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巴拉汀
抗痴呆药
卡巴拉汀,即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西药名。为抗痴呆药。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症状。
成分
该制剂主要成分为卡巴拉汀。
性状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内容物为类白色至微黄色粉末。
适应症
本品适用于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型痴呆的症状。
规格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1.5mg;3.0mg;4.5mg;6.0mg。
用法用量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
1、早晚进餐时与食物同服,胶囊需吞服。
2、在三项关键的临床研究中,每日2次的用法被证明有效,且耐受良好。其中一项研究也包括试用每日3次的用法,结果表明,在疗效和耐受性方面可能是有益的。因此,不能耐受每日2次用法的患者,在每天服药总量相同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分3次服用。
3、剂量:起始剂量3mg/日(1.5mg每日两次),根据个体差异,至少每隔2周增加剂量,以达到最大可耐受剂量,但每日不应超过12mg。临床研究证明,大多数患者的目标剂量值应该定在每日6-12mg范围内。
4、剂量递增:如果服用3mg/日,经过最少2周的治疗后,耐受良好,那么剂量可以增加到6mg/日,以后日剂量增加到9mg,然后增加到12mg,都要依赖于对调整前的服用剂量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且只有在当前剂量水平治疗至少2周后,才可以考虑增加量,如果出现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或食欲减退)或体重下降,少服用一剂或多剂药物可能会改善。然而,如果这些症状持续存在,应该将日剂量降回到以前耐受良好的剂量水平。
5、最大推荐剂量:12mg/日(6mg每日两次)。特殊人群儿科患者儿童和青少年(年龄小于18岁):尚未在儿童中研究艾斯能,因此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本品。
6、肾功能损伤或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的应用:肾功能损伤或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不必调整剂量。当增加剂量时,必须严密监控个体耐受性。但是,由于在中度肾功能损伤和轻度至中度肝功能损伤的患者中药物暴露量升高,应根据个体耐受性递增推荐剂量,并进行密切监测,因为有临床上显著肾功能损伤或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可能发生更多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尚未在严重肝功能损伤的患者中进行研究。
7、重新开始治疗:通常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在较高剂量水平上会增加。如果治疗中断超过3天,应该以最低日剂量重新开始,然后按照如上所述进行剂量递增。或遵医嘱。
临床应用及指南
王建东通过研究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得出结论本方法可用于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海峡药学,2012,24(05):48-50.)
不良反应
1、最常报道的药物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38%)和呕吐(23%),特别是在剂量递增期。在临床试验中发现,女性患者更易于出现胃肠道反应和体重下降。
2、常见不良反应:
(1)精神障碍:激越、意识模糊、焦虑。
(2)神经系统异常:头痛、嗜睡、震颤。
(3)胃肠系统异常:腹痛和消化不良。
(4)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多汗。
(5)全身异常以及给药部位反应:疲劳和衰弱、不适。
(6)其他:体重下降。
3、偶见不良反应:
(1)精神障碍:失眠、抑郁。
(2)神经系统异常:晕厥。
(3)肝胆异常:肝功能检测异常。
(4)全身异常以及给药部位反应:跌倒。
4、罕见不良反应:
(1)神经系统异常:痫性发作。
(2)心脏异常:心绞痛、心肌梗死。
(3)肠胃系统异常:胃和十二支肠溃疡。
(4)皮肤和皮下组织异常:皮疹、瘙痒。
5、非常罕见不良反应:
(1)感染和传染:泌尿道感染。
(2)神经障碍:幻觉。
(3)心脏异常: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房颤和心动过速)。
(4)胃肠系统异常:胃肠道出血、轻度胰腺炎、与食管劈裂相关的严重呕吐。
禁忌
1、已知对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其它氨基甲酸衍生物或其它配方成分过敏的患者禁止使用本品。
2、由于未进行相关研究,本品禁止应用于严重肝脏损害的患者。
注意事项
1、应该从1.5mg每日两次开始治疗,递增至患者的维持剂量。如果中断用药超过3天,应该以最低每日剂量重新开始治疗,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开始治疗和/或增加剂量时可能发生胃肠道异常,例如恶心、呕吐和腹泻。降低剂量可改善。长时间呕吐或腹泻导致脱水体征或症状的患者,应该降低剂量或停药,并以静脉输液。脱水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
3、与所有胆碱酯酶抑制剂相同,使用卡巴拉汀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可能会发生体重下降。本品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体重。体重低于50kg的患者可能发生更多不良事件,更有可能因不良事件停止治疗。
4、与其它拟胆碱能药物一样,当给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其它心脏传导阻滞(窦房性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服用本品时,必须格外谨慎。
5、胆碱神经兴奋可以引起胃酸分泌增多,也可能会加重尿路梗阻和癫痫发作,当治疗有此种情况的患者时,建议慎重。同其它拟胆碱药物一样,有哮喘病史或其它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需慎用重酒石酸卡巴拉汀。
6、与其它拟胆碱药一样,卡巴拉汀可能会导致或使患者锥体外系反应加剧,在使用艾斯能胶囊或口服溶液治疗的帕金森病引起的痴呆患者中,帕金森症状恶化,尤其是震颤被观察到。
7、特殊人群:在临床上明显的肾功能损伤或肝功能损伤的患者可能发生更多不良事件。应该根据个体耐受性,密切监测推荐的给药剂量和递增计量。
8、驾驶或操作机器:阿尔茨海默痴呆和帕金森病引起的痴呆患者可能引起渐进性驾驶能力损伤或者影响使用机械的能力。可能引起头晕和失眠,主要是在开始治疗或增加剂量时期。因此,在艾斯能治疗痴呆症的患者中,主治医师应定期评价继续驾驶或操作复杂机械的能力。触摸其它剂型后需要避免接触眼睛。在去除后应用肥皂洗手并冲洗干净。如果接触到眼睛或者接触其它剂型后眼睛变红,则需要用大量清水冲洗,如症状未缓解,则应尽快就医。
9、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1)妊娠期:动物实验表明,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无致畸作用。因为尚缺乏人妊娠时服用本品的安全性试验资料。所有,孕妇服用本品应权衡利弊。
(2)哺乳期:在动物中,卡巴拉汀和/或代谢产物进入乳汁。本品是否从人体的乳汁中分泌,目前尚不清楚。建议服用本品的患者应停止哺乳喂养。
10、儿童用药:不推荐儿童服用本品。
11、老年用药:尽管老年人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生物利用度高于年轻健康志愿者,但对50-92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试验后结果表明,其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生物利用度不随年龄增加而变化。
12、药物过量:
(1)症状和体征:多数意外发生用药过量的病例并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而且几乎所有过量患者仍可继续使用本品。出现的症状主要是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晕、震颤、头痛、嗜睡、心动过缓、意识模糊、多汗、萎靡、高血压和幻觉。由于已知胆碱酯酶抑制剂对心脏活动有迷走神经紧张效应,故可以发生心动过缓和/或晕厥。胆碱酯酶抑制剂用药过量可导致胆碱能危象,特征表现为:重度恶心、呕吐、流涎、多汗、心动过缓、低血压、呼吸抑制和抽搐。有可能发生肌无力,且如果累及呼吸肌还可能导致死亡。卡巴拉汀用药过量中罕有报告致死性结局,且与卡巴拉汀的关系尚不清楚。用药过量的症状和结局在每位患者中不尽相同,结局(可预见与用药过量有关)的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
(2)治疗:因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的血浆半衰期约1小时。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持续约9小时,故推荐在随后的24小时内对无症状用药过量患者不应继续使用本品。对用药过量且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止吐药。必要时对其它不良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对严重用药过量的患者可使用阿托品。阿托品硫酸盐初始推荐剂量0.03mg/kg,静脉注射,随后可根据其临床疗效调整使用剂量。不推荐东莨菪碱作为解毒药使用。
药物相互作用
1、重酒石酸卡巴拉汀主要通过胆碱酯酶水解代谢。细胞色素P450的同工酶很少参与其代谢。因此,本品与由这些酶代谢的其它药物间不存在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因此,本品与这些酶代谢的其他药物间不存在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2、对健康志愿者研究发现,本品(单剂量3mg)与地高辛、法华令、安定或氟西汀间无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法华令所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不受本品影响。地高辛与本品联合应用后没有发现对心脏传导产生不良的影响。
3、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研究中,本品与一些常用的处方药联合应用(如抗酸药、止吐药、抗糖尿病药、作用于中枢的降血压药、钙通道阻滞剂、影响肌收缩力药、抗心绞痛药、非甾体抗炎药、雌激素、止痛药、安定、抗组胺药等),未产生与临床有关的不良反应危险性增加。鉴于本品的药代动力学效应,本品不应该与其它拟胆碱能作用的药物联合应用,它还可能干扰抗胆碱能药物的活性。作为一种胆碱酯酶抑制剂,在麻醉期间,本品可以增强琥珀酰胆碱型肌松剂的作用。
药理作用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改变主要累及从前脑基底部发出至大脑皮质和海马的胆碱能神经通路。已知这些通路与注意力、学习能力、记忆力及其它认知过程有关。
(1)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是一种氨基甲酸类选择性作用于脑内的乙酰和丁酰胆碱脂酶抑制剂,通过延缓功能完整的胆碱能神经元所释放的乙酰胆碱的降解而促进胆碱能神经传导。动物实验数据表明,卡巴拉汀能增加脑皮质和海马区域可利用的乙酰胆碱。所以,本品可以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胆碱能介导的认知功能障碍。
(2)淀粉样蛋白斑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氏)病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有些证据显示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能够减缓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片段沉积所致淀粉样蛋白的形成。
2、卡巴拉汀通过与靶酶结合成共价复合物而使后者暂时失活。
(1)年轻的健康男性服用3mg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后,在最初1.5小时内,脑脊液(CSF)中的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下降近40%。药物达到最大抑制作用后,该酶活性恢复至基础水平约需9小时。在被研究的健康青年志愿者中,脑脊液中的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会出现暂时性的抑制现象,在第3.6小时之后,此酶的活性即恢复到基线水平。
(2)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患者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CSF中卡巴拉汀对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最大试验剂量为每日2次,每次6mg,此剂量是实验中应用的最高剂量。
(3)卡巴拉汀对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脑脊液中的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现象与对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现象相似,在给予6mg每天两次的治疗量后,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相对于基线发生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变化。在给药十二个月(研究的最长时间)后,卡巴拉汀可以持续性抑制脑脊液中的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
(4)研究发现在脑脊液中卡巴拉汀对乙酰胆碱酯酶和丁酰胆碱酯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的程度与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认知能力一系列评测的改变之间呈相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速度-注意力和与记忆相关的亚检测评估中发现,只有抑制脑脊液中的丁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才与上述检测指标的改善之间呈持续且显著性的相关。
贮藏方法
30℃以下保存。避免儿童误取。
有效期
60个月
执行标准
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进口药品注册标准JX20000022。
附注
药代动力学:
1、吸收: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吸收迅速而完全,约1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由于药物与其靶酶相互作用并饱和代谢的原因,此药物的动力学是非线性的。生物利用度比同剂量相对应的预计增长要高出约1.5倍。服用3mg的绝对生物利用度约为36±13%重酒石酸卡巴拉汀与食物同服可使其吸收Tmax延长90分钟(胶囊),或74分钟(口服液)降低Cmax约30%(胶囊),或43%(口服液):以及AUC增加约30%(胶囊)或9%(口服液)。
2、分布:重酒石酸卡巴拉汀与血浆蛋白结合力较弱(约40%)。它容易通过血脑屏障,体表分布容积的范围是1.8-2.7L/kg。
3、代谢:重酒石酸卡巴拉汀主要通过胆碱酯酶介导的水解作用而迅速、广泛地被代谢(血浆半衰期约1小时),该代谢易于达到饱和状态。体外实验表明,这种代谢产物仅有微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10%)。体外和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色素P450的主要同工酶很少参与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的代谢。静脉注射0.2mg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后,其总血浆清除率大约为130L/小时静脉注射2.7mg后,总血浆清除率降到70L/小时。
4、排泄:尿中未发现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药物原型。其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同位位素14C标记的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服用后,24小时内绝大部分(>90%)经肾脏迅速排泄,仅有不到1%的药物经粪便排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未见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或其代谢产物蓄积。
5、老年患者在被研究的临床志愿者中,卡巴拉汀的生物利用度在年老者中要高于年轻者,然而在对五十岁到九十二岁年龄段的阿尔茨海默(氏)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在此年龄段患者中不存在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6、特殊人群:
(1)老年患者:在一项评价年龄对1和25mg口服卡巴拉汀药代动力学的作用的研究中,发现1mg剂量给药后,老年受试者(24例,年龄在61-71岁)比年轻受试者(24例,年龄在19-40岁)血浆中卡巴拉汀的浓度更高。在高剂量(2.5mg)给药后这一差异更加明显。在这个剂量水平老年受试者卡巴拉汀的血浆浓度比年轻受试者高30%。去氨基甲酰化酚代谢产物的血浆水平不受年龄的明显影响。然而在对50岁到92岁年龄段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在此年龄段患者中不存在与年龄相关的生物利用度的差异。
(2)肾功能损伤:单次口服给药3mg之后.严重肾功能损伤的患者(10例,肾小球滤过率(GFR)<10mL分钟)与对照受试者(10例,肾小球滤过率(GFR)≥60mL份分钟)相比,卡巴拉汀的血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在患者和健康受试者中,卡巴拉汀的清除率分别是48L分钟和6.9L分钟。但是,在中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8例,GFR=10-50mL/min)中,卡巴拉汀的血浆浓度升高将近2.5倍,去氨基甲酰化酚代谢产物的总体血浆水平(AUC)大约升高50%。卡巴拉汀的清除率为1.7L/min。严重和中度肾功能损伤患者之间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
(3)肝功能损伤:口服给药之后,轻中度肝功能损伤患者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卡巴拉汀的Cmax大约高60%,AUC大约是后者的两倍。单次口服3mg卡巴拉汀或者6mg卡巴拉汀每日两次连续给药之后,轻度(7例,Child-Pugh得分5-6)和中度(3例,Child-Pugh得分7-9)肝功能损伤患者(10例,经活检证明)比健康受试者(10例)的平均口服清除率大约低60-65%。这些药代动力学改变对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或严重性都没有影响。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16 10:28
目录
概述
成分
性状
适应症
规格
用法用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