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强(1936年5月19日-2022年12月23日),出生于安徽无为,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人物生平
1936年5月19日,卢强出生于安徽无为,曾就读于杏花泉小学。
1954年,卢强从芜湖市第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填的志愿是水利系,但被分配到电机系,之后先后获得学士学位(1959年)、硕士学位(1964年)。
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讲师(1979年至1984年)。
1984年至1985年,受聘为美国卡罗拉多州大学客座教授。
1985年至1986年,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访问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
1987年7月,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副教授,之后相继担任教授(1988年1月晋升)、博士生导师(1989年批准)。
1991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后改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至1995年,日本KIT客座教授,讲授研究生课并科研。
2003年,当选为IEEE Fellow。
2006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1年,当选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
2012年4月,卢强与山东鲁电电气集团合作将自己的第一个院士工作站落户济南,这是中国首个节电领域的院士工作站。10月16日,芜湖大学科技园卢强院士工作站揭牌。
2022年12月23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20世纪80年代,卢强开拓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领域,推动了学科发展。将变分法及其他有关数学分支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动态学、计算机软件及仿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新学科体系。将电力系统最优控制理论与方法推广至多机系统,发展了多机系统分散最优控制理论,著有《输电系统最优控制》(科学出版社),按此理论研制的线性最优励磁控制装置自1987年开始投入我国各大电网使用,对改善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90年代,将微分几何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和计算机科学交叉集成,创立了电力系统非线性分散最优控制的微分几何方法体系,发表专著《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科学出版社)近年来,又进一步研究解决了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2001年4月美国克鲁渥(Kluwer)学术出版社出版了他著的《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英文)一书。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电力系统非线性和非线性鲁棒控制问题的学术专著。与此同时他主持的微机非线性励磁控制器和调速器的研制工作取得了突破。励磁控制器的研制中有所突破。
卢强创建了电力系统混成控制理论,并用于东北互联系统、上海电力系统和深圳电网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提出并组织了世界上第一座无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研发。
1982年,卢强与王仲鸿、韩英铎合作的《输电系统最优控制》出版,并获得了全国科技图书一等奖。2001年,美国克鲁沃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专著《非线性控制理论与电力系统动态学》(《Nonlinear Control Systems and Power System Dynamics》)。截至2013年3月,卢强一共出版《输电系统最优控制》、《电力系统非线性控制》等中文专著8部;发表主要论文60余篇,在IEEE、IFAC等学刊上发表有关论文6篇,奠定了微机非线性励磁控制器研究的突破性成果,最优励磁控制器已用于多家大电厂,产生了重大经济效益。
人才培养
卢强特别注重对研究生及年轻科技人才的培养,向他们提出“求知欲、想象力、创造力、责任感和勤奋”自我修养和成长五原则并身体力行。卢强多年来一直每周举办一次讨论班,从不间断。讨论班形式多样,有鼓励学生汇报自己科研进展的,有外请专家学者来作学术报告然后进行讨论的,讨论班涉猎的范围也很广。此外,卢强每年还请知名学者来做研讨会或讲座,请企业界的一线工程专家与学生交流,每年选派优秀的学生出境交流访问,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了解国外的研究体系和方法,开阔眼界。
卢强的执导的学生刘锋获得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指导的第一个博士生
孙元章1998年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梅生伟2003年破格晋升教授,2005年获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7年获国家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荣誉表彰
出版图书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卢强是国内外公认的电力系统非线性最优鲁棒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清华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