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菲尔人(Nuristanis)亦称努里人(Nuri)或努里斯坦人(Kaffir或Kafir,阿拉伯语意为「异教徒」)。西亚
阿富汗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兴都库什山南坡的努里斯坦。另有少数分布在巴基斯坦西北部吉德拉尔地区。属
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使用努里斯坦语,属印欧语系,各部落间方言差异较大,长期保留着部落界线,没有统一族称,各用部落名作自称,曾被周围穆斯林称为卡菲尔人,意为异教徒。19世纪末被阿富汗埃米尔阿布杜拉赫曼派兵征服,并被迫放弃拜火教和多神教,改信伊斯兰教,始称努里斯坦人。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畜牧业。
卡菲尔人 (Kaffer),亦作Kafir(意即异教徒),是穆斯林对异教徒的称呼。在南非是北印度、巴基斯坦穆斯林移民对当地班图民族集团黑人的贬称。在阿富汗指指一居住在
阿富汗东北的兴都库什山区,长期拒绝接受伊斯兰教的民族。对两族使用这个名词有负面的意思。尤其是在
南非,一般是对非洲黑人一种侮辱的称呼。
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区和巴基斯坦吉德拉尔(Chitral)地区的民族。居住在阿富汗楠格哈尔(Nangarhar)省北部约65000人,只有约3000人居住在巴基斯坦。卡菲尔语(或努里斯坦语)属于
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努里斯坦人名为逊尼派穆斯林,实则继续保持1895年被阿富汗人征服前流行的许多传统生活方式。他们的早期历史是结夥抢劫,但一贯对本族极忠诚,非常珍视其独立。设有乡村政府的氏族组织。已是定居农民,主要农作物是小麦,也种大麦、粟、豆类。在地势较低地区种植葡萄和桑。牲畜主要是山羊,在地势较高和较宽广的山谷里,还饲养少量的牛和绵羊。
由于与外界隔绝,各部落间方言差异较大。长期保留着部落界线,没有统一族称,各用部落名作自称,曾被周围穆斯林称为“卡菲尔人”,意为“异教徒”。19世纪末被阿富汗埃米尔阿布杜拉赫曼派兵征服,并被迫放弃拜火教和多神教,改信伊斯兰教,始称“
努里斯坦人”,意为“光明之邦的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大麦、小麦、玉米、高粱等;兼事畜牧业,饲养牛、羊。谷地住房多用石头和泥土构筑,山地住房多用木料建成,少数地区建造堡垒式住宅。不久前多穿羊皮衣,现一般穿家制毛呢长袍,男人系腰带,并佩以短刀,随身携带木手杖。主要食用各种面饼和奶制品。除猎获野兽外,极少吃肉。人死后装入高脚木箱,厝于远离村庄的地方。
玄奘出西域曾到过这里,对努里斯坦人评价“人性怯懦,俗性谲诡,好学而不切。禁咒为艺业。多衣白氎,少有余服。语言虽异,大同印度。
当地居民名称迦非儿(Kafirs),此言异教徒,故其地有迦非儿斯坦之称。Elphinstone云,“其地男女耳颈带环,手带镯,常以锡铜制之。有时用银。迦非儿人为了保其独立,常整武备,杀其敌人,毫无怜悯之心。其礼服上用装饰表示其杀人之数。当地人吃肉,也吃乳酪、蜂蜜,亦有果实葡萄,酿葡萄做白色、红色、黑色之酒。”
迦非儿似与印度及其邻近之居民有别。诸旅行家之经行其地者,以其容貌端正,智识发展,谓其属于高加索种。此辈亦自称为佛郎机人(Franqui),质言之欧罗巴人也。其人蓝眼,黑发,面色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