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tier 1904-1980)是古巴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新闻记者和音乐理论家。他曾将超现实主义和本地化融为一体,全面地反映了拉美大陆的实际,对拉美当代小说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被尊为拉美文学小说的先行者。在卡彭铁尔百年诞辰之际,古巴将举行隆重纪念活动。散文家兼文学评论家格拉谢利亚·波戈洛蒂认为,卡彭铁尔的作品“以新的疑问激励着我们所有的人”。
人物简介
古巴作家阿莱霍·卡彭铁尔享有拉丁美洲第一小说家的美名。
1949年他出版的中篇小说《
人间王国》为拉美文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还在四十年代,阿莱霍·卡彭铁尔(Alejo Carpendier 1904一1980)这位拉丁美洲文坛上的巨匠就已与此大陆的两位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危地马拉小说家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和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齐名了。但是,我国介绍他却较晚,即便到了八十年代出现全国拉美文学热的时候,也只是有几个卡彭铁尔的中短篇译过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拉美文学界的一大缺憾。
卡彭铁尔与法国
超现实主义作家和理论家过从甚密。他认识到通过超
现实主义手法可以涉足拉丁美洲传统小说无人敢于问津的魔幻与神话世界。在文学上主张在吸收、借鉴欧洲超现实主义的同时牢牢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本大陆的现实。他认为西方文化在发现拉丁美洲这件事上,超现实主义作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卡彭铁尔这样说过“ 美洲的年青人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欧洲现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性价值。但认清这一点并非为了进行一项令人嗤之以鼻的亦步亦趋的模仿工作,抄袭大洋彼岸的某些范本,写出像某些人写出来的那种既无激情又无风格的小说,而是为了达到技术上的深度,通过分析,找到建设性的、善于把我们拉美人的思想和情感更有力地表达出来的方法。” 他的最突出的创作艺术特点则是在坚持表现重大子会题材的同时,把社会和历史现实放到以印第安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基础的魔幻的神奇的气氛, 加以表现。
1959年
古巴革命胜利,卡彭铁尔返回故土,成为古巴文学艺术界的领军人物。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听到了拉美文学爆炸的先声。
人物生平
1904年,阿莱霍·卡彭铁尔生于哈瓦那, 童年在哈瓦那度过,后进哈瓦那大学攻读音乐和建筑学,并赴巴黎求过学。他的父亲是侨居古巴的法国建筑师,母亲是俄国人,外语教师。由于受父母的影响,卡彭铁尔自幼爱好文学艺术。
1920年十六岁时就参加先锋派作家集团,十七岁时便已经在哈瓦那各重要报刊发表作品,以从事新闻职业谋生。
二十二岁时,他应邀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拉丁美洲新闻家代表大会,以其出众的才华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和赞赏。
从1924年起,他担任古巴重要杂志《广告》的主编,并投身于政治运动。
1928年参加古巴诗人胡安马里内略创办的文学杂志《前进》的编辑工作,同年因反对马查多独裁统治被捕入狱,后靠法国诗人罗伯特·德斯诺斯帮助秘密逃往巴黎,直到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才回国。
1933年,他在西班牙马德里出版了在狱中写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埃古—扬巴—奥》(拉丁美洲黑人土语,意为“耶稣,拯救我们”)。这部对古巴黑人生活与文化寄予深切同情的纪实体小说为他争得了荣誉,使他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流亡巴黎期间,他有幸结识了智利诗人巴勃罗·聂鲁达、法国作家路易·阿拉贡、艾吕雅和法国著名超现实主义理论家安德烈·布鲁东,还同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一道创办了西班牙文杂志《磁石》,由他任主编。
1939年以前,他往返于巴黎和马德里之间,从事文学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
1940年回国后他执教于哈瓦那大学。
1941年他去了委内瑞拉,在那里写出了杰作《消失了的足迹》。
1943年他旅居海地,详细考证了十八世纪的海地独立革命,写出了于1949年问世的中篇小说《人间王国》,该书生动地描述了海地暴君亨利·克里斯托夫的故事。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卡彭铁尔带着写就的《光明世纪》原稿回国,此后的二十年,他的政治和文学创作生涯基本上是在古巴度过的。
1980年4月24日,阿莱霍· 卡彭铁尔病逝于巴黎,其遗体由古巴政府运回,古巴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个人作品
卡彭铁尔的作品基本分为两大类,即音乐类和小说类。
音乐类——根据法国音乐家莫里乌斯·弗朗索瓦·加亚尔的乐曲创作的三个剧本《安德列斯群岛的诗》(1928)、《扬巴—奥》(1928)和《黑色的激情》,还有《古巴音乐》(1946)。
小说类——《埃古—扬巴—奥》(1933)、《人间王国》(1949)、《消失的足迹》(1953)、《追踪》(1956)、《时间的战争》(1958)、《光明世纪》(1962)、《方法的根源》(1974)、《巴罗克音乐会》(1974)、《春天的献祭》(1978)《竖琴与阴影》(1979),《追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