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主义(philanthropism)是基督教的道德观,为托尔斯泰所主倡,主张人类应相互爱护,个人要为公众利益而生活,死后才能进天国。
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发表于《南报》第3期上的一篇政治伦理论文。署名“侯声”。收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主旨是宣传博爱之道。认为数千年来“大圣大哲之所以诏示来世,法戒后昆者”,“莫不归本于博爱主义”。
宣称博爱主义是社会安定发展的根本保证,“行于社会则社会团结”,“行于种族则种族统一,行于国家则国力坚凝,行于世界则世界治平”。要求“仁人志士相爱而重爱”,人人如此,合群、保种、救国之事,就会变得很容易;只要我国民变为“孔、孟、墨、张、佛、耶”,世界各国“轻我侮我者,必有转而重我敬我者”。·还提出博爱与竞争相随进步观点,认为竞争已进于世界竞争,博爱也渐进世界博。
博爱,“近世文明,虽未进于世界大同,而博爱之道,已通行于同种同国之间”。博施济众,孔丘尚仁,墨翟兼爱,有近似博爱也者。然皆狭义之博爱,其爱不能及于人人。”因此,他主张广义之博爱,它“普遍普及,地尽五洲,时历万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泽惠”(《社会主义派别及方法》)。博爱是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昕标榜、张扬的伦理道德原则,但仍难避免其局限性和伪善性。尽管如此,博爱道德的提倡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冲突,也还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
博爱主义中国近代辛亥革命时期发表于《南报》第3期上的一篇政治伦理论文。署名“侯声”。收入《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3卷。主旨是宣传博爱之道。认为数千年来“大圣大哲之所以诏示来世,法戒后昆者”,“莫不归本于博爱主义”。宣称博爱主义是社会安定发展的根本保证,“行于社会则社会团结”,“行于种族则种族统一,行于国家则国力坚凝,行于世界则世界治平”。要求“仁人志士相爱而重爱”,人人如此,合群、保种、救国之事,就会变得很容易;只要我国民变为“孔、孟、墨、张、佛、耶”,世界各国“轻我侮我者,必有转而重我敬我者”。·还提出博爱与竞争相随进步观点,认为竞争已进于世界竞争,博爱也渐进世界博。006·爱,“近世文明,虽未进于世界大同,而博爱之道,已通行于同种同国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