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福建之战
1646年7月至11月发生的战役
隆武二年(1646年)七月至十一月,在明清战争中,清征南大将军博洛占领福建的作战。
清史稿记载
镇守浙闽咽喉仙霞关之郑芝龙部擅自撤走。八月,固山额真图赖等击败明阁部黄鸣骏等于仙霞关,遂破浦城。前锋统领努山等擒斩南明巡抚杨廷清、李暄。接着,博洛遣署护军统领杜尔德、前锋参领拜尹岱等,攻下建宁(今福建建瓯)、延平(今福建南平)。这时,明隆武帝遁走汀州(今福建长汀)。博洛遣护军统领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等,率兵追击,直抵汀州城下。清军破城,擒斩朱聿键及明阳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洤、松滋王朱演汉、西城王朱通简等,隆武政权亡。南明总兵姜正希率兵2万,乘夜袭击汀州,被清军击败,斩杀万余。与此同时,固山额真宗室韩岱等于分水关(赣闽交界处)击败南明总兵师福,入崇安县;接着,占领兴化(今福建省莆田市)、漳州、泉州三府。署梅勒章京赵布泰等袭克福州。至十一月,博洛所部清军于福建先后破南明军20余阵,降南明总兵20员、副将41员、参游72员、马步兵6.85万余名,福建沦陷。
考证
分水关是福建与江西边界的一道大关。位于闽北崇安县与江西铅山县之间。明代的旅路指南记载了从崇安到铅山的山路:“四十里至大安驿,有望郎回山,其石似妇人手牵子立在山头,常有云雾,人常不见。若见,大吉利,对过吉门关但七站陆路,若取小轿,与弟子男子俱仔细,或至五六十里,便走此七站。……此一站俱山路。二十里至分水关巡检司。在岭头。有为闽中首地,回字。过江地界四十里车盘驿,一里至子规岭,下有子规铺,五十里至鹅湖驿,铅山县管。”由此可见,分水关山路要走数日,也是一道险关,若明军认真防守,清军很难突破。
《清史稿》汉岱传记载:“分兵略福建,攻分水关,破明唐王将师福,入崇安,斩所置巡抚杨文英等,下兴化、漳州、泉州。”
文中所云师福,即为郑芝龙家将之一施福,他的部队是郑芝龙所部的中坚。他的名字经常出现于南明史的文献中,《隆武纪略》一书载有隆武帝于隆武元年七月初发布的登基诏书,其中提到施福:“内令前都督府总兵官施福道出广信。”而《思文大纪》一书记载:隆武元年八月,隆武“以副总兵施福守崇安关”。此外张家玉在其奏疏中说到:“若夫副总施福守大关也,以孤军深入弋阳(隶属江西广信府)。”这些记载都表明施福主要在崇安县分水关外的铅山河口镇驻扎,并在这一带作战,以掩护分水关。假若施福一直在铅山驻守,清军从分水关入闽,一定要先打败施福所部。然而,钱澄之《所知录·隆武纪事》一书记载隆武二年,陈谦被隆武帝杀害之后,郑芝龙即离开延平府,“芝龙既回安海,守关将施福声言缺饷,亦撤回安海。仙霞岭二百里间,空无一兵,惟所遣守关主事及内臣数员侦探敌信以上闻耳。”
《隆武纪略》一书也有类似记载:“平国公郑芝龙撤守仙霞关施福等还安平。”
由此可见,施福已在清军入闽以前,遵郑芝龙之命从仙霞关(或是分水关)撤兵。他不可能在分水关与清军大战。
据《隆武纪略》的记载:施福撤兵之后,兵部主事唐倜在建宁府城招兵数百人前往铅山防守。八月十三日,清兵一部打到铅山,唐倜在此战殁。
总之,清军进入分水关也没有大战,仅是在江西的铅山县受到唐倜招募的义勇抵抗,而唐倜所部仅数百人,不可能产生较大的作用。因此,清军从分水关入闽,也没有大战,更不可能与施福所部大战。《清史稿》记载汉岱等人破分水关、大败施福的战功,也是子虚乌有。
占领建宁府
建宁府城今名建瓯,历史上曾名建州,是闽北重镇。无论是从仙霞岭进入福建,还是从分水关进入福建,首先遇到的大城即为建宁府城。因此,自古以来,建宁府城都是入闽军队首先要攻占的要塞。元末明初,红巾军入闽,经过四次惨烈的战斗才攻占建宁府城。隆武帝来到闽北后,多数时间住在建宁府城,它因而成为清军攻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隆武二年八月清军入闽时,建宁府城并无大战。葛应忠的《清初建州大事记》记载,“八月十九日,大清兵破建阳,二十一日至建宁府,本府杨太爷率程三府、高四府、叶二府、李建安、王瓯宁出城降清。大清征南大将军贝勒博洛督军入城。”这些降清官员的具体名字不详,从《建宁府志》中我们知道清初第一任建宁知府为程益:“顺治三年,以原官投诚用。”看来这位程益即为葛应忠所说的“程三府”了。总之,清军于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占领建宁府城,当地明朝官员集体投降,到城外迎接清军,清军是不战而获建宁府城。
延平府之战
延平府城即为南平,此地距建宁府城仅一百多里,因此,清军的前锋占建宁府城之后,略作休息,便直奔南平。据《南平县志》的王士和传,士和于七月二十六日被隆武任命为延平知府,八月二十二日,清军兵临延平府城下,“时百僚已争先拥卫去,独公留守,欲背城借水,而诸军皆亡。已而登陴力守,士民复逃窜殆尽。”演于是,清军不战而下延平府,王士和自杀身亡。郑芝龙在降清时,曾经自吹“复回延平之卒”,可见,守延平之军逃走,至少有一部分是郑芝龙的“功劳”。
汀州城之战
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军袭占南平,隆武帝在此前的二十一日离开南平,二十四日到顺昌,得知清军袭占南平消息后,抛弃部众向汀州奔去。“从者止何吾驺、郭维经、朱继祚、黄鸣骏数人。”他所率福州卫所兵组成的御营,不战而溃。清军前锋随后追踪而来。隆武帝在半路遇到汀州派来接他的周之蕃部闽军,才松了一口气,于八月二十七日抵达汀州。他在这里停顿一天,于八月二十九日晨出发。但跟踪而来的清军已来到城下,他们冒充明军哄开城门,轻骑突进,杀死前来查询的周之蕃,擒获隆武帝、诸王及其家眷。而后从崇安入闽的李成栋所部清军,为跟踪隆武帝,从邵武南下,稍迟数日进入汀州城。汀州之战的情况不过如此而已。
《清史稿》的记载与实际情况不同:“明唐王自延平走汀州,复遣巴牙喇纛章京阿济格尼堪、杜尔德等帅师追击,克其城,执唐王及其宗室诸王送福州。明将姜正希以二万人夜袭汀州,已登陴,我军出御,击杀过半。”这里的关键差别在于:当时有没有二万明军夜袭汀州城?如果有这一事,那么,袭占汀州的清军不仅俘获隆武帝及诸王,而且还大败明军二万余人,是大功一件。但在事实上,姜正希也是一个子虚乌有先生。在南明史册及汀州方志中,根本找不到这一个人的影子。而且,此时的明军,大部集中于赣州城下与清军决战,不可能在汀州有一支二万人的队伍而不使用。据汀州人李世熊所写的李鲁传记,李鲁在八月初受隆武帝之命到汀州招览乡村各地的土匪,准备将他们改编为军队,为隆武帝作战。隆武帝在汀州被俘后,李鲁确实有组织军队重新作战的意思。但在九月四日,清朝招降令抵达李鲁所居的上杭县,其中应有不降即屠城之语。当地官民害怕李鲁的抵抗给他们带来灾难,其中有丁某宣言于众:“大清兵至,拒命者屠其城。李宦入山必率所抚之贼以抗王师,满城血肉肯易李宦数茎头发邪?杭人亦有然其说者。遂率党追拥公还城,严卫之。”在这一背景下,李鲁无法建功,只好自杀报国。按,在当时明军崩溃之际,诸军大乱,不可能有人组织起有效的反抗。所以,所谓姜正希率部二万人反攻汀州,只是清军将领为了夸张自己的战功而编造的谎话。
福州城的攻防
福州是福建省会,位于闽江下游,1645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此,改元隆武,并将福州改名为天兴府。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离福州而至闽北,郑芝龙被留于此地任留后,主持征税及造枪炮之类的工作。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军占领南平后,原可顺流而下,攻袭福州。不过,因隆武帝向汀州逃去,清军进攻方向转向西部,福州因而有了喘息数天的时间。
据《隆武纪略》的记载,郑芝龙在福州一直到九月十四日才撤往安海。当时,郑芝龙降清的面目尚未暴露,他的手下尚在福州布置防务。《爝火录》记载:“郑芝龙列大炮于洪塘,泊舟南岸,福州城守尚固。”但郑芝龙之意不过是抢时间将福州的军火运往安海,“平夷侯郑芝龙兵船尽泊南台者旬日,搬运城中旧日北库所蓄火药兵器,复焚北库。巨炮震发,势如山崩。”
清军在芝龙撤退后的九月十八日进入福州城。清军进入福州,得到永福县黄氏大家族的接应。《思文大纪》记载,永福县乡绅黄文焕父子起兵接应清兵,逐县官,“伐山开道,亲至延平。朝贝勒。”由于黄文焕父子的引导,“大清兵别由山径竟达省城,遂克之”。
由此可见,清军进入福州也是不战而胜。
总的来说,隆武二年清军入闽,几乎没有打大的战役。各地隆武官员或逃或降,少数自杀殉国。清军根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这与郑芝龙的出卖有相当关系。不过,清军既得闽中,诸位将帅便遇到了一个如何报功的问题。假使如实上报清军入闽情况,各位将领很难得到重大奖赏。为了得到大功,清军统一口径,夸张敌人的抵抗,从而使攻占福建成为大功一件。《清实录》及《清史稿》中有关清军苦战而得闽中的记载,其来源在此。
其次,由于清军将领要夸张自己的功劳,他们就一定要抹杀郑芝龙迎降之功。否则,皇帝知道郑芝龙撤关兵为清军扫清障碍的真象,给博洛等人的功劳就少了。因此,不论郑芝龙如何为清军效力,他已经注定没有好下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1 01:31
目录
概述
清史稿记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