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
东莞市,立村于南宋时期,大部分古建筑为明至清时期遗存。
历史沿革
南社村古建筑群
南宋初年,建东茶山镇的南社村。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始建谢氏大宗祠;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进行过一次维修;清代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1996年,重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始建百岁坊;1996年,重修。
清光绪八年(1882年),始建资政第。1956年,曾为南方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址。1958年,为人民公社南方生产队办公地点。1967年,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受到了破坏。2006年,按原貌修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建谢遇奇家庙。
塘尾村古建筑群
南宋开禧元年(1205~1207年),立塘尾村。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始建塘尾村李氏公祠,后经多次整修;民国时,曾辟为追远堂小学以及县立第16小学。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建塘尾村古围墙。
建筑格局
南社村村民祖先大多为浙江绍兴谢氏后代。村内明清所建民居、祠堂、门楼、古巷、古井、古墓等融为一体。巷道石板下设排水渠道。上百间民居多为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三间两廊”形式,占地几十至近百平方米,房屋大多以条石砌墙基,青砖墙体,门框用红砂岩包砌。南社村保存大量的明清古建筑,有祠堂25间,古民居100多间。村落以水塘为中心,两岸祠堂林立。巷道曲幽,民居密布。南社村的古建筑群与“客家围”“潮汕大屋”有所不同,它代表的是珠三角地区水乡特色,每一民居都单家独户称“家庙”,“家庙”前有自家的水井、麻石小巷。每家的麻石小巷都隔着一条小水道。“家庙”建筑,多为四柱三间三楼砖石牌坊式建筑,楼为歇山顶,檐下如斗拱,门额上配有木雕。
塘尾村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塘尾村明清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村落中现存明清时期建筑268座,其中有祠堂21座,书室19座,围门4座,围墙设谯楼17座。
主要建筑
南社村
南社村谢氏大宗祠
南社村谢氏大宗祠是南社村中最大的姓氏——谢氏的家族总祠堂,也是在南社村内有建造年代记载以来祠堂中最早的一座祠堂。其建筑外观为清末重修后的风貌,有部分构件保留有明代的风格,位置、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没有改变。大宗祠的建筑平面布局现为三进三开间,两进天井。建筑总进深约26米,最大面阔约12米,占地面积约306平方米,厅堂阔3.4米,深7.4米,檐高4.7米,厅中尖脊檀高达7.6米。大宗祠的屋架结构为抬梁与穿斗的混合,梁架的花饰造型、檐下花板、檐下墙上的彩饰、灰塑、墀头、脊饰等均得以保存下来,且艺术价值突出。建筑整体组合构成完整,屋顶、屋身、台基、装饰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初创时的原貌。
南社村百岁坊
南社村百岁坊是为纪念百岁的四位老寿星而建。百岁坊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建筑纵深16.8米,横宽10.4米,占地面积约174 平米。其头门为四柱三间石牌楼,镬耳山墙,檐下是如意斗拱,上铺绿色琉璃瓦。牌楼后面是祠堂,规模不大,前后二进,门厅进深不大,从门中柱到后檐柱约2.2米。门厅与天井之间,横堵了一面影壁。正厅在天井之后,面宽三间9.5米,进深6米,屋架为抬梁式结构,正厅后墙安放着祖先神龛。内院天井墙上有花鸟彩面灰塑。百岁坊位置、平面布局和建筑结构基本不变,风格独特。其组合构成完整,屋顶、屋身、装饰等基本保留了初创时的原貌。
南社村谢遇奇家庙
南社村谢遇奇家庙建筑面积约293.6平方米。平面为二进三开间院落式布局,两侧廊一天井,头门凹门斗、两塾台,硬山屋顶,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青砖墙、红石勒脚,麻石塾台,花岗石门额,辘筒瓦裹灰屋面;灰塑博古正脊,天井两侧锅耳山墙。家庙的门廊高敞,建筑构件粗壮。山墙墀头泥塑、檐下泥塑、彩绘、梁架金木雕、房屋正脊装饰等装饰。该建筑为南社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的组合构成完整,屋顶、屋身、台基、装饰基本保留了初创时的原貌。
南社村资政邸
南社村资政邸是清光绪年间进士,官至礼部主事的谢元俊的府邸。坐落在小丘之腰,石级,栏杆还保持着当年的风格,两廊饰花楣,厅中的垂花门镂刻着花卉群鸟,上面的孔雀尾、凤凰头都凸出木外。建筑面积约206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平面为二进三开间院落式布局,两侧廊一天井,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在天井中央,建了一座高达六米四面透空的廊道(凉亭)。两进建筑均为抬梁式屋架、硬山顶,墙体是青砖麻石,整个建筑坐落在一高出地面约1.5米的台基上,前面展开宽约4米的月台。二进明间天弯罩木雕工艺较高,内门上的灰塑具有西洋风格,侧廊和中廊的梁架用宽厚的杉木做成雕花博古梁架,具有较强的地方性、装饰性。南社村资政邸位置、布局和建筑结构都没有改变,外观为清代初创时的风貌。建筑的组合构成完整,屋顶、屋身、台基、装饰基本保留了初创时的原貌。
塘尾村
塘尾村古围墙
塘尾村古围墙,环绕村落,全长约860米,红砂岩墙基,青砖墙体。
塘尾村敬如公祠
塘尾村敬如公祠为塘尾李氏6房18世祖敬如公所建,三间两廊,内有水井、花坛及松树落水管,梁顶有四丞相图,四面墙上有花窗,自成一派。
塘尾村李氏公祠
塘尾村李氏公祠红砂岩门窗框,夔纹镬耳、彩绘灰塑的屋檐,锈迹斑斑钟声悠悠的铁钟。五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清朝顺治一直到宣统年间,这里曾走出28门文秀才,1门举人,1门武秀才以及李配经、李植忠、李荫枝等众多富商巨贾。李氏宗祠前留存举人碑和夹杆石。举人碑也称“帏官石”,明清时期,凡考中举人或进士,都会在祠堂前立起举人碑,向先祖报喜。
塘尾村景通公祠
塘尾村景通公祠,建于清朝中期,是十世祖景通的家祠。该祠堂为三开间二进四合院式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墀头、横梁石雕工艺水平较高。
塘尾村梅菴公祠
塘尾村梅菴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菴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
塘尾村守善堂
塘尾村守善堂是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屏风、梁架装饰丰富。在布局上,家祠为三开间二进四合院式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上则稍逊于家祠。
塘尾村宝卿家塾
塘尾村宝卿家塾于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是早期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宽8.85米,长9.5米,李冀南与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陈伯陶民国八年(1919年)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塘尾村七房厅与墩睦堂
塘尾村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融为一体的典型代表,七房厅建于清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清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七房厅是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则是李松石之子家祠。
文物遗存
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保留大量绘画、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古建筑构件,以及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
文物价值
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等古建筑构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位于广东省东莞市。
交通信息
自驾:自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社村和塘尾村古建筑群(塘尾村),路程约27千米,用时约46分钟。