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遗址,又称城坡,位于河北省雄安新区
容城县晾马台乡南阳村村南,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是春秋战国时期遗址。
历史沿革
1958年,南阳遗址曾出土东周时期的燕王职戈1件,后来村民在生产中又相继挖掘出了燕国的铜壶、铜鼎和铜壶盖等物,刻有左征、右征尹、西宫等铭文。
1981年春,容城县文化局在晾马台乡考古调查,征集到南阳遗址出土的铜鼎、铜壶、陶钵、陶罐。
1984年,南阳遗址出土春秋时期钱币尖首刀。
201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成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对南阳遗址进行文物勘探和发掘工作,勘探发现了一段残长约760米的东西向城垣,城垣东端与南北向城垣相连,形成城垣东南折角,南北向城垣残长150米。
2024年11月21日,在雄安举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上,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晓峥表示, 南阳遗址是迄今为止雄安新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开启了雄安新区的“城市时代”。
遗址特点
南阳遗址,位于雄安新区容城县城东14公里的南阳村南200米处,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700米,总面积42万平方米,文化层0.3-1米,遗址北坡高出地表2-3 米,南坡高出地表0.5 米,东坡高出 0.3 米,东、南、西三面有故河道,即南河、后河、东河、西河子。
文物遗存
南阳遗址出土西宫铜壶1件、铜鼎2件、右征铜壶盖1件,易市陶钵、陶罐各1件以及带有燕王职戈、西宫、左征等铭文的陶鬲、陶鼎、陶豆、陶罐、陶尊、铜镟等文物40多件,出土了燕刀币100余件,燕刀币长14-16.5厘米,宽1.9-2.2厘米,重15.3-18克。
研究价值
南阳遗址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北方大国燕国无疑有着某种联系,在南阳遗址出土文物和文字具有明显的燕国风格,与燕国中期的都城临易有关,挖出的铜壶、铜鼎和铜壶盖等器物上的铭文,与燕国都城内府官署和宫禁的名字很相似,南阳遗址保存着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易都的迹象,为燕国中期断代提供了充分依据,周边分布10余处同时期文化遗存,为确定南阳遗址性质和文化内涵提供了重要资料。
保护措施
1982年7月23日,南阳遗址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南阳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河北省文物局对南阳遗址进行文物保护性的考古工作,采用实验室考古、三维激光扫描等科技手段,优化和完善文物保护预案和重要出土文物现场保护措施,确保文物安全。
2021年12月,入选“河北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
历史文化
据《史记》记载,春秋初年的公元前692年左右,燕国国君燕桓侯把国都从蓟(今北京市西南)迁到临易。战国初期,燕国又将都城迁回蓟,临易作为燕国都城的历史在300年左右。根据《括地志》《水经注》等后世地理典籍,临易城与南阳村的位置十分接近。
旅游信息
门票
南阳遗址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
南阳遗址开放时间为全天。
交通线路
保定市——京港澳高速——荣乌高速——马庄路——金鹰街——丽友路——南阳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