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越南语:Thuốc Nam)是中国
传统医学和越南当地传统医学融合的结果。越南人称中国为北,与此相对自身为南,其固有医药学称为南医(越南语:Nam y)。
越南传统医药分为南药和北药(越南语Thuốc Bắc,又称
中药,越南语Trung dược)。南药是指生长在
越南的药物,包括本地植物和引种的植物,北药是指从中国引进的植物药,但已经适应了
越南当地的气候。在越南,一般家庭的治疗主要使用南药以及从药店购买西药,乡村的传统医生主要使用南药。
南药与中国种属完全不同,但与中国天然药物用作同一治疗目的使用。在市场上销售时,如与中国生药的名称相同,即在名称后加后缀“Nam”代表“南药”;而从中国进口的中药加后缀“Bac”,代表“北药”,以作区别。例如,中国产甘草(Glycyrrhiza glabra)叫“cam thao”或者叫“cam thao Bac”,生长在越南的同种药物则叫“cam thao Nam”。
早在东汉初年,
马援南征交趾,带了大量的薏苡回国,就是南药传入中国的开始。三国初期,张津在交趾作刺史,又把越南出产的药物
益智子送给曹操,自此之后,输入中国的药物代有增加。
南北朝时期有沉香、郁金、苏合、水苏和石硫黄等药物输入。
唐代有白花藤、菴摩勒、毗黎勒、丁香、詹糖香、诃黎勒、苏方木、白茅香、榈木等输入,其中尤以苏方木输入得多,且销路也好。越南的一些成药,如玉龙膏,在此时也流进中国。
赵宋时代,又新输入了使君子、麒麟竭、光香、降真香等药物,其中使君子一药治蛔虫有特效,为儿科的要药。一些治病的医方也同时输入,如用“舶上硫黄”及“薏苡”两药治痢的方剂。
明永乐年间
黄福为交趾布政司,曾访求越南的医师和药师,送到
南京任职(吴士连等《
大越史记全书·本纪全书·属明纪》)。此后,越南人陈元陶著《菊堂遣草》、阮之新著《药草新编》等医药巨著,也传入了中国。
清代,越南药物丁香油、水安息、伽南香、气结、胖大海、白缘子等传入中国不久,便被医人所采用,如用水安息、枯矾、龙骨等药来“种子”,用丁香油治瘰疬症结核。通过这些药物在临床的应用,也可以使人明了越南的医药学对中国医药学所起的一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