洪枢纽的建成,解决了永定河分洪问题,提高了永定河的防洪标准。有了两闸的控制,使得永定河发生100年一遇以下洪水,卢沟桥拦河闸下泄流量不超过20年一遇防洪标准,超过永定河安全汇量的洪水,可由小清河分洪闸分入大宁水库和经刘庄子分洪口门分洪。实现了在一定洪水条件下,既保证卢沟桥下泄洪水不超过设计要求,又保证卢沟桥以上洪水不漫溢左堤的目标。分洪流量经过大宁水库的滞洪削峰,50年一遇洪水的出库流量仅为进库洪峰的8%,不超过水库下游小清河的过流能力,不致由于分洪给下游造成灾害。
2003年永定河滞洪水库和小清河分洪闸新扩4孔的完成,提高了刘庄子分洪口门的运用机率,使得永定河发生100年一遇洪水刘庄子分洪口门不分洪。
工程建设
原两闸于1985年春开工,1986年汛期安装好闸门和启闭机投入备用。大宁水库汇洪闸1985年秋开工,1986年底基本完成。整个枢纽工程量计土石方1200万立方米,混凝土11万立方米。
大宁水库,位于房山区东北部丰台区与房山区的交界处,东濒永定河,西临长辛店,是一个地势广阔的平洼淀,俗称北河滩。小清河的起点就是从这里开始。1958年良乡县党和政府决定修建大宁水库,以作缓洪和利用永定河水入库,调蓄灌溉小清河两岸农田。水库由清华大学勘测设计,进水闸由北京市市政设计院设计并协助施工。水库占地3000亩,流域面积27.69平方公里,1958年3月开工,1959年5月竣工。全部工程动用土方9.7万立方米,石方1.5万立方米,混凝土0.16万立方米,用工10.03万工日,国家投资17.28万元。1985年至1987年改建为永定河大宁滞洪区,属永定河小清河分滞洪区枢纽工程之一,设计库容3600万立方米,最大泄量3143立方米每秒。水库升级到中型,管理权上交北京市永定河管理处。
生态建设
2010年,按照“安全是主线、节水是理念、生态是效果”和可持续循环利用的新思路,遵循“以水带绿,以绿养水”的生态理念,北京首批启动门城湖、莲石湖、晓月湖、宛平湖和循环管线工程(简称“四湖一线”),并以“四湖一线”为基础,努力将永定河打造成北京西部的一道生态屏障。先期的“四湖一线”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4.1亿元,治理河道14.2公里,总面积550公顷,其中水面270公顷、河滨带280公顷,修复堤防生态23.9公里,铺设、修建了21公里的循环管线及3座泵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24 19:34
目录
概述
工程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