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大津巴布韦的卡米古城遗址占地面积为35英亩,是
赞比西河(位于
非洲南部)与
林波波河之间50个知名城市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卡米,曾经是
大津巴布韦的首都,并一度得到过繁荣的发展,在十六世纪中叶被遗弃。而今卡米是津巴布韦重要的考古胜地。
遗产资料
遗产名称: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
Khami Ruins National Monument
入选时间:1986
遴选依据:文化遗产 (iii)(iv)
地理位置:S20 9 30 E28 22 36
遗产编号: 365
遗产描述
卡米(Khami)是非洲南部的一座已经不存在的城市,位于今天津巴布韦中西部地区,距北马塔贝莱兰省省会布拉瓦约西部约22千米。该地目前作为津巴布韦的一处国家遗址纪念地,并在1986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登录名称为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
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Khami Ruins National Monument)是赞比西河(位于非洲南部)与林波波河之间50个知名城市遗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卡米遗址修建于十五世纪中叶-十七世纪中叶。但如今它们正面临来自附近的一个大水坝的威胁:该处的地层已经不再稳固,墙体有的破裂开来,有的凸出变形,还有的甚至会发生轰然坍塌,目前这种威胁日益加重。这里出土的珍贵文物,如西班牙银器及精美的
中国瓷器、葡萄牙瓷器,都充分证明了大津巴布韦曾与其它国家有过广泛的世界性贸易往来。当时的居民住在由圆石块搭建起来的棚屋内,四周是花岗岩围成的院墙。各居民房之间是狭窄的过道和走廊,并以“山”形或各种不规则的格子形的装饰物而成为其特色。
1986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依据标准 (iii)(iv),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
遴选依据标准(iii):该遗产是一个已经消失的文明的独特证据。该遗址的建筑和考古文物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和历史证据,对了解津巴布韦传统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完整年代发展至关重要。
遴选依据标准(iv):该遗产是一种典型的建筑类型和建筑组合,展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提供了与人类进化和人类环境动态相关的长期证据,从10万年前至今,证明了与外部世界的远距离贸易。
社会评价
卡米曾经是大津巴布韦的首都,并一度得到繁荣发展;在16世纪中叶被遗弃。而今卡米一跃成为重要的考古胜地。从来自欧洲以及中国的发掘物中可以推断,卡米拥有悠久的贸易史。
遗产简介
古城的许多建筑物都或多或少地保存了下来。但如今它们正面临来自附近的一个大水坝的威胁:该处的地层已经不再稳固,墙体有的破裂开来,有的凸出变形,还有的甚至会发生轰然坍塌,目前这种威胁日益加重。植物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因素:植物漫无边际的生长和对其草率的铲除。善挖地洞的动物和盗取房屋梁木及建筑石料的人无异于釜底抽薪,使得遗址更加岌岌可危。因此将一个战略性的保护计划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业已成为当务之急。
保护工程
地理位置
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地理上,位于非洲东南部内陆,维多利亚瀑布、三比西河(ZambesiRiver)、三比西河上游的
卡里巴水坝(KaribaDam)与大坝拦阻河水积蓄而成的
卡里巴湖共同围成
津巴布韦北边的疆界,与
赞比亚相邻。
津巴布韦的东边国界全部与
莫桑比克相邻,西南为博茨瓦纳,南境则有一部分与南非相连,以
林波波河(LimpopoRiver)为界。面积约39.1万平方公里。主要河流有
赞比西河和
林波波河,分别为同
赞比亚和南非的界河。东部边境为山地,其他分属三级阶梯状高原,海拔800—1,500米。全境最高点2,592米。北部属
赞比西河流域,南部属
林波波河和
萨比河流域。大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均气温22℃,10月份温度最高,达32℃,7月份温度最低,约13~17℃。年降水量从西南向东北,由300毫米递增到1,250毫米。
西欧殖民者入侵前,非洲人已建立国家,留存有著名的石头城(
津巴布韦)等众多文物遗址。1890年沦为英国南非公司殖民地,被称为
南罗得西亚。1923年起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改作自治领地。1953年成为
中非联邦的一部分。1963年联邦解散,次年当地白人统治者改名罗得西亚,并于1965年片面宣布独立,1970年又改称罗得西亚共和国。当地人民为争取独立解放进行长期斗争,1980年4月18日
津巴布韦共和国宣布独立,建立了由黑人多数统治的政府。
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在中世纪时代,该地曾存在一个绍纳人(Shona,属于班图(Bantu)族的一支)建立的文明,并且遗留下不少文化遗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
大津巴布韦古城(也是津巴布韦的命名由来),以此城为首都的穆胡姆塔巴帝国(MunhumutapaEmpire)透过与来自印度洋岸的回教商队贸易,在11世纪时渐渐强盛,利用当地生产的黄金、象牙与铜矿等重要物资,交换来自
波斯湾地区的布料与玻璃等生产品,15世纪时,已经成为
非洲南部最大的邦国。
历史简介
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绍纳文明的强盛在19世纪时迈入尾声,1837年时,绍纳人被属于祖鲁族的恩德贝勒人(Ndebele)征服,而来自英国与来自南边的波尔人(荷裔南非人)开始逐渐蚕食这个地区。1888年,英国帝国主义者罗德从恩德贝勒国王手上取得他们领土内的采矿权,随后在1889年替英属南非公司(BritishSouthAfricaCompany)取得这里的领土权,并且在1895年时正式建立殖民国家“罗德西亚”。罗德西亚在1911年时分开成为北罗德西亚(今日的赞比亚)与南罗德西亚,后者在1922年时成为一个英属自治殖民地。
南北罗德西亚再次联合成为一个联邦,命名为
罗德西亚与尼亚萨兰联邦(FederationofRhodesiaandNyasaland,简称罗尼联邦),但却只存在短短的十年后,于1963年时解散。罗尼联邦解散时,南罗德西亚境内握有大部分控制权、以伊安·史密斯(IanSmith)为首的少数白人族群宣布该国独立为南罗德西亚国(并在1964年时改为罗德西亚),但这份声明并不受境内大部分由北罗德西亚与
尼亚萨兰所控制的黑人族群所认可。负责托管这地区的英国声称此独立宣言是种叛乱行为不予承认,但也没有实际使用武力来恢复控制权。在1966年至1968年的国际斡旋工作失败后,英国要求联合国对罗德西亚进行经济制裁,但一意孤行的白人政权仍然在1970年时宣布成立共和国政体,也没有获得任何国际上的承认。
在白人执政的这段期间,津巴布韦境内的黑人团体一直在进行激烈的游击战试图推翻当权者。1978年,在国际制裁与黑人武装运动的交相夹击下,白人政府终于被迫与包括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PU)及津巴布韦非洲国家联盟(ZANU)在内的诸多黑人势力签订了协约,共同推派卫理公会主教穆佐列瓦(AbelTendekayiMuzorewa)担任津巴布韦罗德西亚临时政府的首相。在英国的监督下,黑人游击组织终于愿意卸除武装结束内战,在1980年时举行了该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民主选举,虽然穆佐列瓦有原本罗德西亚白人政权与南非政府的支持,但却在本国大部分的黑人族裔中缺乏信赖,他的过渡政府并没有在大选中获得持续执政的机会,而是由罗伯·穆加比(RobertMugabe)与他领导的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ZAPU)获得政权。
卡米国家遗址纪念地在国家政权顺利转移到黑人政府的手上之后,于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共和国正式独立建国。在此之后穆加比连续赢得多次竞选,一直持续执政至今。虽然津巴布韦的国政已经转移到了黑人族裔的手上,但是该国超过70%的可耕土地却仍然把持在占总人口不到1%的少数白人手上。2000年开始,津巴布韦政府以白人所持有之土地系在殖民时代从黑人原住民手中非法取得为理由,进行激烈的地权转移运动,强制没收白人拥有的土地。此举造成境内白种农人的大量出走,动摇经济,许多基础民生需求匮乏。
2002年时,无视于国际社会的谴责,穆加比在大选中再次获得连任,其反对党与劳工组织纷纷发动罢工与抗争、要求穆加比提早下台退休,而政府则以军警部队强力镇压。主要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首的资金援助债权国,控告穆加比政权藐视人权与在大选中舞弊,纷纷搁置援助计划,而大英国协则在2002年时宣布对津巴布韦停权一年处分,津巴布韦则于不久之后主动退出该协会作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