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
先秦黄河以北,太行山南端以南的地区
先秦时,约与孟津相对的黄河以北,太行山脉南端以南的一片广阔地区被称为南阳地区,含若干县邑,包括新乡市获嘉县和焦作市六县四区及济源市全部辖境。由于水北被称为阳,所以处于山南河北的这块地区就被称为南阳地区,西邻河内地区。到了秦朝时,设立河内郡,南阳地区与河内地区并为河内郡,自此以后便不再被人呼为南阳之名。同时,因南阳地区的修武县有重镇南阳城,故南阳也可仅指修武县,而修武县的南阳城则一直存在至清朝。
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南阳”地名的是成书于春秋末年的《左传》,在“僖二十五年”章中有“晋于是启南阳”之句。这个事件的原由是周襄王有个弟弟叫太叔带,和襄王美貌的妻子隗后私通,被襄王识破奸情。太叔带害怕襄王治罪,就逃到隗后的娘家翟国,并于襄王十七年(前635年)煽动翟君围攻周都洛邑,襄王被迫到郑国避难。当时的晋文公重耳复国初定,为了向国人和天下诸侯树立威信,闻听此信后就率领晋国军队救助襄王,并很快打败了翟国军队,平定了以太叔带为首的叛乱,恢复了襄王的王位。襄王以晋文公有勤王之功,就把畿内地的温、原、阳樊、攒茅四邑赐给晋国,晋国合四地称之为南阳。这时的南阳地域,也就是广义上的南阳的地域,包括新乡市获嘉县和焦作市六县四区及济源市全部辖境。对此,清人史学家、目录学家顾栋高在其史学巨著《春秋大事表》中有较为详细和系统的表述:“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马融曰:‘晋地自朝歌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1982年10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对春秋晋时的南阳辖地的四至所指也基本如此。
其后,南阳之名屡见于战国及秦汉文献。但因战争频仍,南阳之地你争我夺,原来广义的南阳地域已四分五裂;又因古南阳城就在修武县境内,而当时的战争攻取以城池为目标,所以这时的南阳演变成为狭义上的南阳,即专指修武县。
文献记载
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
南阳城。在(修武)县北。应劭曰:晋始启南阳,今南阳城是也。《水经注》:修武,故宁,亦曰南阳。《战国策》:赧王四十二年,魏割南阳与秦,实修武然。则南阳其统名,而修武则魏之南阳地也。杜预曰:晋山之南,河之北,故曰南阳。马季长曰:晋地自朝歌以北,至中山为东阳;朝歌以南,至轵为南阳。《后汉志》修武有古南阳城。
发展现状
今南阳一般是指河南省辖市——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地带,因地处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而得名。全市现辖2个行政区、4个开发区、10个县、1个县级市。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是河南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
参考资料
晋国.360图书馆.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6 19: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